AI信仰变成FOMO,资本的耐心开始计时
提前说一句:
这篇文章不好读,甚至有点「烧脑」;但没关系,你读下去就会发现,我讲是AI背后的资本、人心和周期。
国庆刚过,全球资本市场又传来新动静。
这次是更大资本层面,10 月 15 日,一笔高达 400 亿美元的收购案敲定:几家美国头部投资机构联合买下了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
前一天,Google 也在印度宣布,要砸 150 亿美元建一个新的 AI 枢纽。
听起来离我们很远,但这两件事,有点意思:所有人都还在谈模型、谈智能体时,国外资本悄悄开始「砌砖」了;他们不再炒算法,也不太关心应用层,而是集体冲向一件事:地基。
所以,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往天上看,这些公司开始往地下投入?
01
要理解这波 AI 热潮,得先看看钱都去了哪。
我翻了一波数据,挺夸张。
截至2025 年 6 月,美国的数据中心施工支出,按年化口径算,已经冲到400 亿美元,比去年多了大概30%。这是美国银行研究院根据商务部数据做的统计,路透也有同样口径的报道。
放到全球看更离谱。
麦肯锡测算,到2030 年,全球为了满足算力需求,得砸进去差不多 6.7 万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投资,其中面向AI 工作负载的部分,就要占掉五万多亿。
连IMF都在报告里点名,说今年美国能顶住下行压力,靠的就是这波AI 投资热潮。
啥意思呢?
大家嘴上都在谈「模型」,但钱,全在砸电、地皮和「冷却系统」这些物理地基。
我认为,这是一场「重力回归」;过去十年,互联网让资本习惯了轻逻辑——复制快、成本低、边际收益高;但到了 AI 时代,逻辑彻底反了。
AI 越聪明,背后算力越重;模型越大,能耗越高。于是,过去玩算法的人,现在开始买电站、建机房、谈地租。
这是 AI 行业最被忽视的转折点,它的本质,正在从「智力游戏」,变成「物理战争」。
要让一个 10 万亿参数的大模型跑起来,不光要 GPU,还得要电力、冷却系统、稳定的网络;就像人类第一次发电、第一次造飞机一样,AI 也正式进入了自己的「重工业时代」。
所以,AI是一门需要“钢铁、土地、水电”的生意。
现在全球最赚钱的几家公司,几乎都成了算力供应商;英伟达靠芯片狂赚,微软在拼命扩张数据中心,这叫什么?新一轮“数字淘金热”。只是这次,真正挖矿的,是资本。
我觉得,这股风背后藏着更深一层逻辑:AI 在「重新中心化」。
以后,每一个数据中心,都是新的「城市节点」;每一次基建投资,都是新的「能量调度」。当数据、算力、电力、土地绑在一起,全球资源的棋盘也被重新摆了一遍。
所以,这就是所谓的「AI 的物理化拐点」:过去两年,AI 靠语言模型讲故事;接下来几年,它要靠电网、地皮兑现未来。
不过,但当所有事情都开始落地,新问题也跟着来了。比如:资本变重,意味着资金周期拉长;投入越多,回本越慢。那这笔钱,到底多久能回本?
02
AI 的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折旧重、成本高,最怕的就是「兑现慢」。偏偏,这个赛道,就是慢的。
这两年,投资人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
2023 年是兴奋,ChatGPT 带来一场信仰暴涨,大家一股脑儿冲进来;2024 年是期待,所有人都在等,AI 什么时候能变成利润?到了 2025 年,投资人开始焦虑了,因为账算不明白了。
我让 agent 跑了几份报告。数字挺扎眼:
美国 AI 板块的市盈率,从2023 年的 58 倍,掉到今年 35 倍左右;大模型公司几乎都在亏,AI 云服务的成本还在涨。
这是市场正式进入「报表周期」的信号;以前资本靠故事喂饱,现在要看表格:要收入曲线,要现金流,要回报周期;所以,耐心就成了奢侈品。
我有几个做投研的朋友,年初还信心满满,现在开始算账了。他们说,AI 的“兑现逻辑”太模糊:
技术在进步,生产率却没明显提升;模型越大,算力越贵;企业买了 AI 服务,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买什么;结果就是:资本陷入一种很微妙的状态,不能撤,也不敢加。
我觉得,这是一种「认知疲劳」;AI 在叙事上太快,在兑现上太慢,2023 年,是叙事泡沫;2025 年,成了现金流困境。
市场也慢慢意识到这场革命,没那么快,也没那么便宜。
从心理层面看,这是“耐心的价格”问题;利率还没降,通胀又高,等待本身就有成本,每一个季度,都是投资人的煎熬期,因为资本时间,也在计息。
AI 的真正矛盾,是节奏,技术是指数级的,商业兑现是线性的,两条线放在一起,落差越来越大,市场情绪自然开始波动,所以,现在投资者最担心「未来太慢」。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AI投资报告都在写「分化」两个字。
因为大模型厂商还在烧钱,小模型公司反而活得很滋润;硬件厂商利润暴涨,软件增长却放缓,AI 的财富效应,开始反转。
这种节奏下,投资者耐心像一根橡皮筋,越拉越紧,迟早要断;而当资本开始变得急躁,现实世界的反应也开始变形。
孙正义今年也出手了。
2025 年 3 月,软银在日本大阪买下前夏普的液晶工厂,要改造成AI 数据中心;三个月后,他又在亚利桑那抛出一个更大的计划:要建一个价值 1 万亿美元的「AI 基础设施园区」。
这是他为数不多公开的几次发声之一,这位押中过阿里巴巴、Arm 的老赌徒,又开始新一轮 All in。
我觉得,这种反常的勇气是一种“逆周期耐心”,别人犹豫,他加码;别人担心回本,他赌长期;这就是,这场浪潮最真实的注脚:技术在上升,资本在下潜。
03
要知道,AI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算法,在能量。
我看了一组数据——挺吓人。
美国一家超大型数据中心,每年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十万人口城市的总用电;另一份报告说,一家云计算巨头,一年为了冷却服务器,要用掉超过十亿升水。
这是什么概念?在一个干旱地区几乎要抽干一条小河。
AI 的胃口,正在被全球放大,算法每进化一点,背后的能耗就得再涨一截;从电力,到冷却系统,再到土地供应,它已经成了一场现实世界的“大胃口革命”。
这是 AI 热潮最容易被忽略的另一面,它吞掉的,不只是算力资源,更是社会的公共资源。
我查了下,在亚利桑那,当地居民抗议,说数据中心“把城市的水都喝光了”;在墨西哥,有人举牌反对,因为机房让他们断电;
在印度,Google 的新基地刚立项,当地媒体就在问:电够不够?水从哪来?
这些新闻看起来琐碎,其实说明一件事,技术正在碰到土地的边界;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AI 落地」,它砸进了现实。
从地缘角度看,这场“能量战争”已经开始外溢了,美国在抢电,中东国家在建“数据沙漠”,印度、印尼、越南在争“算力落地权”,过去十年我们争“数据主权”,现在争“算力主权”。
谁掌握能源,谁就能喂饱算法。技术要速度,社会要秩序,而能源,正好卡在两者之间。
我认为,这场基础设施革命,说到底,是资本和自然的一场博弈;从煤炭、石油,到算力、电力——每一次技术革命,本质上,都是“能量的重新分配”;只是这次,我们换了个名字,叫 AI。
但革命从来不会只属于赢家,当能源紧张、社区反弹、环境受损,技术的光亮,也会投下阴影。
所以我现在更想问:
当资源吃紧、环境反弹,人类还会继续押注 AI 吗?我想,会的。因为我们押的,从来不只是技术,更像一场关于「信仰」的循环。
04
蒸汽机、电力、互联网——每一次都被当成“救赎”,人类在焦虑时,总需要一个能让自己相信的东西,它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代码。
AI 是最新的一种形式。
它让我们觉得,复杂世界终于能被计算,混乱情绪终于能被理解,甚至连人生的选择,也能「交给算法」,技术越强,人越想靠近它,那种力量,像极了确定感。
但问题是:技术再完美,也没法替我们过生活。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循环。
热潮来时,人们谈未来;退潮之后,人们谈幻灭;可只要下一波技术再出现,大家又会重新相信:这次不一样;所以,泡沫没有对错,它只是提前兑现了我们的渴望。
你看,铁路泡沫留下了铁路,互联网泡沫留下了网络,AI泡沫,也会留下算力、模型、数据和基础设施。
这是人类的本能:我们用希望推动世界,然后再用幻灭修正方向;信仰生于焦虑,泡沫源于信仰,而价值,总在泡沫之后出现。
所以,当泡沫褪去,我们是否记得当初为什么相信?
AI 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幻觉,它让人类第一次面对一个更‘聪明’的存在——但聪明,不等于理解;当机器开始回答一切,我们也许更容易忘了问“为什么”。
我觉得,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AI 越强,人越弱,因为我们开始把选择外包,把思考托管,把信任转移。
可你仔细想想,AI 的能力,其实来自人,训练它的是人;教它思考的也是人,AI 只是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对未来的想象,也照出了恐惧。
所以,这场热潮的核心,是「人还相信什么」。
很多人都相信技术,也相信周期,只是,每次风口来临,我更想看看:谁能留下;因为最终能兑现未来的,不是模型,也不是算法,而是人。
或许,十年后回头看:
新城市节点、能源网络、算法语言,这些,都是文明在往前走的痕迹。不过,AI 基础设施的叙事,新轮流还没刮到国内。
而国外投资者,已经开始陷入另一种循环:从期待,到焦虑,再到怀疑;说到底,这不就是另一种 FOMO 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