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酒店,正在满世界寻找“人多”的地方

消费最前线·2025年10月21日 20:34
但愿酒店赛道未来每一次转身,都能精准踩中风口

最近,华住集团亚太区在新加坡举行集中签约仪式,旗下品牌“全季”不仅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柬埔寨金边连落三子,其新加坡海外首店更迎来六周年。华住也因此成为第二轮出海(2023 年至今)浪潮中,本土品牌全球化的代表。

事实上,不止华住,锦江国际酒店集团、东呈国际、格林豪泰、德胧集团等头部企业亦纷纷加码出海,值得注意的是,本阶段,东南亚成为备受青睐的市场,国际酒店巨头在这里的扩张同样动作频频。

比如,万豪国际集团宣布将在2025年底前于印度尼西亚新增7家酒店,届时,万豪在印尼的运营酒店总数达到84家。

不可否认,随着全球重点经济地区人口红利消失,酒店玩家开始争相挖掘新蓝海。数据显示,东南亚总人口超 6.8 亿的规模基础之上,30 岁以下人口占比超 50%,中位年龄仅30岁左右,构成了极具活力的年轻消费群体。

更关键的是,这里的人口结构持续转化为消费动能,到2030 年,千禧一代与 Z 世代将占据区域消费总数的 75%,成为主导市场的新型消费主力,而以每年8%速度扩张的中产阶级,则推动着消费升级。

人口规模、群体优势、消费潜力……当前,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集齐这三者,就会成为全球酒店业趋之若鹜的必争之地。

酒店行业“看人”行事?

纵观酒店行业的发展轨迹,始终与人口变迁同频共振,甚至可以说,酒店业的每一次迭代,都是人口数量、结构与流动特征的具象化。

以我国为例,1949 年至 1978 年的 “招待所时代”,人口流动相对停滞,社会需求单一,137 家主要接待设施多为国宾馆与招待所。它们功能简陋、设施陈旧,仅能满足基础食宿,无现代化经营理念,无精细化管理模式,更谈不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1979 年至 1985 年,“涉外宾馆时代” 悄然开启,酒店管理理念与体制迎来历史性转折。开放政策催生的首轮人口流动潮,为沉寂的酒店业注入第一缕生机,叠加商旅需求的初步萌芽,直接引爆了首批酒店的增长。

到1984年,酒店数量达505座,客房7.7万间;1988年,酒店数量达到1496座,客房22万间;到1995年,全国的酒店数量达3720座,客房49万间;到2000年末,全国旅游涉外酒店业的规模为:酒店10481座,客房94.82万间。

直到2016至2024年间,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彻底改写了住宿业的格局,城镇化率从57.35%跃升至66%以上,住宿业实现量级突破。

截至2024年末,全国住宿业设施达57.01万家,客房规模超1927万间,其中酒店业以34.87万家设施、1764万间客房占据绝对主导,分别贡献61.17%的设施量和91.52%的客房量。

与此同时,消费人口结构的升级,推动酒店业从规模扩张的粗放时代,迈入品质分化的精细阶段。

比如,二、三线城市人口红利的释放,让经济型酒店迎来爆发期,如家、7天、汉庭,以及后来的尚客优、格林豪泰们,蜂拥进入这一赛道,开启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黄金十年,2010年,国内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门店达到5120家,客房规模达56.4万间。

与此同时,消费分层趋势凸显,旅游城市的高端豪华酒店受青睐,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消费者愿为轻奢住宿买单。千禧一代与Z世代成为关键力量,尤其是Z世代更强的消费意愿与“悦己”需求,直接催生了电竞酒店、休闲度假酒店等新业态。

这两年,下沉市场与旅游赛道红利,又让酒店业增长版图发生了新变化。

大热文旅市场成为品牌逐鹿的新蓝海,洲际、希尔顿等国际品牌纷纷在经济并不显眼的西北布局;县域市场同样潜力爆发,人口不足60万的安吉县坐拥10家国际高端酒店。但下沉市场仍以基础住宿为主,例如,甘肃省6551家酒店中经济型占比85.19%,中端与高端分别仅占12.56%和2.24%。

值得注意的是,老龄化开始为酒店赛道开辟新的增长点。

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庞大的群体催生“银发住宿”,据不完全统计,在长三角地区,大约有上万家酒店开展了“适老”改造业务。

不少酒店甚至完全转型为服务老年人的一站式旅居酒店,试图抓住这波人口结构变迁的机遇。

回望来路,酒店业的每一次迭代都紧扣人口变迁的节拍,人口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密码。只是,人口特征的演变从不是定数,消费需求的迭代也藏着未知变量,但愿酒店赛道未来每一次转身,都能精准踩中风口。

衣食住行,“挤爆”东南亚?

数据显示,2025年东南亚预计吸引1.2亿国际游客、旅游收入突破3500亿美元,占区域GDP比重升至8.5%,这片拥有6.8亿人口的土地已成为品牌出海的黄金赛场。从货架到街巷,从马路到商圈,酒店之外,中国品牌正以“衣食住行”全品类攻势,密集涌入这片年轻而躁动的市场。

首先,服装零售领域早已硝烟弥漫。

据悉,新加坡、泰国等六国组成的鞋服市场规模逼近500亿美元,约为中国市场的六成,而75%的互联网渗透率与仅10%的电商渗透率,让线下渠道成为必争之地,森马、海澜之家深耕多年,海外门店均超80家。

歌莉娅、利郎UR、以纯等品牌紧随其后,在购物中心与街边店布局中抢占年轻客群,仅马来西亚就有人口规模3406万,有575.9万16-28岁的年轻消费者,构成了服饰消费的核心力量。

其次,餐饮赛道更是火爆。蜜雪冰城仅在印尼和越南两地就开出了近4000家门店,马来西亚市场布局超330家;2023年底,喜茶开出马来西亚首店,目前门店10余家,奈雪的茶、沪上阿姨、茶百道等品牌纷纷落子。

另外,出行与居住相关的产业同样加速渗透。

数据显示,中国品牌汽车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东南亚四大主要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超50%,具体来看,从2013年比亚迪向泰国市场交付第一批电动巴士至今,比亚迪在泰国电动车市场份额已近四成。

马来西亚“2030新工业大蓝图”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8%,带动瓷砖、卫浴等建材需求激增,住宅、商业建筑与基建分别占据40%、30%、20%的建材市场份额。2020至2024年中国对东盟装修材料出口额从380亿元飙升至12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6%。

全品类的出海浪潮,不可能不影响同步加速的中国酒店品牌在东南亚布局。

先看利好方面,多业态协同为本土酒店出海,建立起了强大的增长合力。

比如,服饰、餐饮品牌的密集开店推动商业综合体蓬勃发展,为酒店选址提供更多优质场景,而这些品牌的会员体系与客流资源,可与酒店形成交叉引流。同时,中国汽车与建材行业的深耕,带动大量商务差旅需求,为中高端商务酒店提供稳定客源。

而1.2亿国际游客与持续增长的本地年轻消费群体,叠加茶饮、服饰门店形成的消费聚集效应,进一步放大了酒店的客流红利。此外,多品牌出海形成的集群效应降低了单一行业的出海成本,酒店可共享成熟的本地供应链、人力资源网络与政策资源。

当然,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优质物业资源成为稀缺品,服饰、餐饮品牌对核心商圈的争夺推高了租金成本,商业综合体的酒店业态入驻门槛显著提升。

有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雅加达、巴厘岛等核心旅游城市的商用地产价格同比增幅超过15%,导致酒店固定成本占比显著提升,以中高端连锁品牌为例,部分门店的租金支出已占营收的30%以上。

其次,多行业集中出海加剧了资源争夺。

国际品牌早已深耕东南亚,万豪计划在印尼新增酒店至84家,香格里拉已运营73家门店,央统计局公布,2024年全国新增客房总量突破8万间,其中经济型酒店占比达62%。在巴厘岛库塔海滩半径3公里范围内,聚集着27家新开业的快捷酒店。

2024年,各国际酒店集团持续加快全球扩张步伐。

截止2024年底,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在营酒店9361家,酒店客房数约170.63万间。新增房间数方面,万豪国际、希尔顿酒店、雅高、洲际酒店这4家酒店集团均在5万间以上,其中万豪新增12.3万间,接近2022年和2023年新增客房数总和;希尔顿酒店、凯悦酒店客房净增长率超7%。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酒店品牌出海后,还需应对国际巨头的挤压。

还有哪些地区,可供酒店“栖息”?

2024年,各大酒店集团整体呈现“全球增长、区域分化”的态势。

具体来看,国际酒店集团全球RevPAR均有小幅增长,增长离不开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良好表现。增长放缓的原因,则是由于大中华区的RevPAR下降。比如万豪国际全球RevPAR同比增长4.3%,其中亚太除中国同比增长12.9%,而大中华区下降2.3%。

无独有偶,洲际酒店全球RevPAR增长3%,其中欧洲、中东、非洲和亚太增长6.6%,大中华区下降4.8%;凯悦酒店全球RevPAR增长4.6%,其中亚太除中国增长15.3%,大中华区下降0.1%。

本土酒店在失去人口红利的大中华区,日子也并不好过。2024年在净利润同比层面,除首旅酒店、亚朵实现增长外,其余10家均同比下滑,12家酒店集团营收同比平均增长9.58%,较去年的48%增速明显放缓。

眼下,全球酒店急需寻找一个“人多”的地方。

但放眼全球,还有哪些兼具人口红利与消费潜力的区域,可供酒店企业深耕扎根、开辟新增长极?或许,BIMI复合体(以东南亚与拉丁美洲为主)与阿联酋(中东)能凭借独特的人口结构优势,成为酒店行业再出海的一个机遇场。

据悉,由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组成的BIMI复合体,正以年轻人口为引擎释放巨大住宿需求。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印度超14亿人口的平均年龄仅28岁,预计2030年中产阶级规模将达5.8亿人,消费市场突破6万亿美元,为经济型与中端酒店提供了广阔空间。

印尼2.7亿人口中60%为35岁以下,年轻消费群体对品质住宿的需求正快速崛起;巴西87%的高城镇化率催生了密集的商业商圈,1.5亿互联网青年推动的新零售革命,让酒店与商业体的联动成为新增长点;墨西哥30%的Z世代占比重塑消费逻辑,持续拉动商务住宿需求。

更关键的是,2024年,BIMI平均GDP增速达4.7%,远超全球3.1%的平均水平,FTSE BIMI index显示,自2018年以来,针对“BIMI”复合体的投资平均年化回报率高达8.2%。

资本对这一市场的信心,为酒店出海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

另一方面,阿联酋则以优质人口结构形成独特吸引力。

截至2024年,阿联酋总人口数量已达到1250万人,较2023年增长233万人,增幅达23%,其中,外籍人口达到1106万,占比为88.5%,远远超过阿联酋本土的144万人口。在年龄结构上,25岁-54岁的青壮年人口占比高达68.62%。

这些群体为酒店行业带来了旺盛的住宿需求。大量外籍商务人士与技术人才的涌入,推动长住型酒店、服务式公寓等业态需求激增,而强劲的消费意愿则支撑起中高端酒店的发展空间。

或许对酒店行业而言,再出海的逻辑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人口需求的精准匹配。

时至今日,本土头部企业已在国内实现规模化成长,2010至2016年,以锦江之星为代表的酒店企业多以重资产模式布局海外,逐步探索特许经营、管理输出等轻资产路径,形成了多元且成熟的出海方法论。

然而,本土酒店的出海之路仍面临多重短板的制约。

首先,国际品牌的先发优势构建了高竞争壁垒。

比如在阿联酋市场依然以高奢酒店为主,迪拜奢华酒店(房价>1000迪拉姆)占比达38%,远超纽约(19%)和伦敦(15%)。2024年第四季度,希尔顿旗下位于中东地区的酒店住宿行业指标远超其他区域:入住率为79%,ADR为192.86美元,RevPAR为152.3%,均为各地区最高。

相比之下,华住、锦江之星等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难以突破。

其二,出海运营能力不足,本土酒店出海多年,失利的例子不在少数。

比如,万达位于伦敦、洛杉矶、芝加哥、悉尼、黄金海岸等地的酒店后面接连出售;锦江收购的卢浮酒店集团在贡献了4年经营业绩之后,开始连年亏损。2020年亏损近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8亿),2023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204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61亿)。

其三,品牌影响力与资源整合能力薄弱。

国际品牌通过多业态组合降低单一业务波动风险,比如“酒店+地产”或者“医疗+酒店”。但本土酒店至今收入结构单一,客房依赖度居高不下,2024年国内酒店集团财报营收显示,为数不多表现出色的亚朵,是凭借零售业务突围。

可以确定的是,全球增长的浪潮依旧汹涌,人口红利的机遇仍在闪光,可本土酒店的再出海之路,恐怕没有想象中简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消费最前线”,作者:江心白,36氪经授权发布。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