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亿深圳超级独角兽,IPO之际掌门人离场

猎云网·2025年10月21日 20:16
创始人年薪曾达2.22亿。

“快递柜一哥”,创始人出走了。 

据《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披露,智能快递柜网络运营商丰巢创始人兼CEO徐育斌近日因身体原因正式辞职,不过,对此内容,丰巢方面暂无回应。 

虽然有消息称其辞职后不影响丰巢的正常运营,但在公司冲击上市的关键节点,徐育斌的出走显然会让市场重新审视这家明星独角兽。 

而徐育斌,于丰巢而言可谓灵魂人物。 

80后的他从快递小哥做起,曾在顺丰多个部门任职,于2015年创办丰巢并担任CEO后,便带领丰巢开启全国范围的铺设扩张,全程见证了丰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成长。 

在他的掌舵下,丰巢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式发展。 

2015年至2021年,丰巢在一级市场融得风生水起,累计融资高达84亿,引知名风投们竞折腰,在胡润研究院《2025全球独角兽榜》上,更是以255亿元的估值位列第278名。 

这期间,丰巢不仅以8.1亿元收购另一快递柜头部品牌“e栈”,在快递柜行业大洗牌中扩大规模,并在同年中标爱沙尼亚邮政Omniva智能快递柜供应商,扬帆出海。 

再到去年8月,丰巢还融而优则上,正式启动了赴港IPO进程,对着“快递柜第一股”发起冲击。 

不过,丰巢的IPO之路并不算顺遂。 

招股书于今年2月已正式失效,虽然官方回应称这属港交所的正常机制,公司IPO事宜正在推进当中,但多年增收不增利且亏损的经营状况,也悄然聚焦在了聚光灯下。 

现如今,创始人离场,身处权力交接的丰巢,其未来又将产生怎样的新变数? 

他从顺丰小哥做到80后掌门,曾年薪2.22亿

徐育斌的职业生涯始于顺丰,充满了草根逆袭的传奇色彩。 

他于1981年出生于广东梅州,高中毕业后便赴广深谋生,最早以“顺丰小哥”身份踏入快递行业,随后因表现优异而逐步晋升。 

这期间,作为顺丰速运的一员,他轮岗了包括分拣中心总经理、全国首席运营官、航空枢纽项目总监等岗位,在物流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也就是这段一线的工作经历,让他早早洞察到了快递配送与用户取件之间存在供需上的“时间错配”,而在2009年韩国考察时,DHL智能柜提升配送效率的场景让他敏锐捕捉到机遇。 

彼时中国电商正加速崛起,末端物流“最后100米”的交付难题日益凸显,他便向顺丰创始人王卫提出了用快递柜解决“最后一公里”,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支持。 

于是,在电商快递件爆发式增长,速易递等品牌开始涌现的同期,顺丰于2015年牵头成立丰巢科技,正式下场。 

徐育斌则被任命为丰巢董事长、CEO,开启他的掌舵时代。 

在丰巢跑马圈地的早期,他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操盘了两笔并购,先后把e栈和中邮速递易纳入麾下。 

前者让丰巢不久后快递柜数量迅速攀升至10万,后者则通过把9.4万组快递柜收入囊中,实现市占率第一,达到69%。 

同时,在他的带领下,针对传统收件方式的局限,丰巢智能柜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通过“一键开柜”“亲友代取”等功能优化用户体验,还更接入多平台逆向退货渠道简化寄件流程。 

2021年至2023年,公司处理的末端配送包裹量分别为62.04亿件、58.23亿件及64.63亿件,呈稳定增长趋势,同期,其消费者智能交付服务所寄送的包裹数量分别为1.14亿件、1.42亿件、2.33亿件,复合年增长率为42.8%。 

收寄件包裹量的共同增长推动了丰巢总收入的持续攀升。 

2021至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25.3亿元、28.9亿元和38.1亿元,三年狂揽了92.3亿。 

根据灼识咨询,按2023年收入计,丰巢是中国最大的末端物流解决方案供应商;按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柜机数量及2023年的包裹量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快递柜网络运营商。 

但是,行业一哥也并非毫无隐忧。 

事实上,丰巢的盈利能力一直饱受诟病,仅2021年至2023年,其净亏损三年就超37亿。 

对此,丰巢也在招股书中坦言,主要是由于投资建设及运营丰巢智能柜网络产生的巨额成本及开支。 

但面对亏损的现况,徐育斌在盈利模式上的持续探索,也让丰巢打出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期间,为了提升格口的周转率及盈利能力,丰巢自2020年4月开始对用户收取暂存费用。 

虽然此举引发了广泛的舆论争议,迫使丰巢将滞留时间延长至18小时以缓解压力,但从实效来看,在排除疫情的影响后,丰巢的格口周转率从2022年的65.7%提升至2024年前五个月的74.6%。 

另外,据媒体统计,2021年至2024年前5月,共有近16亿个包裹存入超时,按照最低0.5元的起步收费标准来计算,“滞留费”收入就达8.08亿元。 

此外,徐育斌还于2022年推出了到家生活服务和洗护服务两项新增值业务,直接盯上58同城与美团、京东所在的本地生活市场。 

其中,洗护服务自推出后丰巢订单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从2022年的6.9万份,升至2023年的54.8万份,再到在2024年5月底,又激增至96.2万份。 

从招股书来看,增值服务及其他(包括互动媒体服务、洗护服务和到家生活服务在内)跟消费者智能交付服务并列为丰巢的第二增长曲线,2023年这两大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5%和26.8%。 

而在快递末端配送服务的盈利能力显著增长,消费者智能交付服务及增值服务快速增长,以及营运效率提高等多种因素主导下,也就有了丰巢去年强势扭亏的一幕。 

公司于截至2023年5月31日止五个月录得净亏损3.14亿元,而2024年同期则转为录得净利润7160万元。 

而有了这份成绩单,彼时43岁的徐育斌也带着丰巢走到了港交所的门前。 

截至IPO前,徐育斌持股2.21%;于2021年,他在丰巢获得的年度薪酬达2.22亿元,其中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就达2.2亿元。 

灵魂人物离场,“顺丰系”独角兽再生变数

事实上,徐育斌的离开,也并非毫无端倪可循。 

此次离职消息之前,今年4月,丰巢重要运营平台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就出现人事变动,徐育斌、周湘东退出董事一职,后者任首席财务官,亦有来自顺丰系工作背景。 

与此同时,董事名单上新增了李秋雨。 

公开资料显示,李秋雨有丰富的投资并购经验,自2018年6月起担任顺丰控股投资并购部负责人,在十余家顺丰系企业担任高管,其中包括顺丰同城的非执行董事。 

而李秋雨的出现,为这场权力交接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据招股书披露,王卫及其实际控制的明德控股持有丰巢48.45%的投票权,其中王卫持股36.54%,明德控股为顺丰控股股东。 

这意味着,即便是徐育斌是丰巢的灵魂人物,但更多是一线操盘手,而王卫才是丰巢背后真正的掌权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丰巢提供了发展稳定性,缓解了重要人物离职带来的震荡。 

此前,有媒体从知情人士处了解,丰巢虽孵化于顺丰,但当前运营已由独立团队负责,结合李秋雨的出现、徐育斌的退场来看,王卫与顺丰持有丰巢权杖的决定权。 

纵观丰巢发展的前10年,徐育斌的存在固然重要,但丰巢的崛起绕不开顺丰这把“金汤匙”。 

2015年,公司由顺丰联合申通、中通、韵达以及普洛斯集团共同成立,天使轮就融了5个亿,此后更是迎风口而上。 

成立仅1年半,丰巢A轮就融了25亿,随后一年,丰巢又融了20.7亿元,一举把估值从55亿升至90亿元,跻身独角兽之列,再到2021年4月,丰巢又完成4亿美元战略融资,背后站满了有头有脸的VC,包括红杉中国、鼎晖投资等知名机构。 

据胡润研究院《2025全球独角兽榜》,丰巢以255亿元的估值位列第278名,为名副其实的“顺丰系”明星独角兽。 

但是与一级市场的风生水起相比,融而优则上的丰巢IPO征途并不算顺遂。 

递交招股书后,证监会就协议控制架构、业务合规性提出问询,包括要求其说明滞留费用和包裹服务费的金额、占比是否符合法规,但丰巢并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补充披露,导致招股书递交6个月后,正式失效。 

而这边“快递柜第一股”的梦想被迫搁浅,另一边刚扭亏的丰巢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市场考验。 

首先是政策端,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快递新规给了丰巢等快递柜玩家一场突袭。 

去年3月1日,《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新修订版本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或快递服务站投递快件的行为将被视为违规,并可能面临1万元至3万元的罚款。 

随后,北京、杭州、佛山、海口等地也相继有小区发出快递柜撤场通知,其中就涉及丰巢、速递易等品牌,这也让扎根社区末端“最后一公里”的丰巢业务增长有了一丝不确定性。 

丰巢也随即更多把投放聚焦于高铁站、旅游景点等生活场景,以丰巢寄存柜的形式向“旅游+寄存+配送”的服务模式寻增量。 

与此同时,市场端对丰巢寄存业务的围剿,也在消费者不满“滞留费”的表现下,攻打得更为强烈。 

公开资料显示,为了在快递末端市场上占据更多份额,菜鸟驿站、中通兔喜等依然通过提供免费暂存服务来扩大用户群体。 

截至2022年底,菜鸟驿站的数量超过17万个,顺丰的城市驿站、乡村共配店加起来超17.9万个,中通的兔喜生活和圆通的末端门店均超过8万个,而韵达的末端门店也有近8万个。 

甚至发展时间较短的极兔,其邻里驿站也已覆盖了全国超340个城市,触达超过1万个社区和乡镇。 

其中,以菜鸟驿站为例,在轻资产的加盟模式下扩张速度快,快递处理量也随之迅速增长。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3年,菜鸟驿站处理的总包裹量超290亿件;而作为末端物流先发者的丰巢,总量为近67亿件,不足前者的1/4。 

群雄围攻,自然也让丰巢的主营业务承压。 

从数据上看,快递末端配送服务依然是丰巢营收的重要支柱,该业务在2021至2023年间的收入分别为14.6亿元、16.9亿元和18.4亿元。 

不过收入不断增长,但占比却有所下降,从2021年的57.6%降至2023年的48.2%,再到2024年前五月,该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下滑至40.8%。 

另外,身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增值业务也出现了下滑态势。 

该业务收入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36.5%下降至2023年的25%。2024年前五个月,该业务收入4.35亿元,营收占比进一步降至22.9%。 

这意味着在面临着盒马、京东、美团等企业的市场竞争,丰巢在流量营销和服务差异化上依旧面临较高的营收压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这两大业务出现了下滑态势,丰巢的电商退换货业务倒是扛起了增速大旗。 

消费者智能交付服务在2021年至2023年收入占比分别为5.9%、10.7%、26.8%,持续攀升,到2024年前五月,占比更是高达36.3%,几近快递末端配送服务的营收占比。 

从丰巢的收入表现来看,其业务端或许正在进行一场新老交替。 

伴随着徐育斌的退出,这家独角兽的新十年也将拉开帷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云精选”,作者:孙媛,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聚焦科技创业创新,钻研产业趋势,用心服务创业者。

下一篇

算力吞噬能源,AIDC狂飙下的储能跨界革命。

1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