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人还在买油车?终于我悟了

汽车公社·2025年10月21日 11:41
“因为认知根深蒂固,所以永远会有受众。”

刚刚过去的9月,结合乘联会发布的最终成绩单,零售新能源渗透率一举达到夸张的57.8%,再创历史新高的同时,足足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

这一次,电车好似把油车真正意义上的逼到了角落。

而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抛出过另一组数据。以8月为例,油车的促销力度达到22.9%,电车仅为10.7%,身处如今疯狂的内卷的中国车市,谁在苦苦支撑、被动挨打,一目了然。

站在油车的角度,为了减缓自身份额的雪崩,必须采用类似“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方式,以利润换时间。

毕竟,一旦销量萎靡不振,便会引发研发端、制造端的成本摊销问题,进一步损害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旗下诸多经销商也会遭受十分严重的冲击。

反正,在我的认知里,“今年的油车,已然陷入到了无可奈何的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坚定不移的“新能源吹”,一直以来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执迷不悟”,不去选择各方面综合体验更佳的电车。但最近,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一个故事,却让我有了一些新感悟。

“油车,永远会有它的受众。”

老高,位于上海,今年刚刚年满60岁。正式迈入退休生活的他,上一部座驾是一辆即将服役18年,累计行驶里程超25万公里的大众途安。

眼下,促使他换车最大的“催化剂”,除了家人用车需求的改变,还有今年即将退坡的报废置换补贴。

为此,考虑到老高的接受度,主动放弃了推荐纯电车型,转而向老高展示了目前主流的一系列增程大五座SUV,类似理想L6、尚界H5、问界M7等等爆款产品,奈何全部被一一否决。

给出的理由非常简单,“开了一辈子大众,我还是相信它,还是相信油车。”

短短几十个字可以说无懈可击,直接宣判了所有电车的出局。最终,十一假期,带领老高前往了上汽大众4S店,没有太多的犹豫,直接下定了当家花旦,9月才上市的2026款途观L Pro两驱顶配。

减去各种补贴与官方优惠后,一共上路不到20万元。

虽然在我眼中,同样的预算,如果入手电车肯定会有更优异的答案,但理性客观的讲,买车不就为了开心,主人公的满意最重要。

很快,来到本周,没有就经过太久的等待,老高顺利提到了新车。

作为一名资深大众用户,上手的速度远比想象中要快。“动力确实更好了,配置也高,价格和当年买途安基本差不多,性价比挺高。”

而有了上述经历,发自内心的总结主要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无论承认与否,对于那些年龄偏大的消费者来说,纵使你电车吆喝的多么天花乱坠,油车尤其是合资品牌的油车,仍然是其不可撼动的最佳选择。

如此认知,根深蒂固,基本很难改变。

其次,油车今年的以价换量,加之政策的有效辅助,确实为它们身后的主机厂,争取了一定的时间窗口。

继续拿我居住的小区为例,偶然间发现竟出现了四辆未上牌的全新宝马X3。查阅成交价后发现,最低配只需不到26万元。

夸张,真的太夸张了。放在两年前,至少得高出10万元。如此缩影,也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只要钱到位,没有车难卖。”激烈的竞争之下,油车的被迫“打骨折”,造福的还是广大刚需潜客。

再者,随着电动化转型的愈演愈烈,油车同样不得不追求革新。

试问,放在之前,你敢相信大众途观竟然标配座椅加热、通风、按摩三件套?放在之前,你敢相信大众途观全系采用2.0T高功动力?放在之前,你敢相信大众途观拥有一套搭载骁龙8155芯片还算好用的智能座舱?放在之前,你敢相信大众途观量产装车能够实现高速领航的辅助驾驶系统?

亲眼所见,在2026款上,均成为了现实。

而最近,还有一则消息让人意外,全新日产天籁将会首搭华为鸿蒙座舱。一辆日系B级燃油轿车,牵手国内科技寡头,不禁又一次感叹:“中国车市的风向,正发生着180度的转弯。”

背后的道理非常简单,所有依旧想在油车板块分羹的主机厂们深知,“只有破而后立,才能向死而生。”

况且,不要忘记,按照国家政策,明年开始一直到后年结束,电车的免征购置税额度将从3万元减半到不超过1.5万元。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此举无疑会直接导致他们入手成本的大幅增加。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完全能够预见的是,为了继续享受今年3万元的额度,正在进行中的四季度,针对电车首购、增购、换购的用户,大概率会出现需求的巨大井喷。反观油车,或许会被进一步的打压,账面数字越来越难看。

但熬过这段苦日子,随着电车补贴的退坡,二者或将站在更公平的赛道上。届时,“油电之争”呈现出的新局面,才有更强的参考意义。

写到这里,文章渐渐临近尾声,试图分享懂车帝公布的9月零售车型销量榜单。前二十名分别为:五菱宏光MINIEV、Model Y、星愿、轩逸、秦PLUS DM、博越L、元UP、海鸥、速腾、长安Lumin、小米YU7、朗逸、海豚、问界M8、海狮06EV、凯美瑞、Model 3、RAV4荣放、小米SU7、途观L。

今天文章的主角,占据着7个席位。结合此情此景,想说的是:“纵使电车攻势凶猛,可油车绝没有那么脆弱,永远会有它的受众。”

作为一名“新能源吹”,必须接受如此结局。即便有一天,前者的份额上涨至90%甚至更多,剩余的那一点仍会属于后者。因为,中国车市,总会有老高一样的消费者。

而只要留在牌桌上,就会有利可图,顺势解释了为什么主机厂不愿放弃,这片并未被开垦殆尽的土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崔力文,36氪经授权发布。

+1
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库存已经成为汽车经销商难以承受的生存之重。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