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看看你是不是得了“薪资焦虑症”
工作三年,我摸清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律 。
每到季度末的绩效复盘期,办公室的低气压就能凝出水珠。
茶水间里此起彼伏的叹气声,工位上深夜亮着的电脑屏幕,朋友圈里秒删的吐槽文案,还有不间断的微信状态更新,不是 " 疲惫 " 就是 " emo " 。
成年人的焦虑,从不会大声嚷嚷,却在每个细节里暴露无遗。
01
前阵子和发小聊天,她的吐槽带着点哭笑不得:"我大学室友,年薪三十万还天天焦虑,说担心被人替代。我一个月薪八千的,居然还要耐着性子安慰她,现在想想,这简直是乞丐劝富翁想开点。"
我笑着反问:"那你就不焦虑吗?"
她沉默两秒,叹气道:"怎么不焦虑?房租要涨,通勤要挤,看到同学考公上岸安稳度日,看到朋友创业盈利买车买房,我连给自己报个兴趣班都要算半天预算。"
是啊,焦虑哪里分什么贫富高低,刚毕业那会儿,我拿着五千块的月薪,在公司里做着最基础的审核工作,整理表单、复印文件,活成了标准的"职场透明人"。
每天重复的琐事磨掉了最初的热情,更让人焦虑的是钱包的窘迫,交完房租后,连喝杯奶茶都要犹豫半天。
那时候总觉得,只要薪资涨了,一切焦虑都会迎刃而解。
为了这个目标,我每天主动加班学习,周末泡在技能培训班,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斜杠青年"。
02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跳槽的我,薪资直接翻了一倍,终于能昂首挺胸地走进曾经舍不得进的餐厅,也能随心所欲地给自己买喜欢的东西。
可喜悦的保质期远比想象中短暂,新公司里人才济济,第一次独立负责的项目就因为考虑不周被客户驳回,开会时看着同事们妙语连珠,我却只能握着笔杆紧张到手心冒汗。
深夜里,我开始反复琢磨,自己是不是真的配得上这份薪水?如果下次再出错,会不会被公司淘汰?
原来,焦虑从不是一道可以一次性通关的选择题,薪资的上涨,只是把焦虑的内容从"如何生存"换成了"如何立足",工作的晋升,不过是让焦虑的维度从"能力达标"升级到了"持续优秀"。
就像有人说的:"生活就像升级打怪,我们打败了一个焦虑Boss,总会有更强的焦虑等着我们。"
真正让我对焦虑改观的,是认识了一位自由插画师小白,她北漂五年,前三年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常常为了接不到订单而失眠。
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想过放弃梦想回家乡考编制。但去年,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停所有商业合作,花三个月时间去云南旅居写生。
我问她:"不怕这段时间没有收入,反而更焦虑吗?"
她笑着回答:"之前我总被必须赚钱的焦虑困住,画出来的东西全是功利感。后来才明白,焦虑不是洪水猛兽,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不如正视它。现在我虽然还是会为订单焦虑,但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了。"
旅居回来后,小白的画风变得通透灵动,反而吸引了更多优质客户。
她在朋友圈写过一段话:"以前看到别人的成功,总急着追赶,生怕自己落后。现在才懂得,每个人的节奏不同,与其焦虑未发生的未来,不如专注当下的脚步。"
03
想起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越努力,反而越焦虑?"
高赞回答说:"焦虑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但人生本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才让每一次进步都更有意义。"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被问到如何缓解对未来的焦虑,他回答:"居安思危不是坏事。"深以为然。
焦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焦虑裹挟,失去了行动的勇气。
那些为薪资辗转的夜晚,为能力不足付出的努力,为未来迷茫做出的探索,终会在某个时刻,成为我们对抗生活的铠甲。
亦舒说:"人最应该崇拜的是自己,只有自己能帮自己度过一山又一山。"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焦虑,但可以学会与它共处。
在焦虑中反思,在焦虑中成长,在焦虑中慢慢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不必羡慕别人的花期,也不必焦虑自己的成长,在与生活的拉锯战中,那些让我们辗转反侧的焦虑,终会成为塑造我们的养分。
毕竟,我们终会在与焦虑的博弈中,活成自己的靠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猎聘”(ID:liepinwang),作者:好多鱼,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