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永远关不掉的灯,是多少差旅人的深夜刑具
关不掉的灯,睡不着的夜,酒店反人类的灯光设计让不少差旅人都血压拉满。
出差旅行本已疲惫,回到酒店房间,却要面对一屋子的灯光谜题:开关按了一圈,灯却越关越多,半夜关不掉的射灯亮得刺眼,最后不得不拔掉房卡,让所有电器一起断电。
社交媒体上,对酒店灯光的吐槽早已铺天盖地。
风尘仆仆地入住酒店,想着赶紧休息,结果发现房间里的灯光像着了魔似的亮着,任你如何拍打开关、疯狂按压,甚至以某种神秘节奏双击,它依然倔强地亮着,仿佛在向你宣战。
好不容易关完躺在床上,被那束“法外狂徒”般的阅读灯直射双眼,感觉自己不是在住酒店,而是正在接受刑讯逼供。
对本就一身疲惫差旅人来说,这场与酒店灯光的深夜博弈,比加班和出差还累。
开灯如解密,关灯如闯关
深夜的酒店房间,本该是疲惫差旅人的温柔乡。
然而,那盏永远关不掉的灯,却让它变成了酒店“诡事录”现场。
这灯可能是床头的一盏射灯,也可能是墙角的一条光带,甚至可能是衣柜里某颗寂寞的感应灯。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不受控制,永不言败。
当你开始在床上表演一套完整的开关芭蕾,从床头滚到门边,从面板摸到墙壁,试图找到那个神秘的关闭开关。
“阅读、柔和、浪漫、明亮”……当你又按遍了面板上所有意味不明的按键,灯光却依然像钢铁直男般不解风情。
更让人崩溃的是,有些酒店的开关还玩起了“地名猜猜猜”,给你来点“伦敦、巴黎、纽约”模式,有的甚至还玩起了中医按摩。
图源:小红书
不少差旅人不得不进行一轮轮的“试错实验”:按一个键,四周观望一眼,再按下一个键。
睡个觉仿佛在破解密室逃脱,半夜尿急摸索了半天不知道咋开厕所灯。
酒店灯光设计本应提升客人体验,如今却反而成为最大的“槽点”之一。
图源:小红书
为了追求所谓的氛围感,许多酒店堆砌了各式各样的灯具——浴室灯、床头灯、走廊灯、壁灯、吊灯、氛围灯应有尽有。
设计者的初衷可能是想营造“调光调色”的效果,但现实却截然不同。
客人在实际使用中通常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关了这个,那个又开了,等到终于摸清楚各个开关的“底细”,成功关闭所有灯光,却已夜深人静。
更令人困惑的是,房间里各角落、各种灯光都有,但往往就是没有一个明亮的主灯。
客人找遍所有开关,把能开的灯都开了一遍后才发现,整个房间依然十分昏暗。
经过无数次与酒店灯光的博弈后,不少差旅人终于学会了与灯和解。
毕竟,酒店灯光再难搞,能有调休难搞吗?
该亮的不亮,该暗的不暗
酒店灯光的核心矛盾在于:需要明亮照明的地方昏暗不清,希望完全黑暗的时刻却有无法关闭的光源干扰。
昏暗的照明是最大的吐槽点之一。大多数酒店客房采用无主灯设计,柔和漫射的暖光源本意为让客人感受家的温馨,消除旅途疲惫。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住客对办公的需求增加,这种设计明显不足。
商务人士抱怨“出个差晚上办公,这种氛围灯下看电脑,眼睛都要瞎掉了”。
有化妆需求的女性则苦不堪言:“感觉所有酒店灯光都暗暗的,再碰到阴天,整个房间更是阴阴沉沉的,化妆都不方便了”。
更令人抓狂的是该暗不暗。好不容易适应黑暗准备入睡,却发现总有一两颗灯泡无法关闭。
这些“法外狂徒”不受任何开关管辖,逼得不少人不得不打电话问前台,却得到“堪比武林秘籍的攻略指点”:对某一按键进行双击操作,或同时按下八个键中的某两个。
图源:小红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酒店房间中最亮的区域往往是卫生间,而这反而影响睡眠。
许多酒店卫生间与客房连接处的墙或者门变成玻璃,又不提供遮光帘,晚上一用卫生间,整个房间都亮了,打扰同屋人休息。
酒店灯光设计为何如此反人类?
酒店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越暗越高级。
要义全在物以稀为贵——往回倒一两百年,电力稀缺、点灯奢侈,越敞亮就越豪华;后来电力成本下降,电灯流入寻常百姓家,只有平民餐厅还靠大瓦数白炽灯显摆自家干净,高档餐厅全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酒店也学会了这招:用昏暗的灯光营造所谓的高级感。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安全感洞穴效应。其解释为昏暗环境可以触发人类远古基因记忆,黑色带来的包裹感如同原始人洞穴,瞬间抑制交感神经活动,血压脉搏自然降低。
黑色还能够带来暧昧慵懒的氛围,搭配无主灯的设计以及氛围灯光的晕染,会让人的理性判断力下降。
当然,灯光如果过暗,也不难被消费者吐槽是控制成本。
图源:小红书
越高端的酒店越瞧不上“主灯”,偏是要把光源细细密密切做筒灯、射灯、光带,再做点吊顶确保“见光不见灯”,方为上乘。
就比如万豪2025年《客房设计白皮书》明确:深灰为主色调但占比≤70%,必须用30%暖色点缀(如驼色床品、铜质灯具),避免压抑。
当氛围感、高级感已经成为酒店装修标准,不少差旅人还在深夜苦苦研究怎么驯服房间里“已读乱回”的各种灯。
用懂人心的灯打造“睡服力”
近年来,关于酒店开关设计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多、散、乱、难。
很多酒店的灯多、开关也多,且十分分散,东一个西一个,如果没有总控,睡觉前要把房间每个角落跑个遍才能把灯关完。
有的酒店即便有总控也是不能“控总”,有的灯是需要单独关闭或着固定不能关闭的,主打一个闭眼蒙。
还有的控制面板本身就自带亮光,对“光敏”人真的很不友好。
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科技化、体验化、场景化和定制化的酒店产品需求日趋强烈,智慧酒店日益得到重视。
然而,由于行业发展不够成熟,市场混杂,产品同质化严重,参差不齐,出现了很多“伪”智能现象。
许多酒店引入了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其中,感应灯是吐槽重灾区,不是不够灵,就是过于灵敏。本来是为了提升客人体验,结果硬生生变成了睡眠负担,酒店当真是好心办坏事。
图源:@李荣浩微博截图
明星李荣浩曾吐槽自己的住店经历,感应灯是最大槽点。
不仅没有开关可以关,还反映巨灵敏,随便翻个身灯都能亮,楼下汽车一按喇叭甚至全亮,无奈的他只能老老实实躺在被窝里一动也不敢动。
酒店的智能化可不是单纯把智能产品叠加进去,贴个智能酒店的标签就可以实现的,还是需要更多的体验测试不断优化。
图源:小红书
如果酒店房间客人根本就不想开灯,却容易频繁误触灯光感应,这项人工智能显然就成了人工智障。
当消费者们不断吐槽酒店灯光时,本质上是在表达对更人性化设计的渴望。
酒店灯光设计本应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灯光。
酒店灯光必须从看起来智能走向真正实用,让客人不再为关灯而辗转反侧,而是一句“我要睡觉了”就能拥抱黑暗,享受真正的智能体验。
酒店住宿不需要氛围感的锦上添花,更需要满足客人对极致舒适住宿体验的追求。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简单实用且高效的产品服务,就已经足够。
希望有一天,酒店灯光能真正做到明亮时足够明亮,暗时足够暗,让每一个旅人都能在奔波一天后,享受一个真正黑暗、宁静的睡眠环境。
毕竟,最好的灯光设计,是让你感觉不到灯光的存在,而不是让你彻夜难眠,思考如何关掉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酒管财经”,作者:大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