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美役三件套」,要爆了?

凤凰周刊·2025年10月19日 11:07
多少新中产,戴假发上瘾?

众所周知,现代人只要出门,都少不了这「美役三件套」:

增高垫,假垫肩,假发片。

增高垫提高海拔,立刻变身180;垫肩增加气场,可以化身双开门;

而假发片,是可以让人变身的。

明星上综艺是要垫假发的,美女帅哥是要求是头包脸的。

刘海和假发片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是“全头戴盔”时代。

现在,从大学生到上班族,从自媒体稿奴到金融民工。没一顶假发,你都很难说自己是潮人。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日常顶着假发出门,剃光头戴假发社交。

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假发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00亿元,其中真发制假发占比约 40%;

其中,30岁以下消费者,已经接近一半。

一个月去理发店换一次造型的人,要输了?

假发,年轻人的第二张脸

很长一段时间里,假发是不属于年轻人的。

办公室秃顶中年形象代言人老G就说:

“我们年轻的时候,谁要是戴假发,那基本等同于公开承认不行。”

在公共认知里,假发不是时尚,而是脆弱的代名词。

它从来不属于“漂亮”的范畴,只是尽量“别让人看出来”。

最开始是女孩的假刘海,然后是假高颅顶,后面还有穿古装戴的假发包。戴着戴着,年轻人彻底悟了:

“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假发呢?”

一顶假发不是一撮头发,而是一张人设卡。

而出门在外,身份全是自己给的。

本是短发的小杜,家里最多的假发就是黑长直,

“自己留是留不长的,留到一半就想剪,干脆多买几顶黑长直来过过瘾。”

“这款‘礼貌黑直’呢没有刘海,一般用于上班,参考对象是韩孝周,我一般会配西装和小高领,暗示领导别惹我也别搞我事。”

“另一款我命名为’初恋黑直‘,戴上就像广告里清爽的奶茶女孩,特别适合下班相亲。”

“狼尾鲻鱼头的假发,戴上像摘下贝斯就能去跳舞的那种大佬。

给人感觉会有点酷,有点疯,有点不按常理出牌,适合见难沟通的甲方。”

“而我的本人的真发只适合上班,我需要指着我的发际线,告诉他我为公司有多呕心沥血、付出了多少。”

而真正的假发玩家,是有一整套发型情绪调度系统的。

这是一种”弹药库“,就像infj会精心挑选面对世界的面具一样,假发玩家打开收纳盒,就像进了角色道具间。

每一顶都有精确的出场场合和功能分配:先戴你的,再戴你的。

有的是证明自己很难搞,有的为了证明自己很专业,有的为了身份证拍照,有的只是为了旅游出片。

这,是成本最小的变美方式。

当然,服美役的事情,早就不限于女生。

为什么总有男人,觉得比同龄人年轻?那是因为他早就偷偷学会了密法。

多的“人类高质量男性”,之前是“理发店都放弃抢救”的类型,发际线高、头型塌,脸大鼻子宽;

但当他洗完脸护完肤,来了素颜霜、加上框架镜,再戴一顶假发戴上,整个人直接从徐志胜变身鹿晗。

众所周知,黎明之所以是黎明,离不开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

而当男生都开始学习《如何0成本逆袭成帅哥》,假发之于男生就不再是30岁后才需要考虑的事了。

毕竟,一顶好假发就像第二次投胎。

现在大家都发际线后退、白头发增长,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也是难言之隐。

即使没有发际线苦恼,对于长时间接受“朴素才是真男人”、“干干净净就好”审美观的人也发现了:

假发,就是一种作弊神器。

众所周知,男孩变成男人,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发胶。

而有了假发,很多苦于形象管理的男人,彻底悟了:

“什么微粉碎盖,什么韩式偏分,一下子全有了!”

虽然理发店,也能完成这种变装的使命;

但是懂得都懂,这年头去理发店都像在玩俄罗斯轮盘赌,早就成了都市人共同的创伤记忆。

色卡都是玄学,效果全凭缘分;

进去的时候是“我想变美”,出来的时候是“要不我戴帽子吧”。

洗头时的安宁只持续五分钟,烫坏染坏的阴影能延续一整季。

在理发师手下赌命,是这届年轻人最勇敢的事。

去理发店就像去相亲,但找到一个合适的tony,比相亲时遇到正常人还不容易。

多少现代人,每次去理发店都像签生死状;

虽然理发师说“放心交给我”,但往往出了理发店,地球上又多了一个伤心的人。

所以,大多数人买假发,就像北京人狂吃麦当劳:

“至少有底线。”

烫坏、染坏、剪坏,这些发型灾难,已经终于都成了过去式。

假发没有化学气味,没有护理成本,也不用赌人品。

今天不喜欢?换掉。

这顶塌了?再买新的。

一次次被理发店刺客背刺的人明白过来,世界上的东西,真的未必好,比如刺耳的真话,比如难看的真发。

而真正让假发迅速流行的,还得是它简单粗暴的性价比。

以前它属于明星、模特、演员,动辄上千,真发手织、进口蕾丝,一顶能顶半个月工资。

现在,假发早已从T台下沉到通勤路、地铁站、打工人的抽屉里。

打开淘宝、拼多多、小红书,从59元到5900元的价格梯队,一应俱全。

几十块的假发片,比较轻薄的百元款,还有质量更好的波浪卷,可以按需购入。

更关键的是,价格从来不是决定成果的唯一指标。

“我这顶假发99块包邮,但在我脸上能有2000块的表现力。”朋友小王说得头头是道,“这才叫,脸是第一生产力。”

她的逻辑很简单:自己审美在线、妆造配合得当,再便宜的假发也能戴出贵感。

“说到底,假发也是门投资学,贵的有贵的舒适度,便宜的也能练技术。关键是,它总比染坏头发出不了门要划算。”

毕竟,大家戴假发的逻辑完全相同:

为了成为更新的自己。

假发经济,卷起来了

说到底,不只是年轻人思路变了,品牌也越来越“会整活”了。

过去,假发行业低调得像地下组织——

提到它,就是“遮秃”“增发”“医美”“代购圈”,多少带点不敢明说的隐晦。

但现在,随着蛋糕越分越小,“洗剪吹染”、“发片植发”的基本盘已打不动挑剔的消费者,品牌自然会考虑把蛋糕做大。

他们发现,靠技术和配方卷不出新花样,要想重新掌握审美话语权,就得先学会讲故事。

尤其是年轻人,也就是头发少了点,但达不到激秃的程度,远未到“补发”的门槛,却早已过了“随便剪剪”的年纪。

那现在头发行业卷什么?卷设计、卷科技、卷态度,

有的品牌主打“轻盈透气”,把假发讲成“日常发饰”,有的主打“韩风小头”,用“3D视觉收紧”制造专业感,

像瑞贝卡、艾瑞美、爱德兰丝这种高端品牌,喜欢讲科技。

“进口真人发丝”“仿生头皮”“透气蕾丝网底”的说法,仿佛买的不是假发,而是航天材料。

中低端品牌则主打性价比。

天猫、抖音上的品牌把真发价格打到了千元以下,仿真头发不到一百块,就能做得超自然。

服务更是“支持3天试戴不喜欢包退”,愣是把自己整成了发型届的胖东来。

QQ Hair更是在营销中联合素人拍“假发逆袭故事”,在海外混的风生水起。

要是嫌专业术语太生硬,品牌也会给你玩点氛围感。

什么“人格系列”,成员比produce101的团员还拥挤,比西方的一百多种亲密关系还细分,

“恋爱滤镜”、“温柔文学社学姐”、“高智感大小姐”、“港风明艳美人”......

每顶假发都有自己的故事,大家都是假发主理人。

而在上海,成都、杭州,这些一线城市也开出了不少“假发体验店”。

体验流程像极了美妆店,选发型,选色号,选心情。

甚至现在就连摄影工作室的化妆间也开始配上假发了。

假发,已成了出片的一部分。

但如果说品牌卷的是“面子”,那支撑这一切的“里子”,还是得看整个行业的制造底盘。

假发之所以能从“医美小圈层”杀入“全民通勤造型标配”,背后靠的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中国制造。

尤其是许昌,这个靠假发起家的城市,被称为“全球假发之都”。

虽然标注着日系韩系法系,但是其实它的命运早在许昌的流水线上被决定了:

中(zhóng)系。

数据显示,全球每两顶假发中,就有一顶来自许昌。

明星同款头型刚在综艺上播出,没几天就能在许昌工厂实现打样上线,小红书上立马有人开测评、开团购。

美博会、发博会长期行业新风向标,假发不再被边缘,而是跟香水、口红并列展出。

到现在,中国已经从全球最大的假发出口国,被年轻人买到成为最大的内需市场。

也许再过不久,假发不只是线上热卖,它会像一次性彩发喷雾、便携香氛一样,直接挺进便利店和超市货架。

当那个时刻到来,“换头”就会像“换口红”一样寻常。

假发,头顶的“松弛经济”

当然,假发也不是完美解法。

它带来的自由和体面,也伴随着一些“小代价”。

最现实的问题是,它其实也要打理。

初戴的人都以为“买来就能戴”,但真正戴上后才知道,假发也要修剪、也得定型。

头围偏大一厘米,可能就戴不上。

“我第一次戴,直接被同事问‘你咋戴了顶安全帽过来’。”网友在评论区自嘲道。

后来她去找Tony老师专门修了发际线,才终于“融进人类社会”。

其次是假发的舒适度问题。

即使现在的材料和透气网比过去更轻,戴久了,闷、热,甚至头晕依然是常见投诉。

“有一次夏天坐地铁,我感觉头顶都在冒汗。”

一位网友说,“戴过超3小时,还会头晕。”

再好的透气蕾丝,也不是头皮。

如果材质太差,汗水和热气无法排出,对敏感肤质的人来说,还可能引发过敏或皮疹。

还有更尴尬的时刻,脱落风险。

强风天、游泳、跳舞,被别人不小心抓到头发,都是假发爱好者的“死亡场景”。

不过,这些“翻车现场”也没有劝退真正的假发玩家,反而成了他们社交话题的一部分。

毕竟,在这个“连心情都要管理”的年代,假发早就脱离了造型范畴。

就像有人靠住酒店薅松弛感,有人靠香氛蜡烛换心情,

也有人靠假发,给自己换一个重新开始的理由。

就像失恋了第一件事是剪头发一样,早上换一顶新假发,就像给自己打个补丁。

人类的每次崩溃,需要一些仪式感重启。

它像是一种新的都市疗法,情绪出问题,发型来解。

失恋换一个,升职换一个,emo也得换一个,

频繁到地狱九头犬来了都要转头回家,《鬼灭之刃》的鬼看了都眼红。

听起来像段子的假发,其实是很多人的情绪出口。

假发的流行,说到底,是这一代人温柔而清醒的自救方式。

因为他们其实比谁都清醒,知道生活可能无法真正改变,就像退后的发际线很难长回来。

你不可能因为心情不好就换车换房,被老板骂了就辞职跳槽,但至少外形可以暂时更新。

“我剪不掉焦虑,但我能剪掉分叉。”

“我改变不了现实,甚至不敢拿自己的头发来赌,但我至少能换个假的面对它。”

假发满足的,不是美学,而是心理学。

它提供了一种“控制感幻觉”:

在无法掌控的世界中,我们至少能掌控自己的头顶。

撰稿|山口大炮 

编辑|杜都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生活报告”,作者:凤凰WEEKLY,36氪经授权发布。

+1
3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年轻人正在把线下的个人内容消费体验变成一种更具社交感的同好聚会。影响人们感受的不只是内容本身,社交氛围和情感交流也开始变得愈加重要,甚至成为塑造回忆的关键部分。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