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加速跑入AI时代
在短视频领域,技术带来的创作平权已经发生,AI生成内容正以惊人速度渗透每个角落。它是普通用户的娱乐玩伴,也是专业创作者拓宽审美边界、实现个体创意突破的生产工具,甚至已经演变出独特的文化现象。
「现在是西天取经的第996天,刚把师父从妖怪嘴里救出来,师父身上都还是热乎的,我们就马不停蹄开始出发了。」在抖音,都能看到《西游记》里师徒四人的取经vlog了。
采访高考完刚出考场的爱因斯坦、孟德尔、门捷列夫;慈溪逛颐和园Vlog、大禹治水现场直播,各种AI生成的视频成为网友「玩梗搞抽象」的核心生产力。
尽管在专业影视领域,AI的应用还主要集中于中间环节的效率提升。但在短视频领域,技术带来的创作平权已经发生。AI生成内容正以惊人速度渗透每个角落,从最简单的滤镜到复杂的剧情片,形成丰富的内容生态。9月的抖音创作者大会上,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抖音AI 创作稿件量近半年增长了91%,AI作品的播放量提升83%。
这一渗透过程因为技术的更新和平台的推动扶持不断加速。 在短视频平台,AI是普通用户的娱乐玩伴,也是专业创作者拓宽审美边界、实现个体创意突破的生产工具,甚至已经演变出独特的文化现象。
从「一键变身」到「全民导演」
AI内容在短视频领域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时间线。此前,我们曾经对抖音兴起的AI滤镜风潮做过报道,AI生成工具的加持下,用户上传照片就能一键变身动漫人物或换上异域风情装扮,这类内容门槛低、参与度高,成为AI普及的第一波浪潮。
包括即梦、可灵等在内的一系列国产AI视频生成工具降低了国内用户的AI创作门槛。在短视频平台,开始出现更多更具策划性和剧情化的内容。
「小猫小狗AI内容」是这类内容的代表。在这些视频里,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金毛在工地上搬砖,与另一只白猫演绎「父子情深」;布偶猫化身高冷总裁,上演职场大戏。这类内容形成了固定套路和叙事模式,也催生了售卖生成教程的小型产业,账号@橘猫会AI 就开通了AI创作的课程,每月充值980钻成为专属会员,就能够进群一对一授课。课程售卖也是早期AI视频博主变现的主要方式。
宠物之外,第一人称历史内容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AI短视频。@AI史来嗨 代入历史人物的第一视角去讲述知识,如「慈禧的一天」「朱元璋要饭的一天」「张骞逃命直播」等等;创作者@陪宝贝磨耳朵 主打「用AI把古文故事生成画面」,让古文变得生动有趣;创作者@AI小宝 重返历史名场面,直击现场;@大圆镜科普 用AI把科普内容变得可视化。
这类内容如果是传统的真人拍摄或绘画不仅费时费力,且成本高昂,而AI的出现使其变得简单且易于传播。
它们之所以能引爆流量,关键在于将AI技术与人类共通的情感叙事相结合,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戏剧张力。
此外,兴起于海外平台,一类AI视频以还原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受到欢迎。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切东西AMSR」,这类视频通过AI模拟玻璃、钻石乃至行星等在现实中并不可能被切开的东西的声音,制造了独特的新鲜感和稀缺性。
在一些既有短视频内容中,AI的使用相对隐性,但也激发出新的垂类创新趋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影视解说,过去半年,各平台都涌现出大量唱歌形式的影视解说视频,其背后的文案撰写、语音合成甚至部分画面生成,都可能由AI辅助完成。
创作者的创意革命
对于专业创作者和艺术家而言,AI是突破想象力边界的画笔。抖音创作者大会主论坛上,抖音官方在描述AI内容时,认为它带来了「新的叙事边界、美学语言和艺术风格」。
去年9月,联合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9位导演,快手发起「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与国内顶级大导们合作,9部短片题材风格和技术难点各不相同,但共同探索了AI在视频创作上的能力边界。
博主@陶阿狗君 此前便以赛博朋克美学和创意剪辑知名,借助AI,其换装视频单条在抖音点赞破216万。@映峰大叔 的「东方奇谭」系列动画,以独特的色彩和美学风格让网友惊叹「到底和AI说了什么」。@小文 用即梦AI重新创作的「权力的游戏版白雪公主」故事新颖、叙事紧凑,在抖音获得425万点赞。
平台政策持续推动更多创作者探索AI创作边界。抖音与即梦AI共同推出「AI创作浪潮计划」,提供包括创作工具、课程培训、行业资源、现金和流量扶持等在内的一系列资源,鼓励创作者使用AI创作内容。在计划页面中,优质作品被以「新叙事」「新视觉」「新创意」划分,体现了平台推动AI内容创新的三个主要方向。
创意之外,客观效率提升下,AI视频的时长也在不断增加。包括「拿破仑军队士兵」「清朝贵人的24小时」等,@梦真侍郎 上传的一系列AI历史视频,每期的长度均在50分钟以上。
短剧领域,AI漫剧成为平台最关注的方向。巨量引擎综合数据显示,4月到7月,抖音漫剧播放量和点赞量分别实现92%、105%的复合增长,供给端累计上线3000部,增长603%。快手可灵的盖坤则在今年的快手光合大会中提到,对比2024年Q4,2025年Q3AI漫剧行业日流水增加900%,月产漫剧集数增加567%。快手在9月与可灵AI推出AIGC创投计划,以联合出品和联合运营两种模式对AI漫剧进行创作激励。
新的文化正在诞生
当Sora 2的发布在影视行业内引发热烈讨论,在短视频平台,一场由UGC主导的抽象热潮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例如,一个AI生成的视频中,两个老太太正严肃地争论「柳智敏和张元英谁是女团第一(女五一)」,前来劝架的人却一脸正经地分析「张元英偏历史,柳智敏偏政治」。
当马克思、爱因斯坦、门捷列夫、秦始皇纷纷在高考考场外用中文接受采访,抖音用户们表现出的不是对于这种荒诞的震惊,而是在评论区接出更加荒诞的梗:「 贝多芬先生,今年音乐艺考听音难吗?」「一看就是假的,因为嬴政老师的服装违规了,会影响同考场同学。」
这种无厘头的、基于网络流行文化的AI创作,以其强烈的荒诞感和幽默感,迅速被社区接纳并二次传播,成为社区内部的一种「加密」社交货币。
面对来势汹汹的AI内容,抖音用户展现出高度的开放和参与感。小猫小狗AI视频的评论区,无人追问「这是真的吗?」,而是默契地进入剧情设定:如果视频中的白猫扮演反派,评论区便会整齐划一地玩梗:白猫的抖音号发过来,我要去网暴它!」
这种互动,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谋」乐趣。用户消费的并非「真实」,而是共同参与建构的「虚拟故事」。
这种氛围甚至延伸至与AI工具的互动中。在抖音,「豆包」成为无数用户的玩伴,并衍生出大量内容。用户让「豆包」帮忙查四六级成绩、一起「拆」明星小卡(收藏卡片),让豆包模仿自己的声音给家人打电话,共享屏幕辣评朋友圈,一些热门视频的点赞超过百万。在抖音社区,「豆包」甚至逐渐有了鲜明的人格特点,AI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技术名词,而是可以调侃、互动、共同创作的新伙伴。
但另一方面,在以UGC为核心的短视频社区,虚假信息的泛滥也注定变得更迅速和不可控。
近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首例利用AI技术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案件。据央视报道,一个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就用AI伪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李梓萌制作产品宣传视频。
与此同时,AI在生产环节中的参与也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了创作者对内容的责任意识。通过「人书对话」拆解书籍是一类热门知识视频,在多位博主的拆解中,AI制作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书籍作为具有科普性质的内容,用AI提炼是否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依然存疑。
这些都会进一步消解「真实性」。目前,对AI视频真实性的保证的主要通过平台的强管控实现。比如,除了常见的对疑似AI生成的内容进行标注提醒外,抖音还正式推出了「AI抖音求真」等治理行动,当网友浏览易产生误解的内容和搜索谣言相关信息时,可通过点击页面中的「求真卡」获知事件完整信息及辟谣内容。
我们正目睹了一个鲜活的双面AI时代:一面是技术赋能下,极大帮助创意的落地;另一面则是虚假与真实界限模糊,信息生态面临前所未有的侵蚀风险。
这场攻防战注定是长期且动态的。技术的迭代速度永远快于规则的完善速度。平台需要在保障创作自由与维护内容真实之间,找到那个微妙且不断变化的平衡点。它开始于短视频,但也是整个内容行业在AI时代必须解答的终极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声Pro”,作者:何婧,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