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AI繁荣的真相:一座被野心和债务撑起的“纸牌屋”

乌鸦智能说·2025年10月17日 08:48
大而不能倒的OpenAI,和算不清的商业账

如果当下的美国有国运的话,那AI就是唯一的答案。

今年,美国GDP增长中,近 96% 都来自AI投资。AI一停,美国经济增长就掉到0.1%,几乎陷入停滞。

对美国来说,AI已经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全社会押注的豪赌。在这张AI的牌桌上,从巨头到创业公司,从资本到政府,所有人都坐在桌边,笑着下注:

OpenAI的估值突破 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贵的独角兽;

英伟达的市值攀上 4.3万亿美元,一度超过苹果;

CoreWeave暴涨 248%,成了美股最炙手可热的公司。

看似人人都赢了,但有一个事实被刻意忽略:这场游戏的所有筹码,都是借来的

OpenAI一年营收不到130亿,账上现金撑不过2026年,却签下了总额 4420亿美元的合同。

“庄家”英伟达表面风光,真正的风险却藏在表外。它既是芯片供应商,也是客户的投资方与债主。粗略计算,英伟达仅表外承诺金额,就高达450亿美元。一旦客户爆雷,英伟达不仅丢订单,连投资也要连本带利亏进去。

OpenAI和英伟达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负债率超过70%的CoreWeave,平均借款利率高达8%,AMD、甲骨文同样押上重注,力求翻身。

所有人以为自己在赌AI能不能改写世界,却忘了最关键的一件事:

在扑克游戏里,决定输赢的从来不是牌的好坏,而是人性

只要AI的叙事还在燃烧,没人敢第一个停下来。因为停下,就意味着游戏结束。

01

大而不能倒的OpenAI,和算不清的商业账

如果AI是一列全速奔跑的列车,那OpenAI就是那枚不断加速的驱动齿轮。

微软、英伟达、甲骨文、AMD、CoreWeave……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的筹码压在了OpenAI身上。

微软投了130亿美元,英伟达不仅卖芯片还投股权,甲骨文和CoreWeave靠它的订单活着,AMD指望它买GPU赚钱。

但如果你仔细看OpenAI的账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魔幻的现实——它是全球最会亏钱的公司之一。

亏得越多,估值越高;越烧钱,越接近未来

先说数据,2025年上半年,OpenAI收入43亿美元,看起来很亮眼;但它的研发支出高达67亿,现金消耗25亿,也就是说,连研发的钱都比收入多一半。

全年预计收入127亿,支出286亿,亏159亿。换句话说,它每赚1美元,要先花掉2.25美元。

更离谱的是,它的烧钱速度。OpenAI自己说,要到2029年才能现金流转正,也就是还要再烧5年,总共1150亿美元。平均一年烧230亿,前两年甚至超过300亿。

问题是,它手里现金才45亿,每月烧掉4亿,照这样算,撑不到2026年夏天。除非再融100亿到200亿美元,否则很快“弹尽粮绝”。

那这些钱都花哪去了?全在“AI基建”上。

OpenAI和几家大厂签了天价合同:Oracle 3000亿建数据中心、AMD 600亿买GPU、Nvidia 820亿买芯片——合计4420亿的承诺。问题是,它一年收入才一百多亿,这支出比收入多三四倍。

至于OpenAI自建的数据中心,那更像是科幻小说。

它计划建一个10GW的AI数据中心,造价约5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现有AI数据中心总容量的1.3倍,耗电量相当于比利时全国。每年电费和维护就要140亿,要回本得每年赚890亿——但它现在年收入不到130亿。

你说,这能算得过来吗?这种生意,普通人早破产了,OpenAI却估值5000亿美元。

5000亿是什么概念?谷歌的市值是营收的6倍,微软13倍,OpenAI是39倍,而且还在亏钱。要对得起这个估值,它至少得有394亿美元的年收入。

现在才127亿,差了整整267亿。

那OpenAI打算怎么补?靠订阅。

ChatGPT Plus一个月20美元,用户平均用300次,每次OpenAI赚0.067美元,成本0.03美元,看似毛利55%。但研发、基建、营销加起来一年要花300亿。

要打平,需要2.3亿付费用户,现实是只有1000万。

全球53亿网民,真有能力每月付20美元的也15亿人。就算其中10%转化,也只有1.5亿用户,对应年收入360亿。再加上企业市场500亿,总共860亿。而OpenAI要1250亿才能打平,差了整整390亿。

这道题,无论怎么算,都解不出来。

更大的问题在于,OpenAI已经不再是一家公司,而是整个AI生态的支点。它背后站着微软、英伟达、甲骨文、AMD、CoreWeave这些巨头,巨头背后是整个美国经济的增长。

今年,美国GDP增长几乎96%都来自AI投资。AI 一停,美国经济增长就掉到 0.1%,几乎衰退。即使如AI 投资砍一半,美国的GDP 增速也会从 2.5% 掉到 1.3%。

所以,OpenAI的“生存”,就成了AI产业链能否继续转动,乃至美国经济是否继续增长的前提。

只要AI的叙事还在燃烧,OpenAI就拥有一种“大而不倒”的特权。它可以继续亏、继续融资、继续烧钱,因为没有人敢让这场游戏停下来。

02

“庄家”英伟达和赌徒AMD们

如果说,OpenAI是整个AI赌局的筹码,那英伟达,就是那位端着发牌机的庄家。

从财务上看,英伟达堪称完美:总债务97亿美元,现金和等价物却有348亿美元,净现金高达251亿美元,债务只有3%,几乎等于“零负债”。

过去18个月里,评级机构连续两次上调了它的信用评级,如今已经是AA-,再升一级,就能和国家信用比肩。

看起来完美得几乎挑不出毛病。可真正的风险,并不在账上——而在账外。

英伟达的钱,正源源不断地流向那些靠它买芯片的公司。

英伟达不仅卖芯片,还直接入股、提供信贷,甚至在一些项目中扮演“供应商+债主+股东”的三重角色。粗略估计,英伟达的表外承诺据估计高达450亿美元。

一旦如果这些客户破产,英伟达就可能同时面临损失收入和股权价值暴跌。

最典型的就是英伟达“亲儿子”CoreWeave。

截至2025年7月,CoreWeave的债务高达91亿美元,其中,银团贷款76亿美元,无担保票据15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4%。

在2024年之前,CoreWeave根本没有公开信用评级。但从2025年5月开始,三大评级机构几乎同时出手:

标普:发行人评级“B+”,优先债务“BB-”,无担保债券“B”;

惠誉:发行人违约评级“BB-”;

穆迪:15亿美元无担保票据评级“B1”。

这些字母什么意思?简单说,全是垃圾级,风险极高、不建议普通投资者碰。

CoreWeave靠着借钱扩张GPU云业务,91亿美元的债务,平均利率8%,意味着CoreWeave每年要还 7.28亿美元利息。为了保住“B+”不降级,它必须每年赚10亿现金流。

另一边,马斯克的 xAI 玩的是更“高级”的金融魔术。

他没有直接贷款买GPU,而是搭了一个壳公司——SPV。SPV 去市场上借钱、拉投资,再用这笔钱买GPU,然后租回给xAI自己用。

听起来聪明吧?左手借钱买,右手租回来用。表面上xAI没有背债,看起来轻盈、扩张迅猛;但实质上,债务、折旧、租金,全在时间里埋了雷。

一旦AI行业放缓,租金付不出、现金流断档,整个SPV体系就可能崩溃,包括英伟达在内的xAI投资人的利润表上就会瞬间出现一个“黑洞”。

除了这些高风险的新贵,一些老牌公司也在押上底牌,试图靠一场豪赌换来翻盘。

AMD 为了拿下OpenAI的芯片大单,送出公司10%的股份当赌注,押OpenAI五年内能买600亿美元的MI450芯片。

这笔赌注几乎决定了AMD的命运:一旦OpenAI资金链紧张,AMD就血本无归,还可能被降级为垃圾债。

同样上头的还有甲骨文。它计划投资3000亿美元,给OpenAI建设的云数据中心,每年投资约300-600亿美元,这个数字大约是它一年营收的55%-110%。如果OpenAI掉链子,这些机房就会变成“豪华废铁棚”。

相比之下,微软和亚马逊像是这场游戏中最聪明的玩家。

微软投OpenAI 130亿美元,但其中一半是Azure云的使用额度——投的钱,绕一圈又回自己口袋。

亚马逊对Anthropic也复制了这套打法。于是他们都实现了完美闭环:

投资、营收、利润、估值,全部在同一个生态内自我循环。

所以,现在AI世界的钱流,是这样的:

微软投OpenAI → OpenAI买Azure → 钱回微软

亚马逊投Anthropic → Anthropic买AWS → 钱回亚马逊

英伟达投CoreWeave、xAI → 对方买GPU → 钱回英伟达

甲骨文建机房 → OpenAI租用 → 钱看似回来,其实资产折旧

所有人都在“投资”,所有人都在“赚钱”,但其实都是左手倒右手。这场游戏看似硅谷的黄金时代,本质却更像一场用未来利润抵押当下估值的超级借贷游戏。

所有人都在吹气球,气球越鼓,故事越美。只是没人知道,谁会是第一个被炸醒的人。

03

资本透支未来,还是一次例外?

另一边,依然有不少人坚信,堪称“疯狂”的AI投资不是泡沫,而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支持派的逻辑很简单:这不是互相炒作,而是产业分层的商业闭环

就像汽车厂商会给经销商贷款,提前锁定销量;苹果和台积电、三星之间也互相持股、提前锁产能。

同样,英伟达投OpenAI,是为了稳住GPU出货;微软投OpenAI,是为了让Azure云算力变成“刚需”;

甲骨文、AMD、CoreWeave也都在用资本锁未来的客户。

这在他们看来,是现代产业链协同的最高级形态——不是左手倒右手,而是提前共建未来。

硅谷不少人都坚定站在这一派,比如Social Capital创始人Chamath Palihapitiya、Altimeter Capital的Brad Gerstner等人。

他们反驳“AI泡沫论”的理由很直接:这次不一样。AI的需求是真实的。

他们认为,AI与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根本不是一回事。原因很简单,AI的需求是真实的。

现在各大云厂的GPU利用率都在90%以上,几乎没有一块闲着。

这些算力正被Copilot、Midjourney、Tesla FSD这样的真实产品吃掉,每一瓦电都在驱动模型演化。

互联网时代,公司靠互相买广告堆数据;AI时代,公司得先买芯片、建机房、付电费。这里有实物资产、有折旧、有现金流,不再是虚无的点击量经济,而是一场钢筋水泥的智能革命。

更重要的是,AI计算需求每6个月就翻一倍。GPU的扩建、数据中心的膨胀,并非无意义的烧钱,而是在为GPT-5、GPT-6这样下一代模型做准备。

英伟达毛利率高达70%,微软、亚马逊的AI云业务早已开始赚钱。真正亏钱的,只是OpenAI、xAI这些最前沿的研发公司。这些亏损本质上是扩张性投资,而非经营性亏空。实际上,OpenAI的API和企业服务业务已经实现正毛利。

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循环投资,不仅不是泡沫,而是AI发展的加速器。况且,这些公司都有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合规监管在盯着,不可能轻易玩出“安然式”的造假。

比起这些投资人的乐观,反对者的声音显得更冷静。因为他们从商业史的无数教训里,看到了相似的危险信号。

从安然到金融危机,历史一次次证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金融泡沫,一开始也都是“合规”的。

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朗讯科技和北电网络就用“投资客户”的方式提前锁单。结果客户还不起钱,自己亏得血本无归。思科也曾提供信贷拉销量,最后大规模减记资产。

所以问题不在于“这模式合不合规”,而在于这种提前确认收入的循环结构是否可持续。当客户的钱其实来自供应商投资时,繁荣就成了一种幻觉。

没错,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闲置GPU,但GPU忙不代表能赚钱。

很多AI项目靠风险投资烧钱撑着,产出的token根本卖不出成本价。GPU忙着训练模型,但这些训练未必带来直接收入。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时,“网站访问量很高”不等于“能赚钱”。

当年,互联网建设的光纤最后也都派上了用场,但整个过程用了整整 15~20年,早期投资人几乎全军覆没,光纤公司破产一大片。

过去,每一次技术浪潮都真实存在,但资本往往提前透支了未来:

铁路(19世纪):真有用,但泡沫破灭、银行倒闭;

广播(1920年代):新媒体诞生,股价暴跌 97%;

光纤(2000年代):投资 2 万亿美元,大量破产;

太阳能(2010年前后):补贴推动,后来产能过剩。

从铁路到广播,从光纤到太阳能,每一场技术革命都真实存在。但资本总是提前透支了未来的红利。

AI也许真的在改变世界,但历史的剧本往往有惊人的相似:

技术是真的,故事也是真的,唯一虚幻的,是时间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作者:智能乌鸦,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背后有一位投资高手

昨天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