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AI 全球榜单大洗牌:头部产品增幅超 200%

多鲸·2025年10月16日 09:10
豆包爱学进前十,小猿口算暴涨 228%:教育 AI 迎来九月大爆发。

教育 AI 的热度正重新回到上升曲线。不同于早期的「狂飙阶段」,如今的竞争更像一场结构重排——头部在稳,中腰在提速,尾部在寻找新的出口。AI 在教育中的角色,也从单一的「功能工具」,进化为教学系统中的「生态节点」。

非凡产研发布的最新 AI 应用数据中,教育类产品整体上扬——出海赛道的 Gauth,国内的豆包爱学与小猿口算,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教育AI的增长逻辑,正从「探索期」迈向「体系化建设」,一场关于技术、学习与商业的深层重组,正在展开。

制图:多鲸

数据来源:非凡产研

统计范围:全球及中国 AI 应用榜单(教育类)

排序标准:下载量(万次),含环比增幅

数据截止日期:2025 年 9 月

01

头部稳中有变,

教育AI进入体系化竞争

如果说上半年教育 AI 的竞争仍像是一场技术冲刺,那么九月之后,它更像一场结构调整。榜单的变化不在于谁涨得更快,而在于增长的逻辑正在改变。

过去,教育 AI 的头部阵营往往以规模取胜;如今,它们开始在「体系」里较量。Gauth、豆包爱学和小猿口算三款产品,分别代表了出海、本土与 K12 教育三个方向,却在同一时间实现突破:一款以国际化提速,一款以生态重构,一款以模型融合。

Gauth 的表现最为显眼。九月榜单显示,它以 675 万次下载量 位列全球第 16 位,环比增长 172%,是榜单中唯一进入前二十的教育类 AI 产品。自年初恢复美区服务以来,其月活跃用户突破 500 万,并通过「Gauth GPT」模块将功能从拍题拓展至写作与理科辅导。三月收入同比翻番,AI 笔记功能成为其增长主力。

在国内赛道中,豆包爱学是九月最大的变量。其下载量环比增长 116.95%,首次跻身国内 AI 应用榜前十。教师节期间,豆包爱学依托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推出「豆包老师」,以语音互动、动态板书与分层讲解重现启发式教学过程——不急于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与追问。应用同时开放知识卡片、试卷生成与语音陪练等学习场景,让AI从「答题工具」走向「学习伙伴」。在家庭教育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这种以陪伴感与耐心为核心的AI教师模式,正在成为教育AI体系化进化的标志,也为字节系教育生态提供了新的增长支点。

而在 K12 学习场景中,小猿口算成为增长最快的样本。九月环比增长 228%,是教育 AI 赛道的增速冠军。增长背后,是猿辅导对模型架构的彻底更新。今年二月,小猿口算正式接入 DeepSeek 推理模型,与自研「猿力大模型」融合,实现从「批改答案」到「理解思路」的跨越。AI 讲题从一次性反馈变成过程性教学,算法的「推理力」开始真正介入学习过程。

在它们身后,作业帮与快对维持稳态增长,环比分别上涨 58.79% 与 64.43%。作业帮在学习机与 App 端持续优化 AI 批改与语义理解模块,快对则依托自研模型整合拍照解题、写作、翻译与扫描等多场景功能。它们构成教育 AI 的「刚需底盘」——流量稳定、场景高频,提醒行业:在所有技术更新之下,教育的基本需求始终是支点。

头部产品的表现看似分散,实则同频。它们共同完成了教育 AI 从「功能竞争」到「系统竞争」的跃迁:算法走向融合,生态走向闭环,增长也从爆发走向结构化。对教育 AI 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拐点。

02

在场景中突围:

教育AI中腰力量崛起

如果说头部的稳固来自生态积累,那么中腰层的上升则源于教育逻辑的转向。九月的榜单中,光速写作与 E 听说中学成为两种不同方向的代表——前者让AI学会「写」,后者让AI学会「听」。

光速写作由作业帮生态推出,九月环比增长 926.59%,是教育 AI 中增速最快的产品。它从作业批改延展到写作生成,支持改写、续写、扩写等多场景应用。与其说它是一款写作工具,不如说是学生与 AI 共创的内容平台。教育 AI 由此从「找答案」迈入「表达思想」,学习的价值开始从「对」转向「懂」。

E 听说中学的突破,则来自语音识别与智能反馈的结合。依托科大讯飞的语音评测技术,它在新版本中加入 AI 单元对话与音素级纠音模块,可根据学生发音自动生成训练路径。试点数据显示,学生听说得分率平均提升近 20%。AI 在这里扮演的已不是「练习工具」,而是一名具备诊断与陪练能力的「学习教练」。

在高校与职业学习场景中,大学搜题酱、小猿搜题等产品维持稳步增长,以知识检索和错题推荐构成长尾生态。这些不显眼的应用,却让教育 AI 的触角伸向更细微的学习场景——从记忆到表达,从单点智能到系统服务,教育AI的中腰层正在补全体系的逻辑。

03

增长放缓的启示:

教育AI回到教学逻辑

榜单尾部的教育 AI 应用进入了「慢变量」阶段。洋葱学园、TalkAI 练口语、英语天天练等老牌产品依旧拥有庞大的存量用户,但在模型与体验迭代上显得克制。它们不再以速度取胜,而在思考如何让 AI 更贴近教育的「人性维度」。

洋葱学园在去年推出新一代「AI 智能学伴」,与英特尔、火山引擎共同发起「AI 陪伴青少年成长计划」,新增情感交互模块「暖暖星语」。这一尝试将 AI 从学习推荐扩展到情绪支持,开启了「技术+情感」的双维探索。

TalkAI 则延续语言学习方向,在最新版本中支持多语言视频对话和语法纠错,覆盖 60 余种语言。它展示了 AI 语音产品在沉浸式教学上的潜力,却也说明:国际化并不等于增长。教育 AI 要真正出海,需要的不只是语言能力,更是文化语境的理解与本地化内容的积累。

整体来看,尾部产品的放缓不是被市场淘汰,而是进入了一种「沉稳增长」的周期。AI 教育的竞争已从「是否接入 AI」转向「AI 能否深入教学逻辑」。当效率红利消退,新的竞争力将来自理解学习者、理解场景,也理解教育的边界。

04 结语

过去一年,行业在「模型接入」的浪潮中迅速拉齐;现在,差距开始出现在「教育逻辑」的层面——谁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场景、定义使用周期、建立持续反馈,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留下来。

第一,教育 AI 正在进入从规模竞争到效率竞争的新阶段。Gauth 证明了中国 AI 在全球教育场景的可迁移性,但出海市场的竞争将回到教学效果与产品留存;

第二,行业将加速走向从产品竞争到体系竞争。豆包爱学以「陪伴式教学」构建生态闭环,小猿口算以模型融合推动教学化,这是教育 AI 开始具备产业化结构的信号;

第三,未来一年,教育 AI 的焦点将转向从工具创新到内容与数据协同。谁能掌握教育内容的动态生成能力,谁就有机会定义新的学习标准。

AI 教育的下半场,不在算法,而在教育。真正的竞争力,不是「AI 能做多少」,而是「AI 是否帮学生学得更好、机构教得更准」。这意味着,教育 AI 的未来将属于那些能够把算法嵌入教学逻辑、把数据转化为理解的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思珞,36氪经授权发布。

+1
3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在变化中加速,万亿超级产业带诞生新故事。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