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模型越做越大,小鹏、理想先进入70亿参数量级

樊舒琪·2025年10月15日 18:10
提升辅助驾驶体验可以不用大模型。

车企的辅助驾驶体系正加速转向AI。一个鲜明的表征是,头部新势力的车端辅助驾驶模型参数,已接近许多AI大模型的参数量级。

36氪汽车了解到,小鹏汽车即将部署在车端的大模型,其参数量至少是70亿;另一家头部新势力理想汽车,待明年它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上车后,其车端大模型参数也将来到70亿级。

这样的参数量已接近AI大模型的普遍参数量级。

小鹏、理想的AI布局 

小鹏的车端大模型,是由内部正在开发的云端大模型——“小鹏世界基座大模型”蒸馏而来。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应对车载辅助驾驶芯片算力、存储、内存带宽不足,从而无法直接在车端部署大模型的问题。

2024年下半年,小鹏汽车开始向云端大模型迈进。目前,小鹏正在研发一个720亿参数打底的超大规模自动驾驶大模型,即 “小鹏世界基座模型”,将在下个月的AI科技日上发布。

小鹏在今年4月的AI技术分享会上介绍,这个云端大模型,以LLM为骨干网络,使用海量多模态驾驶数据训练,具备视觉理解、链式推理和动作生成能力。小鹏在云端完成对这一模型的训练后,会“取其精华”,将蒸馏出的小模型部署到车端。

这种方法,参考的是DeepSeek已经使用过的知识蒸馏路线,其本质上是模型的压缩。

为了能让这个蒸馏过后的大模型顺利上车,小鹏做了一系列硬件和研发资源层面的准备。

在硬件层面,从2020年开始,小鹏就启动了“图灵”AI辅助驾驶芯片的自研,今年6月,这款芯片正式量产上市,首发搭载于2025款小鹏G7。

它是小鹏专为AI需求、端到端大模型等设计的芯片,AI算力约为700Tops,与英伟达最新的AI芯片Thor 接近,最高能处理300亿参数的大模型。

除了硬件上的准备之外,今年8月初,小鹏汽车曾召开过一场自动驾驶中心动员会,会议由何小鹏亲自主持。会上,何小鹏提出,将所有的AI资源给到基座模型团队,支持这个70亿参数的世界基座模型上车。

较早实现了大模型上车的理想,同样没有放松对AI狂潮的追逐。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今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当前,理想的车端大模型参数量是40多亿,较此前的端到端模型提升超过10倍;36氪汽车从多位产业人士处了解到,明年,待理想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上车后,理想部署在车端的VLA模型参数也将达到70多亿。

最初,理想实现大模型上车的方式,是先在车上部署了一个参数量较少、运行速度较慢的小型VLM大模型。

去年10月,理想推出了基于端到端+VLM的辅助驾驶方案。在这套方案中,端到端是快系统,VLM是慢系统,两个系统同时工作。

这套方案被部署在一个双Orin X的控制器上,每颗Orin单独服务一个模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端到端才是坐在主驾上负责开车的大脑,VLM模型只能起到坐在副驾上、偶尔帮忙看路的作用,难以发挥出大模型的全部实力。

但比起端到端,当下的理想汽车,更倾向于拥抱VLA模型。截至目前,理想已向所有AD MAX车型用户推送了VLA司机大模型。

VLA模型最早由谷歌AI公司Deepmind推出,此后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主流技术范式与框架。由于VLA模型拥有完整的脑系统,具备语言、思维链推理能力,既能看,也能理解并真正执行动作,符合人类的运作方式,因而这项技术如今也被理想、小鹏等车企应用于辅助驾驶领域。

为了推进明年更大参数的VLA模型上车,理想今年在组织架构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今年5月,理想原端到端负责人夏中谱离职;上个月,理想又将辅助驾驶团队拆分为11个二级部门,以更扁平的组织推进AI大模型研发。

在小鹏、理想之外,华为的WEWA架构,通过云端的世界引擎,调教车端的世界模型;蔚来也在车端部署了世界大模型。

AI似乎正在定义车企的辅助驾驶。

AI大模型≠更优的辅助驾驶表现 

而另一边,目前行业公认的、在辅助驾驶领域走得最远的特斯拉,却凭借着端到端技术,实现了区域Robotaxi;地平线、Momenta等辅助驾驶供应商,同样通过端到端技术实现了较好的辅助驾驶表现。

反观一些执着于AI叙事的车企,其辅助驾驶表现已经被快速追齐,甚至部分车控体验已经被赶超。

也就是说,特斯拉、Momenta等企业,凭借更少的车端模型参数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这或许能够说明,AI模型参数量级与辅助驾驶效果,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

端到端技术强调的是模仿人类驾驶行为,大模型的优势在于逻辑推理能力,强调像人一样思考。而辅助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空间感知,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只在少数场景下才能用到。

因此,车企如果尚未将端到端的体验做好,就盲目上参数更大的模型,意味着大部分车端算力资源会向大语言的推理过程倾斜,只剩下少量资源留给空间感知,由此反而会造成辅助驾驶体验的倒退。

那么企业对大模型趋之若鹜,其背后的驱动力来自哪里?

一方面,车企的外延在逐渐扩大,部分车企除了想造车,还想做具身智能。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理想汽车。

去年年底的理想AI Talk活动直播间中,李想本人将理想汽车重新定义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尽管还会继续造车,但会把汽车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把汽车作为理想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场景。

而这家企业目前所推崇的VLA,恰恰是具身智能领域的主流技术范式与框架。

再比如小鹏,它不仅是VLA阵营中的一员,而且按它的计划,图灵AI芯片将来不仅会搭载在汽车上,还会用在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可见小鹏有意将辅助驾驶上积累的能力,迁移至飞行汽车与具身智能。

另一方面,车企对AI大模型的追逐与宣传,或许也带着几分营销目的。

近来,Chat-GPT的表现令AI大模型获得了巨大的破圈效应,这好比此前Tesla V12在北美大范围推送后,一度令端到端成了辅助驾驶领域的营销热词。

而今,车企纷纷将AI大模型搬入车端辅助驾驶系统,这背后固然有其技术考量,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也是企业抢占舆论高地的一种营销方式。

但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提升辅助驾驶体验才应当是目前车企的第一要义,偏离了这一目标的AI叙事,多少有些舍本逐末的意味。做好基于端到端的辅助驾驶体验,或许是眼下车企纠偏的最佳路径。

作者微信:luckg17305264638

+1
2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光有调性还不够。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