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巨头抱团押注AI算力,中国跟不跟?

赛格大道·2025年10月15日 08:24
解码抱团取暖背后的真相

从2025年9月开始,美国多家科技巨头放弃彼此间的“恩恩怨怨”,转而围绕算力展开串联合作,呈现成片的“合纵连横”态势。

比如OpenAI向甲骨文购买3000亿美元的算力订单,而甲骨文与英伟达历来保持密切合作,势必增加算力芯片的采购,几乎同时,英伟达又宣布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共同建设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

一时间,OpenAI、甲骨文和英伟达形成了“AI铁三角”,三方市值或估值均获大涨。

“ONO”(OpenAI、Nvidia、Oracle)正通过千亿美元级合作,构建“大模型-云基建-算力芯片”的闭环生态,打造下一代AI算力帝国

但很快,AMD也与OpenAI达成战略协议,OpenAI将分阶段部署总计6吉瓦的AMD GPU算力,而AMD向OpenAI发行认股权证,若全部行使,OpenAI可能获得AMD近10%的股权,形成“算力+股权”的深度绑定。

作为AMD最大的竞争对手,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对此却表示欢迎,其根本原因在于此举有助于整个行业的整合发展。而稍早前,英伟达也学习OpenAI脚踏两只船的做法,迅速投资了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后者估值超过200亿美元,黄仁勋声称马斯克的任何项目都想跟投。

黄仁勋还与昔日竞争对手英特尔放下了多年恩怨,达成价值5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而更早些时候,美国政府宣布以每股20.47美元的价格宣布持有英特尔9.9%的股份。再加上孙正义的软银对英特尔的投资和对“星际之门”的力捧,基本形成了当前硅谷合纵连横的格局。

这场热闹非凡的硅谷合纵连横,以英伟达和OpenAI热情度为最高,甲骨文、AMD、英特尔以及博通等与AI强相关的芯片或算力企业,也乐意捧场。不过,微软、谷歌、Meta、苹果和亚马逊等巨头,总体处于置身事外的状态。

“铁索连环”般复杂庞大的人工智能交易网络

01 抱团主要动力:整合算力与提升市值

商场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让多年宿敌化敌为友的不是心有戚戚,而是算力基建的市场大蛋糕。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至今,算力缺口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最大瓶颈。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算法与算力之争”,即算法优先,还是算力优先。时至今日,这一争议已经有了最终答案:AI技术革命,本质上就是算力革命。

没有算力,再好的算法也只是纸上谈兵。人工智能的算法研究起步很早、成果很丰富且超前。从1943年的神经元数学模型,到1985年的贝叶斯网络、1986年杰弗里.辛顿的反向传播算法。算法理论车载斗量,奇思妙想让人叹为观止。但是,没有强大的算力支持,这些“高维大脑”的神奇创造都是屠龙之技罢了。人工智能真正的技术奇点,是大规模GPU集群技术带来的算力革命。

在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算法只能提高人工智能早期训练效率。到了人工智能真正形成的“后训练”阶段,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再到大面积的市场应用阶段,满足大规模的算力需求是决定性因素。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开发到广泛应用的关键阶段,“算力焦虑”是整个产业的“卡脖子环节”。

很多怀疑论者质疑人工智能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不明”,但这往往只是暂时不明,随着先进算力工具在人类社会的应用扩散,应用变得势不可挡。

目前,传统算力正在被先进的人工智能算力加速取代。IDC、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和浪潮信息《2022-2023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数据,综合全球15个主要国家来看,AI算力支出占总算力支出的比重从2016年的9%增加到2021年的12%,初步核算2022年支出占比达18%,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5%。

人工智能技术投入实际应用仅仅十年,已经实现了四分之一的算力替代,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人工智能有什么用,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就是用不起。算力稀缺,导致人工智能的训练成本和应用成本居高不下。

人工智能已经是公认最烧钱的行业之一,烧钱的主力就是算力成本。许多AI公司在算力资源上的开支超过了其筹集资本的80%。喜提200亿美元融资的xAI,也只够烧20个月。

OpenAI更是烧钱大户,上半年营收43亿美元,较 2024年全年营收高出16%。但是,净亏损高达135亿美元。此前的数据显示:OpenAI一年的算力成本高达160亿美元,高于60亿人力成本和67亿研发成本的总和。

巨大的算力缺口导致软硬件企业财务表现的巨大落差。人工智能企业烧钱亏钱,空有高估值,没有盈利能力,甚至很难看到短期的盈利前景。反之,芯片大厂英伟达的股价和GPU价格高歌猛进,一飞冲天。

算力供给严重不足,导致产业格局极度不平衡,是本轮美国科技巨头“抱团”的大背景。算力稀缺的市场落差势能,正在重构美国人工智能产业格局。英伟达给OpenAI、xAI的巨额投资,不是因为老黄要混个好人缘,而是不给这些“大甲方”输血就不能维持产业发展的步调。

算力稀缺的市场垄断地位固然让英伟达赚得满坑满谷,但是没有“大甲方”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市场应用,整个产业难以为继。

所以,英伟达和OpenAI希望通过合纵连横,吸引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流向了人工智能产业,包括算力供给端和需求端、硬件产商和软件开发企业雨露均沾,这样提高的不仅是美国的算力基建,而是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需求的挖掘。

从目前看,这一策略颇为高明,尽管不乏剧烈的股价波动、大量涌入的“热钱”,免不了伴生局部泡沫,但是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市场存在巨大缺口的宏观环境下,风险总体可控。

02 特朗普新政:一张国家竞争之网

另一个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是,在这场科技企业“大联合”的算力基建中,美国政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主导作用谈不上,但是特朗普总统大幅放松对大型科技企业的管制,让“抱团”成为了可能。

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高科技企业一直是民主党最坚定的政治盟友。在2020年特朗普与拜登的选战中,硅谷新贵们也是不遗余力地“倒川派”。

拜登政府给硅谷的回报也不可谓不慷慨。2022年8月,拜登总统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给美国科技企业开出了豪华大单,授权拨款约2000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未来10年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各领域的科研创新。

然而,在拜登任期内,美国科技企业并没有抱团的大动作。不是拜登任内人工智能产业不缺算力,而是政治干预的风险太大,大型科技企业无心也无力作为。

尽管拜登总统本人对经济事务不熟悉也不热心,他本人也算是民主党内的亲企业派。但是,拜登政府依然继承了民主党强烈的市场干预主义倾向,副总统哈里斯更是以“大企业之敌”自诩。

因此,在拜登任内依然推动了不少干预市场、限制企业经营的立法,诸如加强了对数字平台、电子商务和企业并购等市场经营活动的管制。2023年还发动了对亚马逊发起轰轰烈烈的反垄断起诉,虽然虎头蛇尾告终,但是震慑力度不小。可以想见,科技巨头要在拜登任内合纵连横搞“大项目”会冒着怎样的政治风险。

连日本制铁收购美钢都被拜登否决,被重点盯防的英伟达们敢有什么大动作?所以,即便拜登政府口头上高度重视科技产业,行动上也慷慨出资。但是,大型科技企业缺的不是钱,更不是口头支持,而是宽松的营商环境。

因此,拜登任内,美国高科技企业之间鲜有大规模的合作项目。搞算力基建,也只是单打独斗的小打小闹。这对需要大规模投资、跨平台合作的算力基建只是杯水车薪。目前美国人工智能的算法缺口欠账,很大程度上就是拜登任期的遗留问题。

特朗普上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硅谷这届选战中,整体上站队较为中立,与特朗普的关系有明显改善。特朗普上台后也不再强硬反硅谷,展示了对大型科技企业的重视和亲和。当然,这不仅仅是白宫茶话会之类的政治秀,更重要的是放宽管制、鼓励企业放手经营的实质举措。

近期,特朗普在白宫宴请苹果、微软、Meta、谷歌等20余家科技巨头CEO,被外界称为现代版“鸿门宴”。晚宴上,特朗普称与会者为“最聪明的高智商群体”,扎克伯格、库克、盖茨、奥尔特曼等悉数到场

比如,关键岗位的人事任命亲企业。特朗普任命的美国司法部反垄断执法负责人斯雷特虽然也被视为反垄断鹰派,但以稳重、务实著称,在这个充斥着表演型人物打鸡血的关键岗位上已属难能可贵。斯雷特的上司,特朗普提名的美国司法部长邦迪更是在大型科技公司担任过游说工作,对大企业更为温和,与科技企业有良好的互动基础。这两位搭档对美国科技大厂无疑是利好。

又如,他把《芯片和科学法案》中对英特尔的补贴改为入股,虽有“违背祖制”、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之嫌,但在当下的环境,也有为大型科技企业背书的信号意义。

甚至,中美之间关于Tik Tok在美业务的谈判处理,也最终也在特朗普及其朋友圈的支持下成功得到了解决。

总之,特朗普虽然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倾向,但也有务实和灵活的商业思维。目前看来,他非常重视科技巨头们的政治站队和所谓的国家安全底线,对企业投资经营活动倒是比较开放宽松。而且,为了经济业绩与产业安全,特朗普对企业扩大国内投资尤为欢迎。

特朗普1月宣布AI投资计划,日本软银孙正义(左二)抱着对美国经济的强信心,携资加入“星际之门”

通俗来说,特朗普是一位大型科技企业容易讨好、乐于交易的总统。因此,围绕特朗普的需求和特征,硅谷科技巨头与新贵获得了较之前更为宽松、乐观的预期。为此,一部分企业有了抱团发展、合纵连横的想法和行动,这些行动受到特朗普的欢迎,也落在了特朗普编织的社交之网上。

03 中国是否该向美国学习抱团?

硅谷科技企业的合纵连横,在中国也备受关注。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大国,中国的确应该重视这一新现象。但并非应该像某些媒体呼吁的那样去模仿。

一些评论者批评中国大型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不抱团,是“不团结”、缺乏合作精神,力主政府主导推动,这是妥妥的皮相之论。

其实,中国大型科技企业成为上下游企业的投资主体、合作共赢的案例是很多的。比如宁德时代近年来大量投资新能源车企业,阿里、腾讯、字节三者近期在支付、广告、算力等多个层面也互有合作。这些都是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内在的商业逻辑与美国同行并无不同。

2024年9月,淘宝宣布新增微信支付能力,全面引入微信支付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现在热度那么高,就没有出现大型科技企业明显抱团的现象呢?

这里既有产业发展状况的内因,也有市场环境的外因。

制约我国算力基建的最大因素是缺乏技术成熟的高性能算力硬件。虽然这几年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很受重视,华为、寒武纪等明星企业的成长迅速,但产品性能依然和英伟达等主流产品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这是我国算力基建最大的硬伤。在硬件技术条件不够成熟的基础上,强行大搞算力基建,违背市场规律。企业不能搞,靠政府强推也搞不好。

另外,中国人工智能的算力市场情况和美国也有很大的不同。

供给端和美国单纯的算力稀缺不同,中国目前的算力供给情况是过剩与稀缺并存。前些年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基建项目,但是实际运营情况并不理想,大量算力闲置。有数据显示,实际的算力利用率仅为15%。

造成大量闲置算力的原因比较复杂,有项目规划不合理、运营限制太多、硬件设施运维不佳等等。能用的不好用,好用的不让用。而市场供给的优质算力则因内外环境限制,高度稀缺。这种过剩与稀缺的诡谲情况,企业还需要适应和理顺。

建设中的“中华数岛”智算中心,英媒称之为“中国星际之门”计划”

更关键的是,需求端也高度受限。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大型科技企业的大规模开发应用限制颇多。严监管、反垄断的威慑力,难免让大型科技企业束手束脚,只能以各自为战的安全运作为主。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涉及大量数据安全问题,大范围应用的空间也受限。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的环境相对宽松,但是取得初步成果后,再要做大做强的空间也较为逼仄。所以,很多人工智能企业本身的规模不大,主攻专业应用的小模型。单体的算力需求相对较小且分散,尽管总需求也很大,但是“抱团”动力和能力都不足。

总之,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算力供给,“抱团”的硬件基础尚未成熟。产业的整体营商环境也有所限制,因此大的不敢抱团,小的无力抱团。这不是团结不团结、有没有合作精神的道德问题,而是产业环境和技术基础的商业问题。

经过这轮的整合与发展,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将会更为迅猛。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投资经营的营商环境,值得中国借鉴。

对比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潜力巨大,也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只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鼓励全球性的开放交流,中国企业依然有机会缩小与硅谷同行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的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赛格大道”,作者:江东瑜,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如果陪伴可以买到,爱也可以吗?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