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舰十一飞交出完美毕业答卷,马斯克“烧钱豪赌”终于等来了回报?
SpaceX进行星舰的第十一次测试飞行,被称为是通往火星的“终极试炼”。
这场将飞船逼到极限的尝试,将决定SpaceX的下一步,是3代,还是3代plus、pro版。
本次试飞的 “超级重型” 助推器并非全新装备,而是曾执行第八次试飞任务的 “老兵”,采用一级助推器B15-2和二级飞船S38。助推器 33 台猛禽发动机中有 24 台是经过回收复用的成熟产品。这种 “二手装备再出征” 的配置,本身就是对火箭复用技术的实战检验。
那么,星舰第十一次试飞的使命与挑战是什么?马斯克的下一步如何布局?星链手机,一定要将「苹果」拉上谈判桌吗?以下,Enjoy:
01
星舰二代的“毕业大考”
本次试飞,采用一级助推器B15-2和二级飞船S38。将24台「二手」猛禽发动机搬上试飞,看得出SpaceX对发动机极致性的追求。
被称为“毕业大考”的星舰二代,目标是:首次实现「完整」升空到返回地球的全流程,不再解体与爆炸,得以保存完整结构并被回收。
这场“自找苦吃”的飞行试验,存在着诸多变数,也带来了备受期待的全新任务。
星舰发射前夜,美联邦仍在僵局中停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商业发射许可显得格外重要。关门不「完全停工」为SpaceX的发射许可带来希望和未知。
如果临时补充材料,缓慢的程序将滞缓星舰本次、甚至后续的密集发展节奏。
过往星舰的准时记录并不算好:被叫停的第8次试飞、被天气延迟的第10次试飞,让每一次试飞都神经紧绷。
准时点火的可能性,成了任务结果以外,行业预测的又一大看点。
好在10月14日,FAA的商业发射许可如期发放,给围观群众们来上了一针定心剂,也有精力继续观看「毕业大考」的特别任务。
星舰第十一次试飞的任务清单,写满了 SpaceX 的激进与严谨。不同于追求 “完美成功” 的常规航天任务,这次试飞更像一场靶向明确的 “压力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围绕 “为 V3 版铺路” 的核心目标展开。
任务流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承载着独特的测试目标:
(一)助推器动力与回收测试:全悬停&二手装备的 “5引擎试炼”
本次试飞的 “超级重型” 助推器并非全新装备,而是曾执行第八次试飞任务的 “老兵”B15-2,其 33 台猛禽发动机中有 24 台是经过回收复用的成熟产品。这种 “二手装备再出征” 的配置,本身就是对火箭复用技术的实战检验。
B15-2
助推器的核心测试集中在着陆阶段:升空分离后,助推器将先重启 13 台引擎调整姿态,随后切换至 5 台引擎进入关键的偏转控制阶段,最终以 3 台中心引擎完成着陆点火,在墨西哥湾海面上方实现全悬停后关机溅落。这也是本次任务的广受期待的看点。
相较于此前常用的 3 引擎偏转方案,5 引擎配置能提供更强的冗余能力,即便遭遇突发引擎关机也能维持轨迹控制,这正是为第三代助推器量身打造的核心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助推器并未计划通过发射塔的 “筷子” 机械臂实现空中回收,而是采用保守的海上溅落方式。这一调整将模拟V3的超重型操作,当B15-2触发AFTS自毁解体程序后,将意味着本次使命圆满完成。
(二)星舰飞船在轨任务:从卫星释放到引擎再点火
作为任务的核心载体,星舰飞船将在亚轨道飞行中完成多项高难度操作。首先是载荷部署测试,飞船将释放 8 个与下一代 Starlink 卫星尺寸完全一致的载荷模拟器,这些模拟器将跟随飞船完成亚轨道轨迹飞行,最终在再入大气层时烧毁。
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未来星舰执行商业卫星发射任务的可靠性,也是SpaceX 验证其 “低成本入轨” 能力的关键指标。
更具技术挑战性的是在轨引擎再点火测试。飞船将在太空中重启一台猛禽发动机,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对燃料供给系统、引擎启动时序控制提出了严苛要求 —— 在微重力环境下,推进剂容易在储罐内漂浮,可能导致引擎供油不稳甚至熄火,而这项技术正是未来轨道加油、深空航行的基础。
(三)再入大气层极限考验:故意 “露怯” 的隔热测试
如果说前两项任务是 “常规考核”,那么再入阶段的测试堪称 “自找苦吃”。
工程师们主动拆除了飞船部分隔热瓦,且部分缺失区域并未设置备用烧蚀层,故意暴露出没有防护的脆弱表面。这种 “裸奔式” 测试的目的,是验证在极端情况下 —— 比如飞行中意外损失隔热瓦时,飞船是否仍能抵御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数千度高温。
为了让测试更具参考价值,飞船S38还将执行动态倾斜机动,模拟未来返回德克萨斯州发射场的真实飞行路径,并通过亚音速导引算法调整姿态,最终在印度洋完成溅落。从墨西哥湾到印度洋的跨洋飞行轨迹,覆盖了不同纬度的大气环境,能为隔热系统和制导系统提供更全面的测试数据,也是为V3低速时防止偏航,进行验证和准备。
02
V3星舰的终极优化清单
第二代星舰的谢幕飞行,更加直击痛点。
从第九次试飞的隔热瓦脱落,到第十次试飞的着陆受损,星舰的每一次迭代都在回应前序任务暴露的问题。第十一次试飞作为 V2 版本的收官之作,集结了 SpaceX 近一年的技术改良成果,其中四大升级方向尤为关键。
(一)隔热系统:“保鲜膜技术” 解决千年难题
隔热瓦问题曾是星舰试飞的 “老大难”—— 此前任务中,瓦片之间的缝隙容易引发高温气体泄漏,导致局部结构过热受损。本次试飞的S38号星舰采用了全新的“保鲜膜技术”,通过特殊材料将瓦片缝隙彻底密封,从根本上阻断了高温气体的渗透路径。在9月的转运过程中,人们能清晰看到飞船表面的隔热罩光滑整齐,几乎看不出拼接痕迹,被航天爱好者评价为 “史上最可靠的星舰隔热系统”。
而故意拆除部分隔热瓦的测试,实则是对这套改良系统的 “压力测试”。
SpaceX工程师在接受《Ars Technica》采访时表示,只有在极端条件下验证的隔热性能,才能支撑未来星舰从火星返回地球的漫长旅程 —— 火星大气层虽稀薄,但返回地球时的再入速度将远超近地轨道任务,隔热系统的冗余能力至关重要。
(二)动力系统:复用引擎的 “可靠性进化”
猛禽发动机的复用技术在本次试飞中迎来关键验证。24台复用引擎经过了全面的拆解检修,重点优化了涡轮泵密封结构和燃料喷嘴冷却系统 —— 这两个部位是此前引擎故障的高发区。通过在第八次试飞中的实际验证,这些复用引擎的推力衰减率控制在3%以内,完全满足任务需求。
更重要的是5引擎着陆配置的技术突破。SpaceX 通过上千次地面模拟发现,多引擎协同工作能显著降低单个引擎的负荷,延长使用寿命。数据显示,5 引擎方案的姿态控制精度比3引擎方案提升 40%,在风速15米/秒的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轨迹,这为未来星舰在火星表面的着陆提供了技术参考。
(三)发射周转:37 天纪录的 “挑战者”
从9月18日星舰转运至发射台,到计划10月14日发射,本次任务的发射周转周期仅约 26 天,远超 SpaceX 此前保持的 37 天纪录。这背后是发射流程的全面优化:一方面,静态点火测试被压缩至两天内完成,分为单引擎点火(模拟太空重启)和六引擎联调(检验着陆控制)两轮,效率提升 50%;另一方面,助推器与飞船的对接流程采用了新的机械定位装置,对接时间从过去的 8 小时缩短至 3 小时。
发射周转速度的提升,直接关系到航天成本的控制。据 SpaceX 公开数据,每缩短一天周转时间,可降低约 1.2% 的发射成本,而 26 天的周转周期意味着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千万美元级别,仅为传统重型火箭的 1/10。
(四)结构设计:为 V3 版埋下的 “技术伏笔”
虽然本次试飞的主角是 V2 星舰,但飞船的诸多细节已透露出第三代型号的设计思路。在9月的转运过程中,星舰尾段的发动机布局进行了微调,更接近第三代星舰 “引擎集成化” 的设计理念。而助推器的 5 引擎着陆方案、飞船的动态倾斜机动算法,都是直接为 V3 版星舰验证技术可行性。
与此同时,SpaceX 已在悄悄推进第三代星舰S39的组装准备。最新曝光的星舰尾段部件显示,V3 版将采用“引擎内置”设计,把猛禽真空发动机直接安装在液氧储罐内部,取消了传统的长距离燃料管道 —— 这一改动能彻底解决管道泄漏、压力波动等常见故障,同时提升发动机推进效率。可以说,第十一次试飞既是 V2 的终点,也是 V3 的起点。
03
超越技术本身
V2收官为啥带动「全球神经」?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星舰试飞的看点或许是“筷子夹火箭”的视觉奇观,但在航天从业者、投资人与政策制定者眼中,这场试飞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衡量商业航天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尺。
星舰的核心使命之一,是实现 “完全可复用重型运载工具” 这一航天领域的 “圣杯” 目标。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猎鹰 9 号火箭仅能复用一级助推器,而星舰追求的是 “助推器 + 飞船” 的全箭复用。第十一次试飞中,二手助推器与复用引擎的组合配置,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实战验证。
据《金融时报》测算,若星舰实现全箭复用,将把近地轨道发射成本从目前的每公斤 2 万美元降至 200 美元以下,降幅将超过 99%。
这意味着什么?过去需要耗费上亿美元的卫星发射任务,未来可能只需几百万美元就能完成;曾经遥不可及的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将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成本基础。
投资人对这场试飞的关注度尤为高涨。SpaceX 近年来在星舰项目上的投入已超 30 亿美元,若本次试飞能验证复用技术的成熟度,将显著增强资本市场信心。星舰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后启动发射服务也将门庭若市。
星舰的设计目标从未局限于近地轨道,而是承载着马斯克“多星球物种” 的愿景 —— 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建立基地。第十一次试飞的诸多任务,都在为这一终极目标铺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本次试飞也高度关注。作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合作伙伴,SpaceX 的星舰被选为载人登月着陆器的关键技术载体。本次试飞收集的隔热系统、着陆控制数据,将直接为载人登月任务的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甚至可能影响 2026 年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时间节点。
有趣的是,星舰第十一次试飞恰逢美国联邦政府关门的特殊时期。当国会因预算分歧陷入僵局,联邦航天机构部分业务停摆时,SpaceX 的发射计划照常推进,这种“民间力量补位”的景象,凸显了商业航天的独家地位。
或者说,星舰的每一次试飞,都在带领全球“卷”起来、“卷”进来。
04
星链手机大动作
「苹果」也难逃谈判桌?
就在星舰十一飞进入倒计时的 10 月 11 日,SpaceX 抛出的另一枚 “重磅炸弹” 引发全球科技圈震动 ——斥资 170 亿美元收购 EchoStar 旗下 AWS-4 与 H 频段频谱许可证的交易正式曝光。
这笔被业内称为 “卫星通信领域十年最大并购” 的布局,与星舰试飞形成奇妙的战略共振:前者解决 “太空通信的高速公路权限”,后者打通 “建造高速公路的运载能力”,马斯克的 “全球无缝通信帝国” 蓝图正加速落地。
170 亿买下的 “黄金频段”:从 “租客” 到 “房东” 的身份转变
这笔交易的核心价值,藏在 EchoStar 持有的 AWS-4 频谱资源中。这个覆盖 2000-2020 MHz 和 2180-2200 MHz 的频段被公认为手机直连卫星(D2C)服务的 “黄金频段”,与传统地面通信频谱不同,它最初就是为移动卫星服务(MSS)量身分配的。
此前 SpaceX 需依赖与 T-Mobile 的合作租赁 10MHz 频谱,仅能提供有限的短信服务,而此次收购获得的 50MHz 专用频谱,可直接将星链的原始带宽提升 1.5 Gbit/s—— 相当于从 “乡村小道” 升级为 “双向八车道高速”。
交易结构显示,SpaceX 将通过 “85 亿现金 + 85 亿股票” 的方式支付,并承担 EchoStar 截至 2027 年的 20 亿美元债务利息。这种 “现金 + 股权绑定” 的模式,既减轻了短期资金压力,又为后续整合 EchoStar 旗下 Boost Mobile 的 200 万用户埋下伏笔 —— 这些用户将成为星链直连手机服务的首批种子用户,通过云原生 5G 核心直接接入太空网络。
更关键的是身份转变:收购完成后,SpaceX 从依赖运营商的 “频谱租客”,变成了拥有自主权限的 “频谱房东”。这让 Starlink 成为 “全球移动运营商” 成为现实选项,未来既能提供家庭宽带,又能直连手机,形成 “完整解决方案”。
技术协同:星舰试飞为 “万星组网” 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星舰十一飞的任务细节与这场频谱收购存在深层联动。本次试飞释放的 8 个 Starlink 卫星模拟器,尺寸与下一代蜂窝服务卫星完全一致 —— 这种卫星正是为适配 AWS-4 频段量身设计的,其搭载的新型相控阵天线能实现 “广域无感接入”,配合星舰的大载荷能力,可将单箭发射卫星数量从猎鹰 9 号的 60 颗提升至 200 颗以上。
SpaceX 总裁格温・肖特韦尔曾透露,公司已向 FCC 提交新一代卫星网络申请,计划部署 1.5 万颗直连蜂窝卫星,而星舰的快速复用能力将成为关键支撑。按当前猎鹰 9 号的发射效率,部署万星网络需耗时 8 年,而星舰若实现 26 天周转周期的常态化运营,这一时间可压缩至 3 年以内。本次试飞验证的 “二手助推器复用”“快速发射流程”,本质上是在为未来的 “卫星组网流水线” 测试生产工具。
搅动行业格局:苹果与运营商的 “两难抉择”
这场收购已引发连锁反应,首当其冲的是苹果等终端厂商与传统移动运营商。目前苹果依赖 Globalstar 为 iPhone 提供紧急 SOS 功能,但内部早已对其 “过时、低速” 的网络不满,而星链在频谱宽度(50MHz vs Globalstar 的 10MHz)和卫星数量(650 颗现役 vs Globalstar 的 24 颗)上的优势,让苹果不得不重新评估合作策略。有消息称,苹果高管已紧急召开会议,讨论是否重启与 SpaceX 的谈判。
对 AT&T、Verizon 等运营商而言,格局则更为复杂。SpaceX 不再是需要依附他们的 “补充服务商”,反而掌握了 “频谱授权” 的主动权 —— 分析师预测,SpaceX 可能将频谱租赁与直连服务捆绑,若运营商拒绝合作,将无法获得盲区覆盖的解决方案。这种 “你中有我” 的博弈,迫使运营商从 “竞争者” 转向 “合作者”,例如 Verizon 已在评估将星链服务整合进其 “偏远地区通信套餐”。
但星链的短板同样明显:卫星信号难以穿透建筑物,室内覆盖能力远逊于地面 5G,且目前尚无手机芯片支持其新频段。马斯克坦言 “造手机让我想死”,但已启动与芯片厂商的合作,目标 2026 年实现规模化商用,2027 年底提供语音、短信与高速数据服务。
这场布局也将全球卫星通信竞争推向新高潮。欧洲已选定 Eutelsat 作为 “国家队”,计划通过政府补贴加速低轨星座建设;中国的 “鸿雁星座” 正扩容,重点突破手机直连技术;俄罗斯则重启 “信使 - M” 卫星项目,试图挽回失地。
与 SpaceX 相比,普遍面临 “火箭运力不足” 或 “频谱资源匮乏” 的单一短板。
马斯克能否通过 “星舰 + 频谱” 的组合拳,形成双重优势?
星舰的答案,至关重要。
成功之外,我们还期待什么?
第十一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但星舰距离真正投入商业运营仍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场“毕业考”之后,还有更多关键问题等待答案。
但无论如何,星舰第十一次试飞都将成为航天史上的重要节点。它不仅是第二代技术的收官之作,更是人类迈向低成本太空探索、实现多星球生存的关键一步。
星舰的每一次升空,都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星际未来投票。
每一步,都可能是「关键」一步。
References:
综合汇编自SpaceX、X等官方平台
1.马斯克要让 “星链” 成为全球移动运营商!苹果又该如何抉择? by搜狐网
2.SpaceX 豪掷 170 亿收购 EchoStar 频谱,星链直连手机能力将增百倍 by今日头条
3.即将到来的星舰 11 飞,是 V2 的告别演出,也是一次没苦硬吃的总彩排by腾讯新闻
4.IFT-11发射预告:第二代星舰收官一搏 by三体引力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纬创投”,作者:经纬创投,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