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险丧命,户外约人要谨慎

体坛经济观察·2025年10月13日 20:04
徒步事故激增,2024年244起,监管与AA制风险凸显。

徒步相关事故数量在过去两年陡增。2024年全国已知事故中,徒步占比最高,涉及822人,事故数量较2023年增长近两倍。

这个国庆,一如往年,是徒步爱好者奔赴山野的“出游旺季”。但今年的热度,却在一场场突发险情中骤然降温。

10月5日中午,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多名徒步者在祁连山老虎沟区域被困。接警后,青海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历经多地多部门连续近72小时的紧急搜救,最终成功转移251名被困人员,其中1人不幸遇难。

据中国探险协会《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不完全统计,徒步项目已成为户外事故的“重灾区”。2024年全国已知事故中,徒步项目占比最高,涉及822人,占总事故人数的73%;登山则是死亡率最高的项目,24起事故中造成17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0%。过去四年的报告显示,登山和徒步事故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徒步相关事故数量在过去两年陡增——从2023年的83起,飙升至2024年的244起。

今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多措并举强化群众性户外运动的安全监管。此前,总局已陆续发布《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危险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管理的通知》《体育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3版)》等文件,从防控体系、救援体系到赛事准入机制,试图为户外运动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筑起制度防线。

祁连山老虎沟的这起事故并非孤例。它几乎可以被定性为,在明确禁令、恶劣气象、救援成本极高的情况下,由跨省多人、多路线、分散进入所引发的大规模违规徒步失联与被困事件。类似的户外运动事故已屡次发生。

“AA制约伴”的黑箱在制造监管真空

中国登山协会《2020年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分析报告》显示,低海拔登山和徒步运动因门槛低、装备要求少、参与人数多,成为最受大众青睐的项目。也正是这种“易上手”,让社交平台成了危险的放大器——那些被算法推送的“徒步圣地”“秘境穿越”,往往隐藏着信息断层与风险陷阱。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徒步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备正规资质的户外旅行社,提供交通、住宿、向导、营地等标准化服务,行程安排成熟,安全保障较为完善。另一类则是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的AA制“约伴”团队,费用相对便宜但保障有限。

近年来,因一句“不去天堂,就去雨崩”,雨崩这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小村,成了许多徒步新手心中的“应许之地”,雨崩村所在的云南迪庆梅里雪山也吸引了大量初次入门的徒步爱好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替代线路”被疯狂“种草”,组织者在平台分发招募,“找搭子”“老手带新手”的关键词在网上迅速蔓延。

以梅里北坡路线为例,在行程时长相近的情况下,商业团费用通常在4000至7500元之间,包含门票、后勤及营地服务等。

而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的AA制“约伴”团队,费用仅需2000至3500元,难有资质、无须报备,也无需承担后果;而一旦发生事故,责任主体往往无从追溯。

祁连山老虎沟事故便是典型一例。禁令明确、气象恶劣的情况下,多支队伍仍分散入山,未报备行程,经验不足,装备、物资也准备不足,被诸多媒体报道及安全下撤的徒步者口述认为是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

国庆期间,类似事件仍在不断传出——四川丹巴党岭,一名女游客高反失温,“搭子”不见踪影;甘肃扎尕那,一支10男2女的徒步队被困四天后获救。事后参与者坦言,此番进山的队伍是网上组队,9月22日从措美峰穿越扎尕那景区,自己是第一次去,未进行报备,属违规穿越。

《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分析报告》曾指出,个人与亲友结伴、AA制模式下的事故占比高达八成。这种“去组织化”的出行方式,缺乏责任主体、风险预案与装备标准,任何意外都可能被放大为灾难。

10月7日,在完成老虎沟搜救后,青海省相关部门已表示将加大网络巡查,重点监控社交平台上的违规探险招募信息。目前小红书平台的相关徒步“找搭子”的笔记里,官方也已标注“笔记含有危险行为,请勿模仿”“贸然前往该地存在安全隐患,请注意防护并遵守当地政策规定”的提示。

监管困境,多重障碍构成“高墙”

徒步活动目前不存在统一的安全标准和服务质量评级。各地徒步线路的开发与维护标准不一,组织方资质参差不齐,加之自然环境与天气条件多变,使得徒步活动在安全管理与应急措施上往往存在明显差距。

依照国家体育总局《国内登山管理办法》规定,在除西藏以外的地区,要登上超过3500米的独立山峰,必须提前1个月申请,并组成符合要求的团队:由法人单位发起;队员2人以上,参加过省级以上登山协会组织的登山知识和技能基础培训及体能训练;配备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登山教练或向导;配备符合要求的防寒、通讯、生活、医疗等基本器材装备。徒步、露营等户外活动常被认为不在报备范围内。

机构在组织徒步活动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天气与地方管控。极端天气频发、自然条件复杂,使得户外风险不断上升——但对许多人而言,这种“未知”正是构成了户外运动的魅力。

成熟的户外运动国家已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例如在瑞士,徒步是夏季最重要的户外活动之一。当地配套的路线手册会标明线路时长、最大坡度、海拔变化曲线等关键信息,道路上也设有统一标识,确保安全与可达性。

国内行业正在尝试弥补监管与专业队伍建设的空缺。由中国登山协会组织起草制定的《山地户外运动安全轨迹追踪系统要求》规定了山地户外运动安全轨迹追踪系统的组成、要求及标识和使用说明,适用于山地户外运动培训、训练、比赛使用的运动轨迹追踪系统。

同时,中国登山协会也面向登山户外运动相关从业者、爱好者推出了“山地户外指导员培训”课程,分初级和中级等级,费用分别为3230元/人和4850元/人。初级课程共计5天培训1天考核,侧重单日(非露营)山地徒步活动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技术,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中级课程共计9天培训1天考核,报名设有门槛,聚焦多日山地户外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强化户外运动知识、技能和技术,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等综合能力。上述报名与培训信息均可通过中国登山协会官网获取。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户外运动项目安全属地监管和分级监控,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和救援志愿者队伍等多主体、多部门协同紧密合作的户外运动救援体系,推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立政府主导的户外运动安全体系。

追责与“有偿救援”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针对非法组织户外活动的惩罚性赔偿机制正逐步完善。各地司法机关和主管部门已开始通过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追缴等方式强化执法。

9月16日,陕西西安公开审理一起个人非法组织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的民事公益诉讼案,这是陕西首次就个人组织非法穿越行为提起此类诉讼。经查,被告人苏某自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为牟取不正当利益,多次组织人员进入海拔2000米以上的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和登山活动,共组团25次,招募148人,收取报名费3万余元。活动过程中存在踩踏植被、生火做饭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违反《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规定。

法院最终判令被告立即停止组织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的登山穿越活动,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万元,并在省级媒体公开道歉。自2025年3月以来,陕西已有7家户外公司和1名个人因非法组织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被追究民事责任。

类似案例也出现在江西。4月17日,江西省应急管理厅通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八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对3月2日前往庐山西海未开发区域走失的六名徒步探险人员追缴救援费用2万元,并对组织者邓某某追缴救援费用4000元。经调查,邓某某组织39人前往庐山西海丛林游玩,未签订旅游合同,仅收取58元往返车费。途中6人因体力不支掉队迷路,向领队求助未果后报警求援。救援队伍连续搜救13小时,于次日早晨找到被困者。经核定,6人进入严禁涉足的未开放区域,救援费用共2.4万元,已全部追缴到位。

从地方案例来看,非法组织户外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与公共资源浪费,正被纳入司法与行政追责范围。监管层通过明确责任主体与经济惩戒,正在逐步构建更具威慑力的户外活动法律框架。

今年6月,北京昌平区应急管理局起草《昌平区户外登山涉险救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对因户外登山活动涉险导致动用公共资源救援的,相关部门依法保留追缴救援费用等权利。

《昌平区户外登山涉险救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还提出,被救援人员主动参加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公益宣传的可免于追缴救援费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作者:迭戈,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00后华人女博士联手前Meta团队,要造“AI数学家”。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