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体育梦,王健林打算卖掉最后一张王牌
为了回血偿债,王健林准备卖掉他体育版图上的最后一张王牌。连日来,他的名字因为一桩潜在的交易再次成为焦点。
彭博社近日披露,由博裕资本牵头、联合NJF Capital组成的财团,正在与万达集团就收购盈方体育传媒进行深入谈判。这场已经持续数月的交易谈判一旦敲定,意味着王健林历时十年搭建的体育版图将彻底瓦解。
针对此事,万达集团对彭博社的回应异常简短,仅以“虚假的”三字带过,但这种意味深长的留白,反而让市场更加关注这场交易背后的真相。
▲图源:盈方官网
实际上,这已是盈方第二次被摆上货架。早在2023年8月,路透社就曾报道过万达聘请了德意志银行担任出售顾问,当时盈方发言人也确认启动了“战略审查程序”。时隔两年重启出售进程,其背后是万达持续加剧的债务压力,正迫使王健林不得不放弃最后的核心资产。
细看万达的财务状况,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根据大连万达商管2024年三季报,其负债总额已达2990.3亿元,考虑到此后持续的偿债压力,其总体债务负担预计依然沉重。更棘手的是股权冻结问题,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大连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高达约142.93亿元,共57条股权冻结信息,其中仅9月份新增的5条被冻结股权信息就超过144亿元。
这些密集的司法冻结并非偶然,从公开信息来看,几乎每一起冻结都指向一笔未能按期偿还的债务,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计划等多个渠道。
债务压力直接反映在了王健林个人身上。国庆节前,他因一笔1.86亿元的执行标的被限制高消费,虽然禁令三天后即解除,但这戏剧性的一幕让外界看清了万达的真实处境。要知道,在2016年,这点钱不过是他口中的“两个小目标”。
面对如此局面,过去几年王健林不得不持续变卖资产以回笼资金。处置清单上首当其冲的便是他最看重的万达广场。根据公开信息,从2023年至今,他已卖了超过78座万达广场,其中,2025年5月一次性打包48座核心城市万达广场的交易,据业内估算总价在500亿元左右。万达广场一直是王健林最看重的资产,他在2019年还强调“万达商业是万达的核心企业,我什么企业都可以放,这个企业不能放”。但在偿债压力面前,最不能丢的也不得不放手。
与此同时,其他资产的处置也在同步快速推进。2025年7月,万达将快钱金融30%的股权以2.4亿元出售。对比2014年3.15亿美元的收购价,这笔交易无疑是一次“割肉”。
王健林个人的财富状况同样堪忧。《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显示,王健林父子财富已缩水至588.1亿元,一年内蒸发820多亿元。较其巅峰时期身家2200亿元、三度问鼎中国首富,可谓天壤之别。
更让人头疼的是,昔日能在危难时刻相助的“兄弟们”如今自身难保。卢志强的泛海控股自2020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340多亿元,近期还因债务纠纷被民生银行告上法庭;孙宏斌的融创中国2025年半年报净亏损128.1亿元;苏宁张近东同样深陷债务危机。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头们,如今都在为生存奔波。
为化解债务,王健林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除了出售万达广场外,通过2023-2024年间的多次减持,万达从万达电影股权转让中累计回笼资金超过67亿元。其中2023年7月,万达更是在一个月内完成三笔万达电影股权转让,被业内视为“极限操作”。实际上,万达从2023年就开始常态化处置资产,包括文旅城、酒店和海外资产等。
万达体育的核心资产剥离其实早有征兆。最早遭遇疫情冲击时,懒熊体育在2020年3月曾报道,万达体育中国旗下的盈方中国团队收到大面积裁员通知,原本50人左右的团队可能只保留个别人;紧接着,万达体育便将世界铁人公司以超过7亿美元的估值出售给Advance Publications,“断臂求生”迅速落地。
但比这些即时举措影响更深的,是一个早年埋下的伏笔。2015年收购盈方时,万达为稳定团队设计了一份特殊合同:核心管理层需至少服务5年并自掏腰包参与收购。这一本为锁定人才的条款,随着万达体育上市及债务危机加剧,反而使核心团队的去留成为出售盈方时一个潜在的估值风险。
但窘境至此,盈方的出售已无可避免——它作为王健林体育版图上最后的世界级资产,也是万达体育两大支柱中最后倒下的一根。
最后筹码
时间回到2015年,那是王健林体育梦想的巅峰时刻。
那一年,万达从11家全球竞争对手中胜出,以10.5亿欧元收购盈方体育传媒,紧接着又斥资6.5亿美元拿下世界铁人公司。这两笔重磅交易,一举奠定了万达在全球体育产业中的地位。
也正是在那一年,王健林的体育棋局落子如飞。在收购盈方之前,万达已斥资4500万欧元入股马德里竞技,随后更成为国际篮联(FIBA)长达15年的全球独家商业合作伙伴,从足球、篮球到冰雪、马拉松,他试图编织一张覆盖全球顶级体育资源的巨网。
▲2016年,国际篮联-万达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他曾豪情万丈地阐释自己的体育产业观,将产业分为A端(国际性体育组织)、B端 (代理体育产业组织或品牌赛事转播权、营销权的公司) 和C端(单个体育比赛或俱乐部),并直言他最看重A端和B端,“这才是真正的体育产业核心”。
与此同时,万达在国内成立万达体育中国,开始打造自主赛事。除了引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他还雄心勃勃地布局马拉松,意图打造“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甚至在不见雪的南方,斥资40亿建造室内滑雪场,全方位押注中国体育消费的未来。
当时王健林对盈方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它帮助中国在国际体育产业赢得更大话语权。盈方确实不负所望,这家瑞士体育营销公司在全球16个国家设有办事处,一度手握国际足联、欧足联等顶级足球赛事的媒体与营销权。
懒熊体育之前曾提到,万达体育中国虽被列为三大核心资产之一,但在整个万达体育的营收占比中不到5%,盈方和世界铁人公司才是真正的主力。
2019年7月,王健林将万达体育推向纳斯达克,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上市首日股价即暴跌35.5%,这场“流血上市”被普遍视为缓解母公司债务压力的举措——2019年万达的负债一度接近3000亿元。
上市后的日子同样艰难。万达体育业务严重依赖并受制于母公司,其高企的负债率在2017、2018年均超过100%,上市募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借新还旧”。沉重的债务压力让体育业务难以为继。
如今看来,这场资本的困局,与他早年那份纯粹的体育情怀形成了鲜明对比。王健林的体育情结其实始于更早。1994年万达接手大连足球俱乐部,开创了中国职业足球的先河。但1998年因对足球环境失望,他愤而宣布“永远退出中国足坛”,这是他第一次体育梦碎的。
然而,他始终未曾真正远离足球。2018年,万达再度接手大连一方足球俱乐部,被外界解读为“不只想在中超和许家印掰掰手腕”。2015年,当万达在地产行业站稳脚跟后,王健林带着更成熟的商业思路重返体育产业。这次他的目标不再是单个俱乐部,而是要打造完整的体育生态。
基于这一思路,万达在2015年快速完成多笔收购,搭建起庞大的体育版图。但这些雄心勃勃的布局,最终还是在现实的债务压力面前低下了头。随着一个个资产被剥离,盈方成了最后的坚守,如今连这块阵地也可能即将失守。
交易背后
对博裕资本和NJF Capital来说,此时接手盈方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资本方与盈方之间的又一次握手。在万达2015年收购之前,盈方曾由私募股权公司Bridgepoint持有。在资本方之间流转,似乎是这家体育营销公司的常态。如今,当年为稳定团队而设计的条款,也将随着又一次易主而成为历史。
博裕资本成立于2011年,一直专注于技术、消费、零售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投资。其投资组合中包括阿里巴巴、 极兔 、极氪等行业佼佼者,还是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早期投资者。从其投资轨迹看,博裕擅长在关键行业进行战略布局。如果能成功收购盈方,将是其在体育产业的重要落子。
另一方的NJF Capital同样实力不俗。这家由企业家Nicole Junkermann创立的投资公司,专注于医疗保健、金融科技和深度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化投资。它的加入将为盈方带来更多国际资源和数字化升级的可能。两家组成财团进行收购,既分散了风险,又整合了各自优势,显示出对这笔交易的高度重视。
对王健林和万达来说,出售盈方纯粹是“变现救命”的无奈之举。从2015年豪掷10.5亿欧元收购,到如今准备出售,十年间盈方从战略资产沦为解决债务危机的交易筹码。
这一转变清晰地反映了万达从全球扩张到战略收缩的轨迹。2015年前后,万达正值国际化进程的高峰期,先后收购了美国AMC影院公司、英国圣汐游艇公司等海外资产。王健林当时在哈佛大学演讲时直言,万达海外并购的竞争力就是“有钱”。
时过境迁,如今他和万达最缺的恰恰就是现金。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和陆续到期的债务,再优质的资产也不得不拿出来变现。
从买方角度看,此时接手确实是个机会。一方面,万达的财务困境使其在谈判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全球体育产业在疫情后逐步恢复,版权价值有望回升。盈方的价值不仅在于现有业务和资源,更在于其在全球体育产业链中的独特位置。作为连接赛事、媒体和赞助商的关键环节,盈方的作用难以替代。
而对盈方自身来说,这将是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转手。资本易主,往往伴随着战略与人事的震荡。对于盈方这样的轻资产公司,其核心价值正在于团队和它与国际体育组织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笔交易能否平稳过渡,保住这些核心资产,将是新股东面临的首要课题。
如果盈方最终易主,王健林的体育版图还剩下什么?
梳理来看,万达体育的国际资产已基本清空:2018年出售了马德里竞技俱乐部股份;2020年在上市不到一年后,万达体育便将世界铁人公司以7.3亿美元出售给美国Advance公司,完成了核心支柱的第一次剥离;如今盈方也即将出手。届时,万达体育的业务将主要收缩在国内。
根据公开信息,其国内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成都马拉松、沈阳国际马拉松等为代表的IP赛事;二是在出售世界铁人公司时保留的赛事中国区独家运营权,继续运营IRONMAN铁人三项、摇滚马拉松等赛事。这些业务虽然仍在运行,但其规模和影响力与国际顶级体育媒体版权及营销业务已不可同日而语。
继失去世界铁人公司以及可能出售盈方两大营收主力后,万达体育实质上已从全球体育产业的角逐中退出,转型为一家专注于国内赛事运营的公司。十年一觉体育梦。从2015年豪掷10.5亿欧元收购盈方,到2025年谈判出售,王健林的体育故事即将画上句号。
这十年间,他从买下世界杯转播权的国际体育大亨,变成了需要靠出售核心资产来维持集团运转的企业家。这种转变,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个人抉择,更是中国资本在全球体育产业探索历程的一个缩影。除了万达体育,当年一同出海扫货的伙伴们,如今大多境况相似: 苏宁的国际米兰被迫易主;当代明诚的诸多版权业务面临重组;复星国际创始人郭广昌的妻子王津元2023出售了旗下瑞士球队苏黎世草蜢;棕榈股份也已从西布罗姆维奇退场;星辉娱乐控股的西班牙人已出售……
那个曾放言“迪士尼不该来中国”,并希望通过盈方“让中国在国际体育产业拥有更大话语权”的企业家,如今可能将要看着自己最看重的体育资产即将易主。体育产业的牌局仍在继续,只是王健林已经准备离场。而新的玩家,正在陆续入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王闪,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