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即时爽感,用小事找回创业节奏
在很多创业者眼里,自己凌晨在办公室里喝下一杯咖啡、随时关注不停闪烁的行业群、每15分钟看一次数据后台,都是“为了抓住机会”的必要动作。
但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不做这些事情,你会不会极度不适应,并且感觉到焦虑和空虚?
如果是的话,就说明你已经产生了心理学上说的“多巴胺戒断反应”。
或许是时候来一场“戒断”了——不是减少多巴胺的分泌,而是减少依赖刷手机、喝过量咖啡等“即时爽感”,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能带来长期影响的事情上来。例如,你可以从“早餐吃什么”“怎么通勤”这些生活小事开始,训练自己听见身体的信号,或者把“刷数据”“盯融资”的即时刺激,转化到“解决用户问题”“优化业务流程”等重心上。最终,要尝试在“忙到脚不沾地”的创业节奏里,找到不依赖咖啡因、刷手机也能保持精力的状态。
那些被误读的“高效信号”
很多被认为“创业日常”的行为,实际却是多巴胺上瘾驱动的“伪忙碌”。
生活里,最常见的错觉是把“靠外界刺激提神”当成“抗压能力强”。凌晨改完方案后,用一碗重油重糖的夜宵缓解疲惫,高糖带来的血糖骤升让大脑短暂兴奋,便以为“又扛过了一轮压力”;早上困到睁不开眼,灌下第三杯冰美式,咖啡因刺激神经后的“清醒感”,被错认成“能继续高效工作”。
工作中,错觉则藏在“即时反馈依赖”里,很多人把“刷数据”“盯消息”当成“掌控业务”。每隔15分钟刷新一次用户数据,看到日活上涨0.5%就觉得“业务在往前走”;行业群里的每一条新消息都不愿错过,手指划过屏幕的“信息获得感”,被误判为“保持敏感度”;更不用说把“熬夜加班”当成“敬业的证明”。
这些行为本质,是多巴胺驱动的无效消耗:聚焦数据波动的短期刺激,可能会导致忽视用户体验等核心问题;碎片化的信息接收,可能会让人没时间梳理出真正能落地的业务策略,最终陷入“越刷越焦虑,越焦虑越想刷”的循环,把“盯业务”变成了“耗精力”。
有时候,创业者对多巴胺的依赖,会披着“为事业负责”的外衣——一些被解读为“高效”“敬业”的行为,实则是大脑对即时刺激的本能追逐,最终在“短暂爽感”与“长期损耗”间形成恶性循环。
自然奖励vs代理奖励
很多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是事物的味道、画面或节奏,直接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从而驱使着我们不断追逐、重复。但是这种解释忽略了我们身体本身,也无法解释“明知有害仍难戒断” 这种非理性行为。
最近发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期刊上的一篇综述论文,提出了一个别有新意的观点: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和行为驱动的核心动力,并非仅仅源于感官上的即时刺激,而是更深层次地来自我们身体内部无意识的生理反馈,即“内感受”(interoception)。
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受到多巴胺分泌所带来的“爽感”时,真正的“奖励”信号,可能并非发生在接触事物的那一刻,而是在后续的消化、吸收与能量调节过程中,由身体内部悄然发出。这也就是所谓的“内感受”。
内感受,是身体内部微弱却关键的生理信号(如心跳、血糖波动、呼吸节奏、饱腹感等),这些信号虽难以察觉,却构成了大脑判断“行为价值”的终极依据:真正的“奖励”并非来自食物的味道、游戏的画面等外部感官刺激,而是行为改善身体内部状态的结果(如进食后血糖回升、解渴后脱水缓解),这种“身体状态改善”被称为“自然奖励”;而食物香气、游戏音效等外部线索只是“代理奖励”(次级奖励),它们预示了自然奖励即将到来。
打个比方来说:“访谈3个流失用户,找到产品优化方向”是自然奖励——它改善了“业务迷茫”的内感受;但“刷1小时行业成功案例”是代理奖励——它只带来“短暂有启发”的虚假爽感,未解决实际问题。
但,现代社会的诸多“爽感诱惑”,本质是利用“代理奖励”放大与“自然奖励”的绑定。例如,夜宵的香气(代理奖励)会强烈暗示“能量补充”(自然奖励),所以即便理智知道不健康,身体对“血糖回升”的内感受需求仍会驱动选择;游戏胜利时的心跳加速、短视频切换时的微量期待,会让大脑误将“生理兴奋”当作“身体状态改善”,从而沉迷于“事件驱动”的虚假奖励;短视频的碎片化切换则通过频繁激活“轻微期待-满足”循环,让身体陷入“永在期待”的反馈陷阱,即便意识感到空虚,内感受系统仍会持续驱动行为。
而有时创业者会误读高效信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外部即时反馈(如数据)当作了自然奖励,忽视了“解决用户痛点、改善业务状态”等真正的自然奖励。
用生活小事重构“快乐”
多巴胺戒断不是“苦行僧式克制”,而是把“依赖即时刺激的生活”,换成“让身体舒服、心里踏实的日常”。所以,我们不用刻意腾出大把时间,而是从早餐吃什么、如何通勤、睡前做什么这些小事入手,就能把自然奖励落地成能触摸的生活节奏。
01
早餐:减少“咖啡因代偿”
早起一杯冰美式,喝下去瞬间提神,所以不吃早餐?这样你可能不到10点就开始心慌、手抖,中午又困得抬不起头——这就是典型的“用外部刺激掩盖内感受信号”:身体需要的是“血糖稳定的能量供给”(自然奖励),而咖啡因只是暂时“骗”大脑忽略“没吃好”的疲劳。
所以,我们要坚持吃早餐,而且要选那些“慢消化”的自然奖励食物。例如,把“冰美式+面包”换成诸如“杂粮粥+鸡蛋+小份蔬菜”这种能缓慢释放糖分、提供蛋白质、营养全面的早餐,吃下去后感受“胃里踏实不胀气”。
同时要拒绝“即时刺激陷阱”:如果早上实在没精神,别加第二杯咖啡,可以选择站在窗边吃早餐,感受阳光晒在身上的温度、粥的温热口感——用感官体验激活身体状态,会比咖啡因更持久。
你还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感受来观察自己是否有所改变,当内感受信号从“焦虑、疲劳”变成“平稳、清醒”,就说明自然奖励在起作用。
02
通勤:别把“刷资讯”当“充电”
开车或坐地铁时,全程刷行业短视频、创投新闻,预期能抓住风口、获得新灵感?往往你会发现,到公司后啥也没记住,还越刷越焦虑——这就是“奖励预测错误”:你以为“刷资讯=有收获”,实际只是“被动接收碎片信息”,多巴胺骤升骤降后更空虚。
所以,要通过改变环境,将资讯的刺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触发线索。例如,上车前把手机放进包里(而不是揣在兜里)——减少“手机在眼前”的触发线索,从而降低想刷手机的冲动。
同时调整奖励预期——把“刷资讯”换成“能带来真实收获的自然奖励”。例如带着目的性地听1节有逻辑的行业深度音频课程,边听边在脑子里记“1个可落地的点”,或者带本纸质书或电子阅读器,读十几分钟后合上书,在手机备忘录写“3句话读后感”。通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累积,得到了“真奖励”的反馈,你自然而然会减少焦虑,增加深度思考。
03
休息:减少“冲浪冲动”
中午吃完饭,靠在椅子上刷20分钟手机,觉得“能放松”?但结果可能是越刷越精神,下午反而昏沉——这也是“用代理奖励掩盖内感受”:身体其实需要的是“短暂休息修复精力”,而刷剧的刺激让大脑更兴奋,反而消耗了午休的“充电时间”。
晚上躺在床上,习惯性刷工作群、看数据后台,觉得“要盯紧业务”?结果可能是越刷越焦虑,凌晨1点还没睡着——这是“刺激控制缺失”:睡前的“工作信息刺激”让大脑保持警惕,而身体需要的是“放松到入睡”,长期下来会打乱内感受的“睡眠-清醒”节律。
想要调整这样的习惯,我们需要在准备休息时,先察觉自己的真正需求:感受“眼皮沉不沉”“肩膀紧不紧”——这些身体的真实反映,是你的内感受传递的“需要休息”的信号;
当感受到身体的疲劳的信号时,我们就需要拿远手机,准备放松自己,无论是中午15分钟的小憩,还是站起来活动肩膀,还是晚上泡脚、沐浴的放松仪式,都会让我们的内感受获得改善,大脑获得暗示;晚上还可以通过“今日复盘”来减缓焦虑,记下今天有收获的事,比如“和客户聊透了1个需求”“帮团队解决了1个问题”等等,但是不要写那些没完成的事。
总之,在个人生活中,理解内感受的作用后,应学会“倾听身体信号”——比如区分“真正饥饿”与“情绪性想吃”、“身体疲劳”与“习惯性刷手机”,通过感知内感受来做出更符合长期健康的选择,打破“被外部刺激操控”的困境。
同时,生活场景是“小训练场”,工作场景则是“实战场”:
生活中早餐时不刷手机,专注感受食物饱腹感;工作中就是开会时不刷工作群,专注听团队的问题反馈;
通勤时不刷碎片化短视频,转而听一段有逻辑的行业深度音频并记录可落地观点;工作中就是分析业务数据时不纠结“日活微小波动”,而是聚焦“数据异常背后的用户行为原因”,把精力用在解决核心问题上;
生活中睡前“记录当日有收获的事”替代刷工作群;工作中就是项目复盘时不罗列“做了多少事”,而是聚焦“解决了哪些业务痛点、避免了什么风险”,让复盘真正推动后续优化;
生活里感到疲劳时,不靠喝能量饮料硬撑,而是起身做5分钟拉伸、感受身体紧绷部位的放松;工作中就是团队陷入低效讨论时,不盲目推进“必须出结果”,而是先察觉“大家是否因疲劳导致思路卡顿”,适时暂停调整状态,避免无效内耗……
没有办法找出完整的时间来做“内感受”训练和戒断练习?没关系,其实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们也能实现“植入”。
摸到手机时,让我们先停10秒,告诉自己“焦虑时刷消息没用,先明确‘要解决什么’”;找到核心问题后定向行动:只围绕“核心问题”找信息(如直接翻之前准备的资料,而非刷短视频;直接给客户对接人发消息,而非刷朋友圈)——聚焦问题能快速转移对刺激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把戒断练习拆成“无需额外时间”的微动作,植入日常缝隙。例如,开会前坐下时,感受“屁股接触椅子的触感、双脚踩地的力度”,快速校准身体状态,替代“开会前刷工作群”;签批文件时,感受“笔尖在纸上的压力”,避免“边签批边刷消息”;喝水时感受“温水流过喉咙的温度、杯子在手心的重量”,替代“喝水时刷数据后台”。这些微动作无需特意腾出时间,却能让大脑在碎片化场景里保持对当下的觉察,慢慢减少对即时刺激的依赖。
所以,不必把戒断当成“需要咬牙坚持的任务”。当你能在早餐时专注感受饱腹感,在开会时认真听团队反馈,在睡前不再刷工作群,你会发现:真正的创业成就感,从来不是“熬夜赶完一个方案”的短暂爽感,而是看着产品解决了更多用户的问题,看着团队在理性节奏里稳步成长——这才是对自己、对团队、对这份事业,最长久的负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洪杉,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