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 L4 赌局

王智远·2025年10月11日 17:33
它要用L4,重新证明自己还能定义出行

北京这几天真冷,雨下了整整四天。

昨晚跟朋友吃完饭,准备回家,一打开滴滴——前面排着57个人。好家伙,又得半个小时。

我当时心想,要有无人驾驶就好了,至少能多几辆车来接人。

上次坐无人车还是武汉,萝卜快跑。说不上「老司机那种快」,但它很稳。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这玩意儿可能真能行,只是时间、政策问题。

结果今天就看到:滴滴融资20亿押注自动驾驶。我笑了一下,心想:还挺巧的。

01

滴滴为什么要押注方向盘呢?也许,昨晚那57个人,就是滴滴做这笔决策的理由。开玩笑,这么说,有点抽象。

但换个角度想,也许那57个人,确实说明了点什么。

打车难,在北京、上海、广州都快成常态了;不是没车,是供给跟不上;司机越来越少,补贴退了,油价高了,电车多了但充电桩又挤不进去。

再加上这两年天气极端、节假日叠加、通勤错峰,只要出现一点变量,整个系统就会「卡住」。

我们以前总以为,滴滴、高德解决了「能不能打到车」的问题;但现在,问题变成了「这座城市还能不能流动」。

司机、乘客、城市,三个变量卡在一个系统里,不管哪家大厂上去接盘,最后都被同一个系统反噬,出不来,也改不了。

所以,当你再看滴滴今天的动作,其实挺容易理解。

它想破局。怎么破?再做一个新平台?显然不行。靠人解决不了,老办法都试完了;补贴、价格战、算法调度,钱烧完了,司机累坏了,乘客还骂体验差。

所以,做平台的,必须深入研究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还靠什么增长?能不能靠算力和算法,重建一个「自动流动」的系统?

这时,无人驾驶成了唯一能「重写系统」的选项。因为它能不靠人,补齐缺口;不靠补贴,提升效率;不靠流量,直接和城市连接。

换句话说,就是让算力来开车。

而且,从战略上来看,这20亿不止于押注技术突破,智远认为,滴滴在从「平台公司」往「基础设施公司」转。

你看它这几年动作:自动驾驶、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城市信号系统、数据中心……

这都在造「城市的中枢神经」。所以,我不觉得滴滴在「回到赛道」,它更像被逼着重建规则,这20亿赌它还能不能继续定义出行。

不过,定义这件事,我们听太多了。谁都想定义。百度、华为、车企、地方政府......

可怎么定义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挟天子以令诸侯,古代打天下,讲究握住命脉;现在抢赛道也一样。

AI 时代的「喉咙」是啥?大家会说:算力、算法和数据;但智远分析看来,还有五个关键按钮:派单、定价、更新、数据、接口。

派单,决定车去哪儿、谁先接;定价,决定跑这一趟值不值;更新,决定算法怎么学、策略怎么改;数据,决定谁更懂这座城市的呼吸;接口,决定谁能直接跟城市说话。

五个指头,谁攥得紧,谁就有「方向盘的实权」。

02

现在格局很热闹:

萝卜快跑、小马智行(Pony.ai)、文远知行;比亚迪、蔚来、小鹏;还有曹操出行、哈啰出行;再加上那批做域控、雷达、算法栈的零部件公司,这是一次全产业的「夺盘大战」。

那他们的优势到底是啥?

技术层,萝卜快跑、小马智行(Pony.ai)、文远知行,是目前最接近「调度 + 出行服务」那条路的玩家。

他们真在路上跑,在真实环境里摸爬滚打,小马智行已累计超过4500万公里路测,在多个城市做全无人测试。

他们的优势是实战,但短板也明显。

没有滴滴那样的大盘用户量,也没那么深的城市网络;在「接口、更新、数据闭环」这些技术层面上,和百度、华为那种体系型公司比,还有差距。

所以,姿势有点像「灵活派」,指头能动,拳头还不够硬。想往更高层攀,得靠合作、资本和时间去补。

路上跑还有喊智驾的车企。比如:比亚迪蔚来小鹏,他们的优势很好理解,车是自己造的,系统是自己写的,用户也是自己的,一条龙。

什么OTA、整车能力、生产经验不在话下,天然就占了「更新 + 数据」这两个按钮。

车主开的每一公里、充电的每一次、用语音下的每一个指令,都是数据,能直接反哺产品;如果哪天他们真想自己做出行服务,那车端能力立刻能变成差异化。

但问题吧,也很现实。

派单、定价、接口这三件事,他们都不熟。要跨城市、跨平台,得和一堆部门打交道,这不是他们的舒适区。

再一个,他们本业是造车;出行服务要动资源、调预算、改策略,和造车节奏完全不一样。所以很多时候,采用一边造车、一边谈合作,用「独立 + 联盟」两条腿走路。

至于出行平台,一群「从下往上逆袭」的玩家,它们最熟「派单 + 用户 +调度」那条线。

这些年,他们在路上积累的东西太多了,知道哪个小区在早上 7 点半最难打车,哪个商圈在晚上 10 点车流会崩,甚至能预测下雨天某个地铁口会堵成什么样。

所以他们的优势很现实:懂城市,也懂人。

而且像曹操出行、哈啰出行这些平台,本身有司机体系、算法调度、充电和维保网络,只要换个车、接上无人驾驶系统,就能先跑起来。

可是,技术储备不够深,算法和系统都要靠合作。

要从「派单平台」变成「自动驾驶平台」,中间隔着一整层的算力、系统和安全门槛,换句话说,有跑的经验,却没有造轮子的底子。

不过,这类玩家任性很强,懂市场、懂用户,也有生意基因,只要成本压得下来,他们随时能把自动驾驶变成自己的「新版本」。

再说一类不太显眼的角色:方案厂商、零部件公司。

它们看起来离乘客最远,却是自动驾驶这盘棋的「暗流」,很多人没意识到,今天路上跑的自动驾驶车,不论谁家的,大概率都用了它们的传感器、域控、算法栈。

比如: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芯片算力、底层感知模型,这些才是让方向盘能动起来的「筋骨」。

它们的优势在「更新、数据、接口」这几个按钮上有极深的积累;能把不同品牌的车、不同系统的算法,全部封装成一套兼容方案。

这意味着,未来谁想规模化,都绕不过它们。

但它们离用户太远了,拿不到真实出行场景;更没有「派单、定价」那种可以直接控制节奏的权力;说白了,它们负责造引擎,却不决定车往哪儿开。

不过,价值恰恰在于「谁都离不开」。

算法玩家需要它们的底座,车企需要它们的模块,城市需要它们的接口标准,不管谁想赢,都得找它们。

03

这么一展开,大概能看懂滴滴的优劣势了。

官方的说法很直接:这笔钱将用于推动L4 自动驾驶应用落地,加大 AI 研发与城市测试场景的投入。

这句话,如果往深里看,赌的其实是「方向盘的重分配权」。过去十年,滴滴靠「派单算法」掌控出行节奏;现在,它要靠算法开车。

这是一次彻底的商业模型反转。

为什么押注 L4?走L2、L3不行吗?智远分析认为,L4,对很多公司来说是一个技术等级,对滴滴来说,却是生死线。

过去十年,它靠「派单算法」维持平台秩序,但问题是,这个护城河正在塌。司机越来越少,补贴烧不动,政策限制加码,平台调度权也在被一步步稀释。

如果不造出一套新的系统,它连调度权都守不住。

所以,滴滴现在赌能不能在「无人化的秩序」里重新夺回控制权。

它的核心是「人」,「人」本身,是最大的变量。人会累、会流失、会算账,当一个平台的秩序靠人维持,它迟早会崩。

无人驾驶之所以对滴滴重要,在于它能让秩序重新「确定」,司机短缺的问题,不用靠补贴去堆;供需的匹配,不用靠价格战去修。

算法直接接管方向盘,车成了「节点」,城市变成「系统」,换句话说,这能让出行重新「自动流通」。

L4 难在没人敢真押,车企怕事故,资本怕烧钱,政府怕风险,滴滴反而被逼成最有动力去押的那一个,因为它已经没退路了。

所以,你能看到,这 20 亿本质是续命,不造车,也不拼硬件,就把「派单算法」这件事升级成「无人调度系统」。

这是它的商业逻辑,只要滴滴能让城市重新流动起来,就成了交通的「操作系统」。

04

不过,既然堵,它的牌面到底怎么样呢?

我查了全网,数据不多。截至 2025 年,滴滴自动驾驶已经安全运营超过 1700 天,目前在广州花都、上海嘉定、北京亦庄等地都有试点。

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点:封闭、交通稳、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高,说白了,都是 L4 无人车练级的理想地带。

以广州花都为例,当地政府官网都写了,「滴滴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进入常态化运营,车在特定区间内能实现「全无人驾驶」,这意味着,它真能在城市系统里跑。

另外,滴滴和广汽埃安合资的「安滴科技」也动起来了。

两家计划在 2025 年底 推出首款前装量产 L4 车型,官方说成本比上一代测试车下降了 74%。如果真能落地,这一步挺关键,说明它往「量产闭环」走。

当然,也有一点画饼的味道。

比如:说计划在 2025 年投放1000 辆无人出租车,目前看,个目标够大胆,要实现,还早。

放在整个行业里看,滴滴的体量还不大。百度「萝卜快跑」目前依然是第一梯队:到 2024 年,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过 3200 万公里,在全国多个城市也有常态化运营。

相比之下,滴滴确实还差得远。

不过,它走的路子跟百度完全反过来。百度「技术先行、城市在推」;滴滴「城市先融、技术慢补」。

说白了,它现在重点的补三块短板:

一,更新,让调度算法和驾驶算法打通;二,接口,和城市信号系统、监管网络建立连接;三,数据,重建自己在自动驾驶场景下的出行数据库。

这三块要真能补上,滴滴就有机会重新回到「城市节奏的调度者」的位置上。

你要问现在的局面有多稳?还远远谈不上;政策、就业、信任,全都还在半空中。但滴滴这次的动作,起码释放了一个信号:它没被挤出牌桌,反而想借「无人化」再度回桌。

更重要的是,也让整个无人驾驶行业的信心回了一口气。

我判断,未来两年,是滴滴自动驾驶的生死线;它得在两三个城市跑出能量产的无人线路,否则就会从「握方向盘的人」,变成「卖算法的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有关营销、科技、AI的一切。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