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扒了扒车企“破万订单”的黑产链:5块钱就能买一个“热情用户”
生活在上海的王微(化名)最近正发愁卖车。
这辆新能源SUV是她去年刚刚购买的,回想起这一年来的使用经历,王微觉得自己上当了。
2024年,看到某车企宣传“小订破万”的信息后,正有买车计划的她认为这款新车“口碑好、售后有保障”,觉得很心动。
买车时,销售反复向她强调“新车上市3天小订破1.5万,现在订要等2个月提车”,还拿出“车友群截图”,说群里几百个车主都在夸“车机流畅、续航扎实”,还承诺“爆款车型售后网点多,后续保养、维修都方便”,她都信以为真,当场支付了500元小订定金。
提车后不到1个月,王微感到事情不对劲。她发现车机频繁卡顿,导航时还会突然闪退,明明官方宣称 “CLTC续航550公里”,实际满电跑不到400公里左右。她想进车友群找其他车主交流,在群里询问“车机卡顿”问题,只有2个账号回复“没遇到过”,其余车友都是沉默状态。
后来她尝试私聊几个“活跃车主”,发现对方要么不回消息,要么回复内容像提前设定好的模板,直到有位真实车主私下告诉她,群里近80%的账号都是“僵尸号”,是车企找黑产团队批量注册的。
此时,王微意识到,自己从看到“小订过万”时就开始被骗了。车企通过虚假订单掩盖了产品缺陷和市场认可度低的真相:车机卡顿、续航虚标是车企没解决的技术问题。
真实销量低导致售后网点覆盖不足、配件稀缺,最终反映在保值率上。当她想要换车时,这辆市场不认可的车型,市场价只有原价的60%,比同级别真实销量高的车型低了近10%。二手车商直言:“这款车真实上牌量太少,配件难找,后续维修麻烦,我们收了也不好卖,只能压价。”
01
“小订过万”背后的虚假狂欢
王微的遭遇并非偶然,事实上是虚假订单掩盖了产品缺陷和市场认可度低的真相。
如今的车圈,似乎陷入一种荒诞的数据内卷:你说“72小时破万”,我就说“48小时破2万”;你说 “订单超3万”,我就敢吹“订单逼近5万”。不管是深耕多年的传统车企,还是刚成立没两年的新势力,只要推出新车,若不喊一句“小订过万”,仿佛就没了底气,没了营销噱头。
可当真实的交付数据、上牌数据曝光时,这场狂欢就会露出狰狞的底色——上个月宣称 “小订破2万”的车型,实际月交付不足500台;前阵子喊着“订单超3万”的新车,第三方车险数据显示其上牌量仅300多台。央媒近日也发文直指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订单注水乱象,呼吁为“订单泡沫”挤水分。
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
据相关自媒体披露,有些广告公司早在新车开发布会的前几个月,就开始策划“小订过万”的假数据。目的有二:一是给消费者制造新车是爆款的体验,二是为了 “哄领导高兴”。
《该给车企订单泡沫挤水分》图源 | 《经济日报》
曾参与过车企营销策划的广告从业者、经销商内部人员指出,“小订过万”早已不是车企的营销技巧,而是一条分工明确、成本低廉、操作成熟的产业流水线。
催生这条黑产链的起点,是车企内部扭曲的KPI考核。
一位曾在某新势力公司负责营销的员工透露:“领导开会时明确说,新车上市首周小订必须破万,不然就是营销失败,团队所有人都拿不到绩效。”
车企定这样的KPI,核心目的有三:一是抢占市场声量,新车上市初期“小订破万”的口号能快速吸引媒体和消费者关注,在竞品扎堆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二是支撑融资或股价,尤其是新势力车企,好看的订单数据能给投资方信心,助力后续融资或稳定股价;三是内部管理倒逼,领导希望通过高目标推动团队冲业绩,避免营销部门陷入惰性。
为了完成任务,营销部门并未思考如何靠产品力吸引真实用户,而是第一时间对接广告公司,再由广告公司牵线黑产团队。
黑产团队手里握着大量虚拟手机号、接码平台账号,甚至有专门的 “脚本工具”,能自动完成车企APP或小程序的注册、下单流程。
图源 | Unsplash
一位黑产从业者直言:“5块钱一个小订用户,量大自然有折扣,如果车企需要高质量订单,比如填写真实地址、模拟咨询记录的,单价也只有15块。”
除了黑产团队在客户数据层面的批量造假,车企还有两种更隐蔽的方式补充订单。
强制员工刷单是方法之一,不少车企会给员工下达 “订车指标”,要求每个部门至少完成多少个小订,承诺事后统一退款,但员工需要先垫付100-500元的小订金,这笔钱可能要等一两个月才退,有的甚至会以绩效抵扣为由不了了之。
某销售员工吐槽:“我们不是在卖车,是在给公司凑订单,工资没多少,先垫出去几千块订车费,不敢不做,怕被穿小鞋。”
另一种方法则是裹挟经销商虚假“锁单”。车企宣称:“只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小订锁单,就给更高的返利,还能优先分配车源。” 经销商为了利益,只能用私人账号或伪造的客户信息“锁单”,这些订单最终不会转化为真实交付,却成了车企用于宣传的业绩。
02
虚假订单的四重危害
用谎言堆砌的繁荣,终究是定时炸弹,迟早会引爆。这场小订造假闹剧,对车企、消费者、整个行业的危害,已渗透至肌理。
简单总结,虚假订单的危害至少有四重。
第一重,制造虚假订单相当于饮鸩止渴,本质上会逐渐掏空车企的根基。
最先可能出现的是成本失控。据第三方机构估算,一家车企要造出“小订3万”的假象,仅支付给黑产团队、广告公司的费用就超过100万,再加上给员工的“刷单补贴”、给经销商的“锁单返利”,总成本可能高达两三百万。这笔本可以投入到新款车型优化、智能驾驶研发、售后网络建设的资金,却被浪费在“数据造假”上。
图源 | pexels
此外,虚假订单还可能误导生产决策。“订单过万”的虚假繁荣带来盲目的扩大产能决策,而真实交付寥寥无几则导致库存积压。为了清理库存,车企又不得不降价促销,直接导致单车利润暴跌,甚至出现卖一辆亏一辆的情况。
更致命的是,虚假订单对品牌信誉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当消费者发现自己相信的“热销数据”是车企的谎言,很难再对品牌建立起信任感。
第二重,对消费者来说,虚假订单信息不仅会误导决策,还会令权益受损。
大多数消费者购车时,都会参考车型的“订单量”和“市场热度”。车企的虚假数据,恰恰利用了这种从众心理。
第三重,对汽车行业来说,“虚假订单”导致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破坏行业生态。
行业内踏实做产品、诚信经营的车企在营销宣传上处于劣势,而靠着“小订破万”的虚假宣传,把一款油耗高、小毛病多的车型炒成 “爆款”的竞争对手,却抢走了大量市场资源。
长此以往,容易令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遭到抑制,甚至整个行业陷入低水平内卷。大家比的不是产品力,而是造假能力;拼的不是技术创新,而是营销话术。行业陋习下,中国品牌不仅无法与国际车企竞争,还会让消费者失去对品牌的信任。
第四重,海外ESG严格审查规范,“订单造假”易引发中国品牌信任危机。
对于正在加速出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而言,订单造假带来的危害更为致命,尤其是在欧盟等对ESG高度重视的地区,这种行为会被视为对“社会责任”和“企业诚信”的严重违背,成为出口路上的巨大障碍。
如今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关键期。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纯电动汽车进口总值152亿欧元,过半进口纯电动汽车来自中国。
与此同时,欧盟也是全球对ESG要求最严格的地区。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自2024年起,所有在欧盟运营的企业,必须披露“公司治理中的信息真实性”,包括订单数据、交付数据的统计标准与来源等等。
《CSRD》图源 | 知乎
更关键的是欧洲消费者的态度。欧盟委员会2024年的调研显示,大部分欧洲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会优先考虑企业的ESG表现,其中“数据诚信”和“社会责任”是最受关注的两个维度。
此前某中国光伏企业因 “销量数据造假”,被欧盟处以千万欧元罚款,还被禁止参与欧盟公共采购项目3年。汽车作为大宗商品,一旦因数据造假被处罚,后果更严重。不仅将面临罚款,且会被列入“欧盟市场禁入名单”。而欧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二大出口市场,失去这一市场将对车企造成重创。
03
根治乱象需破 “三个缺失”
车企“小订过万”的造假乱象,看似是营销部门的急功近利,实则根源在于行业底层逻辑中的三个“缺失”:既没有统一的规则约束,也没有刚性的惩戒机制,更没有透明的信息渠道。
三者叠加之下,行业内的造假行为正在破坏市场生态。想要解决问题,也需从这三方面着手。
首先,是订单统计标准的缺失。
目前,“小订”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的车企只要用户留个手机号就算“小订”,有的要付100元可退定金,有的则要求付500元不可退定金。这种模糊的标准,给了车企钻空子的空间。如果选择最容易造假的“小订” 定义,把虚假订单纳入同济,即可对外宣传“热销”。
二是监管处罚机制的缺失。
目前,对于汽车订单造假行为,既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也缺乏监管部门进行查处。车企即便被曝光造假行为,除舆论评判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处罚。这种 “违法成本低、收益高”的现状,让车企更加肆无忌惮。
三是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的缺失。
对于购买车辆的消费者来说,由于很难获取真实的交付数据、上牌数据,只能依赖车企的宣传。虽然第三方机构会发布车险数据、上牌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有滞后性,而且也存在很多不了解查询方式的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格局,让消费者很容易被虚假数据误导。
事实上,“三个缺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勾连、层层叠加。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就产生了造假空间;因为没有监管惩戒,就缺乏敬畏之心;因为信息不透明,就缺失了外部监督。
要想彻底根治“数据造假”弊病,不能只靠舆论批评,更需要多方发力。
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统一的“汽车订单/交付数据披露标准”,要求车企公开 “小订”“大订”“交付” 的具体定义和真实数据,对造假车企进行实质性的惩处,如罚款、暂停生产、吊销资质等。
第三方机构应该加大真实数据的披露力度,让消费者能方便地查询到车型的实际销量、上牌量、投诉率。
而车企更应该清醒过来,明白 “数据泡沫” 终会破灭,只有靠真实的产品力、优质服务、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5元一个的“幽灵用户,撑不起车企的长期发展;“小订过万”的虚假口号,换不来消费者的真心。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想要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在国际市场赢得尊重,就必须彻底铲除订单造假的黑产链。补上“标准、监管、信息”三个缺失,让产品力和技术成为车企最大的底气。
唯有如此,中国汽车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着陆TouchBase”,作者:李博文,编辑:姜舒,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