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成为“寒王”之后

刺猬公社·2025年10月10日 08:03
国产替代的“泼天富贵”,寒武纪接得住吗?
寒武纪
定向增发北京市2016-03
深度学习专用的智能芯片
我要联系

泡沫还是真金?

这家公司曾经被华为狠狠背刺,也曾被美国纳入实体名单封锁,连续多年不盈利,无数次被认定必死无疑。

但在前不久,它的股价一度超过了茅台,成为科创板市值第一的公司。它就是“寒王”寒武纪。

有人说它是中国的英伟达,也有人说它是AI芯片泡沫。寒武纪,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这家中科院背景深厚的AI芯片企业,能不能真正承担起AI浪潮之下的国产算力替代需求呢?

天才兄弟的AI+芯片故事

寒武纪的故事,还要从一对天才兄弟讲起。哥哥陈云霁,弟弟陈天石,兄弟俩相差两岁,个个都是神童,从小到大上学是一路跳级,双双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别人家的孩子还在上初中,他们俩已经上大学了。

博士毕业之后,兄弟俩都进入了我国计算机科学的顶尖机构中科院计算所,哥哥陈云霁主攻硬件和芯片,弟弟陈天石的方向是计算机智能算法。

图片来源:中科院计算所官方网站

2010年前后,陈家兄弟就想,能不能把两个人的研究方向交叉一下,做人工智能+芯片。但十五年前,AI还是一个冷门学科,哪怕几十万的研究经费都很难申请下来。幸亏当时计算所的领导慧眼识人,支持了兄弟俩的研究。

两位天才少年也很争气,2015年,他们做出来了全球首款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当时,英伟达的AI也刚起步,渐渐从图形芯片公司向AI计算公司转型。

从这个角度看,寒武纪相比英伟达,其实站在过同一条起跑线上。

兄弟两个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有了学术成果之后,陈家兄弟很快开启了资本运作,把知识成果产业化:2016年,陈天石创立寒武纪公司,担任董事长、CEO,陈云霁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从融资历程上看,兄弟俩一路开挂,一开始就有中科院计算所旗下资管公司的投资,还有科大讯飞等早期投资者,提供了初始资金支持。

那一年,谷歌的阿尔法狗击败了韩国棋手李世石,AI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概念,寒武纪之后的融资也变得非常顺利。A轮融资时,阿里巴巴、联想等大公司都来参与,寒武纪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全球唯一的AI芯片独角兽。

麒麟970 全球首个AI芯片 图源网络

2017年,寒武纪找到了大客户华为,给当时的华为旗舰机Mate10搭载的麒麟970芯片提供NPU(神经网络处理器)技术,华为Mate10也因此成为全球首款AI芯片手机。之后的华为Mate20也使用了寒武纪的AI芯片,借助华为的影响力,寒武纪的知名度迅速打响。

2018年B轮融资之后,估值达到了25亿美元。但到了2019年,华为手机开始采用自研的AI芯片,与寒武纪的合作宣告终止。而华为在之前两年,一直都是寒武纪的第一大客户,贡献了寒武纪97%到98%的收入。失去华为,对于寒武纪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寒武纪的AI芯片 图源网络

因此,寒武纪不得不开始战略转型,从给华为的手机芯片赋能,到提供计算集群所需的芯片。这一时期,寒武纪开始推出思元系列芯片,还做“算力基建”,比如为地方政府建设算力中心,填补失去大客户之后的营收空白。

并且,寒武纪明确自己是“中立芯片供应商”,只提供算力,不下场做AI应用和客户竞争。

渡过经营难关之后,2020年7月,寒武纪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亿元,成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

但即便如此努力,寒武纪在此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寒武纪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这家由天才兄弟创立的中国AI芯片独角兽,其含金量究竟如何,其实一直饱受质疑。

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寒武纪才实现了首次盈利。在AI芯片的国产替代浪潮之下,寒武纪的业绩开始起飞: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来到了前所未有的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7.82%。

问题交织,“寒王”的旗号能打多久?

2025年7月中旬起,寒武纪的股价进入了暴涨区间,从520多元一路飙升至8月下旬的1500元以上,超过了茅台成为新的“股王”。直到2025年10月中秋、国庆假期结束后第一天,近3个月的时间里,寒武纪的股价一直相当稳固。

不过,尽管目前寒武纪的业绩和股价都处于高位,但我们仍只能对它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首先,寒武纪过于依赖单一客户,从华为渐渐换成了国资背景的算力中心,再到互联网公司,一旦大客户不买账了,那简直不敢想。

2025年9月1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寒武纪围绕着大客户是谁等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但始终没有给出具体、正面的答案。这种不透明性,也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于这家公司的担忧。

第二,寒武纪其实是被国内外前后夹击:内,有来自华为晟腾的激烈竞争,外,寒武纪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随时可能被供应链断供,交货都是问题。

寒武纪还做过智能驾驶的尝试,目前已经终止,图源寒武纪官网

对内,寒武纪只能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与大客户合作提供能耗更低、效率更高、更有性价比的产品,并且保持住只做AI算力供应商的中立姿态,不与客户争夺C端用户,以此和华为等AI链条更长的企业区分开来。

面对外部压力,寒武纪唯有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或者提前下单备货。尽管这要增加不少库存压力,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不确定性风险。

寒武纪官网产品介绍还停留在几年前,图源寒武纪官网

第三,寒武纪的问题还在于开发者生态不够完善,很影响AI开发者的效率和使用体验。相比英伟达以十余年之功建立起的CUDA开发软件生态,寒武纪虽然在生态上也在努力追赶,但客户重新适应、迁移、兼容的挑战不容小觑。

而这三大问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总的来说,是寒武纪踩中了国产替代的风口,或者说,在这个风口上,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寒武纪。

至于它有多大可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哪怕有1%的希望也是好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刺猬公社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1
2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寒武纪
我要联系
深度学习专用的智能芯片

下一篇

中层管理之殇,不做"夹心"饼。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