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中国药谷又跑出一个IPO
国庆假期最后一日,苏州迎来一个 IPO 。
10月8日,长风药业(02652.HK)正式登陆港交所,公司上市首日较定价14.75港元高开超200%报47港元/股,总市值约200亿港元。
这是一家扎根于苏州生物医药沃土的创新药企,长风药业自成立以来便专注于呼吸系统及罕见病领域高壁垒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以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为核心,在吸入制剂、生物靶向药等方向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此前,长风药业已历经多轮融资和股份转让,从早期财务投资者到产业资本,其背后集结了先进制造基金、元禾基金、上海思宏达、双鹭药业、招银基金、联一投资、高特佳投资、中金启辰基金等主要投资者。资本助力下,公司目前多个产品处于临床试验后期阶段或PK-BE试验中,即将在近期注册和商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长风药业创始团队在医药研发领域已默默耕耘数十载,过去多年努力将公司打造成苏州“中国药谷”生态中极具代表性的创新力量。今年年初数据显示,苏州以工业园区为核心区,集聚近4200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公司35家,2024年产值近2400亿元,形成完整的涵盖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特色产业集群。
此次长风药业成功IPO,不仅是一家创新药企成长的里程碑,更令苏州生物医药“IPO军团”再添一员。同时也意味着苏州这座曾以园林水乡闻名的江南城市,如今凭借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上的重要坐标。
两位美籍博士带队
靠卖哮喘药干出一个IPO
闯关IPO这一路,长风医药走得一波三折。
在冲刺港交所前,长风医药曾在2021年2月、2023年6月两次申报科创板,最终于2024年6月撤回A股材料,后于2024年年底改道港股。
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收入6亿元,其中近九成来自同一款吸入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CF017。
图/长风药业产品销量
来源/招股书 融中财经截图
把一款看似普通的“哮喘药”做成一家上市公司,离不开两位在呼吸系统药物领域深耕数十年的博士。
长风医药联合创始人分别是59岁的梁文青和66岁的李励,俩人均为美籍。作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梁文青拥有马萨诸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南加州大学MBA,曾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家李励更像是团队的“研发灵魂”。她拥有密歇根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及北卡罗来纳大学MBA,职业生涯横跨葛兰素史克、先灵葆雅等全球药企,在美国药物开发公司Cirrus担任执行副总裁期间,曾推动多款FDA批准的吸入药物上市。
2007年,两位海归博士在江苏成立长风药业的前身江阴长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始进行吸入药物的研发。
作为一家深耕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药企,长风药业早在十六年前便以战略眼光聚焦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是国内较早专注该赛道的稀缺玩家。依托多年技术迭代,公司已积累起业内鲜有匹敌的制剂专业知识,构建起覆盖全球患者、医学专科及多元治疗场景的产品矩阵。
当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需求迫切——全球超25亿人受慢性呼吸疾病困扰,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过敏性鼻炎等发病率因空气污染、老龄化等因素持续攀升,2024年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已达999亿美元。然而,吸入制剂开发堪称“制药界精密工程”,因需精准控制药物颗粒在气道内的沉积效率,全球专业吸入制剂企业屈指可数,能覆盖全系列技术路径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面对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提升用药依从性、减少急性加重、覆盖儿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长风药业以技术创新破局。为了啃下这块难啃的骨头,长风药业的解法,是组建一支“全链条多学科军团”。
招股书明确提到,“吸入制剂的进步需要协同研发,汲取药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支多学科团队,由600多名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组成,专门从事吸入制剂的研发,涵盖了该领域的重要技术方面。这支具有凝聚力的吸入制剂团队使我们能够巩固在该行业中无可匹敌的战略优势。”
在公司成立初期阶段,长风医药主要聚焦呼吸系统疾病领域,重点开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过敏性鼻炎等临床急需的吸入制剂,通过自主研发质量可靠的产品,打破进口垄断。但随着公司逐年发展,长风医药的公司战略进一步升级走向创新,依托日臻成熟完善的吸入多剂型平台,致力于突破吸入制剂的应用界限。
目前,公司掌握DPI(干粉吸入剂)、吸入液体制剂、SMI(软雾吸入剂)等主流技术,开发的多款产品不仅优化了现有患者的治疗体验,更为此前缺乏有效疗法的服务不足人群提供了新选择。凭借广泛的产品组合与全链条技术能力,长风药业正成为全球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参与者,用“小颗粒”撬动大健康,为行业突破与患者福祉注入新动能。
携手创业近二十载,两位博士也站上IPO舞台,重重挥起上市宝捶。
VC/PE云集
翻开长风药业的股东名册,几乎是一张中国VC/PE的“全明星合影”——先进制造基金、元禾基金、上海思宏达、双鹭药业、招银基金、联一投资、高特佳投资、中金启辰基金……先后数轮融资,短短几年把公司估值从2020年的5000万元推至IPO前的40亿元。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是场“持久战”。而长风药业的底气,来自多轮融资的持续支持。资本的注入,不仅为研发提供了资金,更验证了市场对其技术路径的认可。IPO前,梁文青、李励通过多层持股平台合计控制27.25%股权,保持着公司实际控制人地位。
资本的热情,则源于对赛道的长期看好。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2024年规模已达999亿美元,中国作为第二大市场,却因国产吸入制剂技术薄弱,长期被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巨头垄断。长风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技术突破+本土商业化”的空白。
长风药业的业绩表现,可被简单总结为,“一款产品打天下,且这款产品足够硬”。
其核心产品CF017是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2021年5月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采,凭借“价格优势+疗效稳定”快速放量,长风药业的市场推广体系使CF017成功覆盖了中国超过一万家医疗机构。招股书数据显示,CF017销售收益分别占长风药业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总收益的96.2%、98.4%、94.5%及91.6%。
尽管当前业绩高度依赖CF017,长风药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已清晰可见。
图/长风药业按剂型和药物API划分的已上市产品和在研产品
来源/招股书 融中财经截图
其中,公司的CF018作为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在纳入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国家医保目录)之后,已渗透到多个省份的5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
多年来,长风药业构建了覆盖吸入制剂开发核心环节的五大技术平台,即粒子工程、装置设计、产品性能评估、临床开发和工艺工程,在研管线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长风药业正在推进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和东南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的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除第一阶段的吸入产品外,公司还在推动全球创新,突破制剂应用的界限。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平台的突破。长风药业正探索脂质体、siRNA等创新吸入制剂剂型,并布局支气管内活瓣(EBV)、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等同类首创疗法。
成功在港IPO的长风药业,除了中国吸入制剂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更是VC/PE用资本投票,押注一个千亿级赛道的未来。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集采中标到IPO,长风药业用十余载时间证明,在“卡脖子”的医药领域,技术深耕与商业化落地,永远是最硬核的“吸金逻辑”。
来自“中国药谷”苏州
目光从长风药业聚焦到其所在地苏州,不难发现这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一道缩影。
被称为“中国药谷”苏州的生物医药传奇,始于20年前的战略抉择。时间倒退回2005年,彼时,苏州这座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正面临转型压力——传统外贸加工利润趋薄,亟须寻找新增长极。而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正从“仿制药主导”向“创新药主导”跃迁,苏州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押注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在2005年,国内生物医药的主流是原料药和仿制药,创新药的概念几乎无人提及。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难度可想而知。
与传统城市“砸钱引企业”的粗放模式不同,苏州选择“以投带引、生态先行”。2007年,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的国有投资机构中新创投(后重组为元禾控股)担纲“操盘手”,成立全资子公司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作为产业载体——如今,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BioBAY,聚集了苏州最主要的创新药企。
期间,招商团队的“专业度”成为破局关键。不同于传统招商人员,BioBAY的团队成员多具备药学、生物学背景,能用英文撰写邮件、对接国际标准。创新药企盛世泰科CEO余强曾回忆,BioBAY的招商团队和他见面时就提到,如果申请到领军人才,园区会给创业者提供1000万大礼包——包括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安家补贴,并减免房租,提供人才优租房,以及650万元的创业股权投资等。
彼时,国内几乎没有生物医疗赛道的投资者,海归创业者们也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如何融资是困扰所有创新药企最大的难题。元禾控股成了这一产业最大的“天使投资人”。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在港股IPO的长风药业,也是元禾控股投资的创新药企。
为了让“冷板凳”坐得住,苏州更是把耐心资本写进制度中。
今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为此,苏州市政府召开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题工作推进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持之以恒加大产业扶持,政企同心、聚力攻坚,加快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会上,吴庆文强调,相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加大生物医药投融资,形成上下联动定期研讨机制,大力培育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破解长周期研发难题,助力企业健康成长。要深化保险产品创新,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开发更多组合型保险产品,进一步提升创新药可及性。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审评审批服务,努力打造“办事效率最快、政策效果最优、服务效能最强”的国内一流产业发展环境。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坚实底盘也逐渐垒起。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苏州全市规上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共计261家,规上产值超880亿元,同比增长3.4%。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落地和产能释放。
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强罗氏诊断又一首期投资约4.8亿美元的项目正式落户苏州,成为其在华最大单笔投资。在外资企业发力的同时,苏州本土创新力量在加速奔跑。
随着长风医药敲钟声响起,今年以来,苏州全市新增生物医药上市企业5家,目前累计上市生物医药企业39家,预计到年底将突破40家。更令人欣喜的是,苏州64家企业参与申报今年度第七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预计到年底,苏州生物医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突破100家。这些上市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共同构成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矩阵”——既有领军上市的龙头企业作为标杆,又有众多“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夯实基础,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据悉,苏州现已起草《苏州市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和《苏州市生物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产业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聚焦细分重点领域,加大生物制造项目招引扶持,推出一批示范性项目,谋划专业园区建设,在根基稳、创新强、视野广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上,继续吹响进阶突围的“冲锋号”。
可以预见,“中国药谷”将创造更多奇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冯晓亭,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