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再遭约谈背后:“控价”暗幕被揭开
“日赚半亿”的携程集团(09961.HK),在国庆黄金周前,被郑州市监管部门一纸约谈公告拉回了舆论的聚光灯下。
9月,郑州市市场监管局通报,已就“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交易及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问题,对携程旅行网运营主体实施行政约谈,并责令限期完成合同条款修订、调价工具优化及内控合规机制升级。
这是携程自8月5日被贵州省市场监管局集中约谈后,短短43天内第二次接到监管“黄牌”。
携程因强制调价被约谈
把时针拨回到6月,郑州十几家酒店联名举报,直指携程未经商户同意便强行开通名为“调价助手”的自动化改价工具:系统全天候扫描其他线上渠道房价,一旦发现自家报价高于竞品,立即下调结算底价或替商户报名促销,且“关闭后次日再度自启”,最多曾出现单日被改价5次的极端案例。
商户们抱怨,房价被“砍”10—20元不算,连带赠送早餐、免费取消等权益也被一并改写,“利润像被小刀慢割”。郑州监管部门随即介入,于9月4日向携程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并在两周后升级至行政约谈。
监管文件列出的违规条款十分明确:其一,违反《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平台不得“通过服务协议、交易规则、技术等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其二,触碰《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禁止“利用技术手段,妨碍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
贵州省此前的约谈亦指出,部分平台“二选一”、下单后毁约加价、价格欺诈、哄抬房价等顽疾频发,携程作为行业龙头被点名,足见其商业模式已成为监管样本。
监管两次约谈,均提到“限期整改”与“长效机制”,可见并非简单警告。郑州市监局要求携程在“十一”前完成协议文本修订、调价工具权限重构,并向全市平台企业发出合规指引;贵州则把重点放在“毁约加价”与“价格欺诈”场景,要求平台建立可回溯的订单日志与赔付基金。
对于携程而言,仅靠公关话术已难平息质疑,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不牺牲规模优势的前提下,重建与供给端的信任。
重要股东计划减持
作为国内OTA龙头,携程近两年业绩大幅复苏,已来到历史高点。2024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532.94亿元、170.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3%、170.67%。
2025年上半年,携程总营收为287.14亿,同比增长16.21%。盈利能力上,携程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01%至91.23亿,毛利率、净利率分别约81%、32%。
上半年,携程的住宿预订、交通票务、旅游度假、商旅管理业务实现收入分别为117.66亿元、108.15亿元、20.26亿元、12.65亿元、28.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6%、9.56%、6.18%、10.58%。
交银国际在研报中预测,2024年国内OTA市场中,携程GMV市占率为56%,位列第一,排在之后的同程、美团、飞猪,市占率分别为15%、13%、8%。
然而,当平台把高额利润建立在持续压缩商户议价空间之上,矛盾便不可避免地外溢。有连锁酒店高管算过一笔账,携程平均佣金率15%—18%,叠加“调价助手”带来的隐性折扣,客房收益管理几乎失灵。
二级市场上,港股携程股价波动较大,自6月以来总体呈现上升态势,高点至613港元/股,截至9月28日收盘,股价为582.5港元/股,总市值3807亿港元,TTM市盈率19倍。
股价大涨的同时,携程高管相继披露减持减持计划。
9月2日,联合创始人、总裁范敏拟出售7万股ADS,总价值454.44万美元;9月3日,董事会执行主席梁建章拟出售100万股ADS,总值7375万美元;9月4日,首席运营官熊星拟出售40万股ADS,总值2849.2万美元。
监管信号表明,单纯靠流量入口优势和动态调价算法“躺赚”的时代正在过去;若平台继续用技术高墙替代市场协商,可能触发更高阶的处罚。
目前,酒旅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携程以56%的交易额份额断崖领跑,同程旅行15%居次,美团13%列第三,飞猪占8%,抖音拿到3%的“入场券”,梯队差距显著,市场竞争激烈。
与此同时,依旧有新玩家选择入场。前段时间,京东方面发布的《致全体酒店经营者的一封公开信》中,京东表示,为帮助酒店合作伙伴提升经营效益,京东方面承诺为参与“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的酒店商家提供最高三年0佣金权益。
阿里系也动作不断,6月23日,阿里集团宣布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在流量、支付、会员体系等方面获得更强的支撑。
更早之前,抖音早已凭借短视频内容生态切入酒店预订服务,通过“内容种草+即时预订”的模式抢占年轻用户市场;老牌玩家美团在整合大众点评后,依托本地生活场景的高频流量持续发力,酒旅业务稳步增长。
面对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携程对外称“已下线部分存在争议的调价功能”,并开放商户自助关闭通道。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携程一个月内两度被约谈,映射的是平台经济进入“校正期”的普遍命运:当资本与流量完成跑马圈地,如何平衡规模效率与公平竞争、如何界定技术赋能与商业强权,成为全球监管者共同面对的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者网-思维财经”,作者:谢莹洁,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