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一场长征:中兴阿里云求解算力普惠
“在这个新时代,AI将会替代能源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商品,驱动千行百业每天的工作。绝大部分AI能力将以Token的形式在云计算网络上产生和输送。Token就是未来的电。”
在2025云栖大会的主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这句话,将AI的本质勾勒得更清晰。当人工智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其背后的核心要素——算力便被凸显出来。它的稳定、充足与否,直接决定着AI能否走出实验室,真正进入产业与社会。
这种变革掀起了一场“算力热”。当下,企业和机构开始更加关注如何获得可持续、绿色、可扩展的算力支持。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产业能否跨越下一道门槛的现实考题。
云栖大会,恰恰是观察AI产业发展路径的最佳窗口之一。作为阿里云的长期合作伙伴,中兴通讯围绕“科技向善,AI兴实”这一主题,在云栖大会上全面展示了双方在智能算力、极致算力、无损交换、智算中心及全球合作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通过提供开放融合的智能底座、大规模智算引擎、绿色低碳的弹性方案,中兴通讯试图回答一个当前AI算力产业的核心命题——如何系统性地构建一个既强大又普惠的算力供给体系,让 AI 真正从“可演示”走向“可生产”。
“算力之问”的三个新答案
如果说 AI 产业的核心命题是“如何把算力变得更普惠”,推动行业从“技术竞赛”走向“产业应用”,那么中兴通讯在本届云栖大会上给出的,是三份有针对性的答卷。
其一,全栈智算——开放融合的智能底座
在很多企业的实践中,AI 项目往往卡在“硬件不兼容、架构难切换”的门槛上。中兴通讯提出的全栈开放智算方案,覆盖硬件体系与 AI 平台,兼容主流 GPU 和 CPU,让企业能够根据业务灵活选择。硬件侧包括自研交换芯片、智算服务器、超节点服务器和AiCube智算一体机。在软件方面,依托流程优化与框架升级,新平台能够实现高效训练与推理。
当企业需要在短时间内部署不同模型,Co-Sight 超级智能体工厂的分钟级应用开发能力,就能把试验性的探索变成可快速上线的产品,加速AI普惠落地。
其二,超节点服务器——大规模智算引擎
随着大模型进入长期运行阶段,单点性能的强度已经不再是重点,能否稳定扩展到“万卡级别”才是行业所真正关心的。此次云栖大会上,中兴通讯展出的超节点服务器,可以做到单机支持 64 张 GPU,可纵向扩展满足极限性能,也能横向扩展成大规模集群。
意味着这套方案能支撑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千万级用户请求,或能源企业的复杂预测模型,让AI训练和推理不再受制于规模天花板。智算服务器从 8 卡到 64 卡的全序列覆盖,也意味着企业不用一开始就“All in”,可以随着业务演进逐步升级算力规模。
据了解,目前中兴智算服务器已广泛进入国内多家互联网头部企业核心业务场景,并在国际市场实现规模商用,逐步构建起全球化智算生态。这也标志着中兴通讯在“算力、网络、终端”三大领域正持续突破底层核心技术,形成全栈优势。
其三,智算中心——绿色低碳的弹性方案
如果说超节点服务器回答的是“算力够不够”的问题,那么智算中心则聚焦于“能耗扛不扛得住”。《人民日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百亿亿次/秒(EFLOPS)。存力规模超过1680艾字节(EB),相比2023年增长约40%。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兴通讯在智算中心建设中提出“智省兼备”的理念,全新方案实现了模块化、预制化架构,能够缩短40%的交付周期,液冷和高密度部署能耗也显著降低。
对运营商来说,这能够充分缓解电力成本压力。对制造业和政务客户来说,则意味着即使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依然能放心扩展数据中心规模。这样的弹性方案,让长期困扰行业的“性能与能效”二选一问题有了更均衡的解法。
十三年携手,开启全栈智算新篇章
2013年,中兴通讯为阿里云搭建了第一张OTN传输网络,此后,双方的合作不断延伸,从中国市场到全球布局,中兴通讯的硬件与工程能力不断嵌入阿里云的业务版图。
今年的云栖大会上,中兴通讯还深度参与了“专有云智能化与国际化”“超级智算互连系统(ALS)硬件工程实践”“阿里云通义晓蜜专场”等多个论坛,分享云与AI融合的最新实践。这释放的信号很明确,AI产业要走向更高层次,必须依靠上下游伙伴的协同共建。
在“云智一体·碳硅共生”这一会议主题下,一个更清晰的共识也在形成。AI的产业化不再靠单点技术赢面,而是看能否把软硬件、供给与需求、国内与海外真正织成生态。对任何一家厂商而言,这都意味着要将能力从“产品导向”转向“系统导向”,支持合作伙伴从“局部最优”走向“全局协同”。
当中国算力工程,成为“全球方案”
202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云服务商在资本开支和市场策略上选择截然不同的路径。分化背后,是行业对算力本质的理解差异。或将GPU资源视为抢占市场的门票,相信规模效应会带来回报。或认为,深耕算力效率与行业深度才是长久之计。
而中兴通讯与阿里云,展示了第三种可能的路径——生态共生,双方在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等领域均有深度协同。
在专有云侧,双方推出了基于中兴服务器等硬件与阿里云操作系统/平台融合的行业化方案,覆盖政务、金融、能源、电力、交通等十多个行业,落地30余个省份,服务客户超过200家。这背后是对合规、安全、定制化交付与长周期运维的深刻洞察。
在公共云侧,中兴通讯深耕JDM模式,把“标准化产能+按需定制”的供给模型真正跑起来。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供给效率,也提升了产业链的韧性。
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提出要打造“全球领先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背后需要的不仅是大模型与平台能力,还要有遍布全球的基础设施。
在开拓国际化市场的过程中,中兴通讯与阿里云依托各自的云网、渠道与生态资源,已在印尼、阿尔及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共建云能力中心,形成可复制、可延展的区域样板。
这种合作方式的关键,在于“联合开拓+本地交付”。阿里云提供平台和生态,中兴提供硬件与工程能力。对于出海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既能享受全球领先的云平台能力,又能得到符合当地法规和市场需求的定制服务。
这些项目不仅支撑了企业出海与本地化运营,也推动了一个个“从试点到规模”的跃迁,把“中国式算力工程”转化为全球可用的解决方案。
从传输网到算网,从硬件基座到全栈协同,中兴通讯与阿里云正携手共进,迈向更加紧密的协同之路。如果说“Token就是未来的电”,那么中兴所做的,正是为这场数字能源革命做好“基建”。
今天,算力不只是企业的竞争资源,更是AI主导下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关键变量。谁能以更快的速度、更稳的底座,把算力普惠真正落到产业与社会,谁就能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占据制高点。
中兴与阿里云的合作,正是回答“AI未来走向何方”的一部分答案。它意味着,算力产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能够在生态共建中形成体系,在生态共生中寻找平衡,在全球化合作中打造样板。也正因如此,中兴才够分量站在AI时代的产业舞台中央,成为阿里云最亲密的战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