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云市场,究竟谁是“第一”?
2025年,中国“AI云”市场的话语权争夺变得日益激烈。
“AI云”是一个新事物,它不像云计算(IaaS基础设施+PaaS平台软件+SaaS应用软件)有着清晰的定义、范围和统计方法。如何划分、界定“AI云”,目前尚无明确共识。
北京首都机场,阿里云、字节跳动旗下云服务火山引擎、百度智能云的广告占据了醒目位置。阿里云的广告标语是“AI云市场份额领先,超过第2-4名总和”,火山引擎的广告标语是“占中国公有云大模型市场份额46%”。百度智能云的广告标语是“连续六年中国AI公有云市场份额领先”。
有关“谁是第一”这件事,每家云厂商都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统计口径。
理由是,它们在不同机构(如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国际市场调研机构Omdia、国际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位居首位。
IDC、Omdia、沙利文,这三家机构2025年至少公布了七份有关AI云市场的调研报告。
IDC公布了五份AI云市场的调研报告,是目前调研口径最全、最细的市场调研机构。Omdia公布了一份AI云市场的调研报告,调研口径是“AI云市场”。沙利文公布了一份AI云市场的调研报告,调研口径是“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市场”。
上述七份报告,阿里云在五份报告(IDC三份、Omdia一份、沙利文一份)位居第一,火山引擎在IDC的两份报告位居第一,百度智能云在IDC的一份报告并列第一。
那么,AI云市场到底谁是“第一”?结论是,阿里云目前在AI云市场(包括IaaS基础设施、PaaS平台软件、MaaS模型服务)整体营收规模处于第一。
火山引擎在MaaS模型服务(也就是Token调用市场)这个以10倍、100倍速度增长的市场位居第一。火山引擎的想象、成长空间极大,正在成为阿里云最大的竞争对手。
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在AI公有云服务这个AI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并列第一。这个市场从2022年之前的小模型时代延续至今。
本文将理清,这七份市场调研报告的统计口径,以及单一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哪些争议。
01 统计口径如何理清?
Omdia的统计口径是这七份报告中范围最大的,它同时覆盖了AI IaaS(基础设施)、AI PaaS(基础设施)、AI MaaS(模型服务)这三个主要市场。
按照Omdia的估算,2025 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总收入31亿美元(约合221亿元)。其中,阿里云占比35.8%、火山引擎占比14.8%、华为云占比13.1%、腾讯云占比7.0%、百度智能云占比6.1%、中国电信占比5.1%。
在这个统计口径中,阿里云在AI IaaS、AI PaaS、AI MaaS三个市场的总营收规模目前是最大的,位居国内第一。
IDC的调研口径相比Omdia的调研口径更全、更细。但它这五份报告,把AI云市场切成了四个细分市场——智算基础设施(AI IaaS)服务市场、生成式AI基础设施(GenAl laaS)市场、AI公有云服务、大模型公有云市场。
这几个市场究竟是什么关系?智算基础设施服务包括了生成式AI基础设施,AI公有云服务和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则相对更独立。但这四个市场都是AI云市场的子集。
阿里云位居首位的智算基础设施服务、生成式AI基础设施市场,偏向于IaaS基础设施。IDC定义的智算服务指,以GPU算力为主的基础设施服务,其中包括咨询、集成、开发、运维等服务。智算基础设施服务包括生成式AI基础设施,后者是前者的子集。
IDC数据显示,2024下半年,智算基础设施服务市场规模是124.1亿元,同比增长57.7%;生成式AI基础设施市场份额是87.4亿元,同比增长165.2%。
火山引擎占据首位的大模型公有云市场,简单理解,就是通过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调用Token。它就是俗称的Token市场。
IDC数据显示,火山引擎在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位居国内第一,2025上半年市场份额49.2%,接近半壁江山。在IDC 4月报告中,火山引擎2024年在该市场份额是46.4%。
IDC数据显示,2024年6月-12月,中国大模型调用量增长近10倍。由于行业正处于发展早期,因此IDC目前发布的两份报告中,并未披露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以人民币/美元计价的规模,而是披露了Tokens调用量。IDC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中国大模型公有云Tokens调用总量是537万亿次。
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并列位居首位的AI公有云服务市场,更多是卖AI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个统计,从2022年之前的小模型时代延续至今。
IDC报告中的AI公有云服务包括计算机视觉、对话式 AI、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平台这五种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195.9亿元,同比增长55.3%。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并列首位,市场份额为24.6%。
沙利文的调研口径则是最窄的。它只统计了阿里的通义、字节跳动的豆包、DeepSeek等几款大模型在2025上半年日均调用分布情况。
沙利文数据显示,从2025上半年日均调用分布来看,阿里通义的份额为17.7%。字节跳动豆包的份额是14.1%,DeepSeek的份额是10.3%。
它和IDC的大模型公有云(MaaS平台Token调用)统计范围有什么区别?简单说,IDC统计范围更大,统计了不同云厂商平台上多款模型的调用量。沙利文只统计了企业自研模型,如阿里的通义、字节跳动的豆包的调用量。
IDC统计云上Tokens消耗总量,这更接近企业真实业务场景。因为,在真实的企业使用场景,通常不会只使用一款模型,而是在不同业务场景使用不同公司的多款模型。如企业有可能在阿里云上同时使用通义、Deepseek,在火山引擎上同时使用豆包、DeepSeek。
不过,只看Tokens消耗量,这种统计方式依旧不够全面。一位数字化企业高管的看法是,因为Tokens消耗量不能完全代表解决了多少实际业务问题。未来统计各个云厂商的Agent(智能体)调用量,可能会更接近企业客户实际感受到的价值。
02 核心争议点是什么?
几家云厂商在争论谁是“第一”的过程中,有几个核心争议点。
其一,智算基础设施(AI IaaS)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可以通过一些“潜规则”冲高营收。
低价销售GPU云资源冲收入,这是目前AI云市场普遍存在的做法。多位中国云厂商一线销售今年7月曾对《财经》表示,一些云厂商为争夺政企客户的算力池项目,低价销售GPU云资源,甚至是直接低价销售芯片、服务器等硬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GPU云资源被两三折、三五折出售。
通过这种方式做大营收规模,无异于是“饮鸩止渴”。因为低价卖硬件得到的收入是一次性收入,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很多算力甚至并没有被真正充分使用起来。这种销售收入不可持续。一旦客户发现,自己用不到这么算力,就会退租GPU资源、减少硬件采购。届时,这些云厂商又会再次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
其二,Token调用,目前阿里云、火山引擎都有一部分无法被统计到的调用量。此外,真实客户场景,比调研机构的统计口径更复杂。
IDC的调研,不包含出海群体使用的MaaS平台调用量,也不包含各大模型App的调用量。火山引擎多位人士曾对《财经》表示,如果统计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如抖音、豆包、剪映、即梦、飞书)在火山引擎的Tokens消耗量,火山引擎市场份额只会更大。
阿里云一位管理层近期向《财经》表示,阿里的通义千问、通义万相等都是开源模型,很多企业内部部署的开源版通义大模型的调用情况无法被统计到。阿里云方面认为,通义大模型在中国企业级市场和全球开发者中的渗透率,都是位居首位的。
事实上,真实的Token使用场景,远比统计口径更复杂、多样。由于技术所限,市场调研机构很难全面掌握全国所有场景的Token使用分布情况,
一位中国云厂商资深人士对《财经》表示,创业公司、大型科技公司、政府金融等敏感客户习惯都不一样。创业公司习惯通过MaaS平台调用API(应用程序接口),头部科技公司习惯在公共云在线(On-premise)部署模型使用Tokens,政府、金融等敏感行业习惯在线下环境或私有云(Off-premise)部署模型使用Tokens。
在他看来,采用单一统计口径,无法反映市场的真实全貌。
03 确定的结论是什么?
虽然一些市场调研报告的统计口径是否全面、准确存在争议,但七份市场调研报告依旧能看一些清晰的结论。
其一,阿里云目前在AI云市场整体营收规模处于第一。
2025年,阿里云摆脱了过去三年的低迷期。2025上半年,阿里云营收635亿元,同比增长21.8%。这已经追平了国际三大云厂商(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GCP)的增长速度。在AI加持下,未来几年阿里云还有更大成长空间。高盛3月估算,阿里2025财年投入的AI基础设施,将新增约300亿元年化AI收入。
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的领头羊位置已经保持超过十年,它具备先发优势。大模型时代来临,阿里云正在快速转型,把云计算重做一遍。借助过去十多年的历史积淀,阿里云在AI云市场依旧保持营收规模领先的优势。
其二,火山引擎正在成为阿里云最大竞争对手。
一位阿里云一线销售今年5月曾对《财经》直言,2018年-2020年,华为云、腾讯云曾是阿里云的最大竞争对手;2020年-2023年,电信运营商云(移动云、天翼云)给了阿里云极大压力;但2024年之后,火山引擎对阿里云的威胁最大,双方经常激烈争夺同一个客户。
《财经》了解到,火山引擎2024年营收规模超过110亿元,营收增速远超60%。2025年,火山引擎营收目标远超200亿元。火山引擎的长期计划是,2030年营收超过1000亿元。
2025年之前,火山引擎几乎从来没有出现在主流市场调研机构的统计中。增速快、规模大,这让市场调研机构已经无法忽略火山引擎的存在。2025年之后,火山引擎几乎在每份调研报告排名都位居前列。一位云厂商资深人士今年9月对《财经》表示,火山引擎如果保持60%以上的高增速,2026年将跃升为中国第五大云厂商。
其三,Token调用市场目前整体规模不大,但未来增长空间极大,它会是必争之地。
《财经》从多家中国云厂商相关人士处了解到,2024年中国各个云厂商的Token调用收入普遍只有千万元、数亿元,总和不超过10亿元,但它正在以10倍以上的速度成长。
中国某ICT硬件企业一位资深战略规划人士今年7月曾对一些中国云厂商未来可能的Token收入进行了敏感性测试(一种根据商业模型,综合外部市场条件变化进行市场动态分析的方法)。他对《财经》表示,如果Token价格依旧维持当前的水平,他测试的结果显示,某中国云厂商Tokens调用收入未来1年-2年可能增长至40亿-70亿元。
国家数据局今年8月数据显示,2024年初中国日均Token消耗量1000亿。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突破30万亿。一年半时间增长了300多倍,这反映了中国AI应用规模的快速增长。
“卖Token”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云厂商的模型平台Token调用量也都在以10倍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2025年5月,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调用量16.4万亿,相比2024年5月的1200亿增长137倍。截至9月25日,阿里云百炼MaaS模型平台过去一年模型日均调用量增长了15倍。
上述ICT硬件企业资深战略规划人士认为,Token市场将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重要变量。因为租赁GPU算力、销售GPU硬件这些业务的年营收增速通常只有50%-200%,几年后会逐渐下滑,收入增长的天花板可以预见。但Token收入,会以3倍、5倍、10倍的速度指数级增长。现在暂时看不到天花板。
也就是说,谁能抢到这个市场的增量,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作者:吴俊宇,编辑:谢丽容,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