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币盯上银发族,“零成本挖矿”或藏陷阱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9月26日 19:30
Pi币以免费挖矿诱骗老年人,子女担忧入局调查。

过去几年,Pi币项目不断以“可以通过手机零成本免费挖矿”“Pi币虽然现在价格便宜,未来将成为下一个比特币”等话术吸引老年人入局。有些老人已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不惜与子女决裂。

9月22日上午,李先生从浙江出发,来到北方一座城市的指定地点,在一位自称“办理圆周率企业质押兑换”接待人员的指引下,向其出示了身份证、一份《免责协议书》、一份《行为人同意书》和自己的Pi币(一种虚拟货币)账号。

之后,他被送到了一家酒店,并接受了全面的安全检查,上交了包括手机、电子手表、录音笔等所有电子产品。此外,安检人员还使用手持式探测仪对他本人和行李进行了检查。

在安检的时候,李先生多次被强调“你要有高度的保密意识,不得把本次所有行程信息以及办理地点泄露给任何人,如果做不到,立即取消办理资格且账号清零”。在现场,李先生见到一些老人也在安检,而他就是为了他的父亲来到这里接受培训的。

近日,关于Pi币的线下会议正在盯上老年人这个群体,并声称可以用他们手上持有的Pi币质押兑换法币。李先生觉得一定要亲自去现场了解一下该组织的运作,回头才能更好地劝导父亲放弃“Pi币可以暴富”的念头,于是交了580元报名费前去参会了。

过去几年,Pi币项目不断以“可以通过手机零成本免费挖矿”“Pi币虽然现在价格便宜,未来将成为下一个比特币”等话术吸引老年人入局。比如,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的一位黄阿姨,使用两部手机开始挖币,并动员家里人都注册用户以帮助她提高“算力”。而据记者采访所了解到的情况,有些老人已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不惜与子女决裂。

为了父母“以身入局”

半个月前,李先生的父亲收到了Pi币圈朋友的通知,称可以去上述北方城市用Pi币质押兑换法币,但得先参与线下培训。他的父亲在前几年的疫情期间下载了Pi和Pi Browser(Pi项目的手机应用软件名称)两个App,很快便沉迷其中。

根据公开信息,Pi币是一种新型加密货币,是由三个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办的手机“挖矿”(通过专用设备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项目,用户不需要投钱,便可以通过手机挖掘并赚取Pi币。

李先生虽然不认同他父亲的这种行为,但想着没有财产损失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此次需要本人现场参与,他隐约感觉并非是好事。由于担心父亲上当受骗,他决定亲身入局。因为他的父亲用他的手机账号注册了一个Pi币账号,因此他有机会可以参加现场“培训”。

出发前,他根据要求签署了两份资料,其中《免责协议书》提到“本人自愿参加2025年9月份开展的圆周率(即“Pi币”,又称“π币”“派币”)质押兑换业务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可能会出现的意外风险或个人安全以及个人财产损失等问题,我自愿承担一切后果”。而《行为人同意书》则提到“严禁给任何人通过手机发送位置、严禁给任何人打电话讨论Pi话题的办理情况、不得和其他人讨论有关Pi的情况”。

李先生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当天晚上八点半就参与了第一场培训,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是第二场,理论上要听四场,但听了两场就大致了解清楚情况了,于是他随便找了个理由就离开了。他说,每天都会来十几二十个新的参会者,80%以上都是老人,那天开会的年轻人只有他一个,像他这种30岁出头的人在会议室里显得格外突兀。

陈先生是另一位经济观察报记者找到的以身入局的人。他于9月16日抵达当地,大约停留了三天。他还带了无人机过去,本来想偷拍,但是后来全部都上交了。他被带到酒店的会议室中参与培训,会议室里大约布置了7至8排座位,每一排大约有10人。他看到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偶尔会看到三四张稍微年轻一点的面孔。

陈先生对记者讲述了办理“圆周率企业质押兑换”的流程:培训结束后,通过培训的人会被要求再度前往上述北方城市,换另一个酒店进行签约,签约的过程需要一天半,手机需要全程关机并放进密封袋封好。此次,在酒店会签署两份合同,一份是企业质押知情告知书,一份是银行划转协议。会议的工作人员声称“每个Pi币约值200万元,参会的人持有13个币,约值2600万元,其中银行要自动划扣500万元”。

前述工作人员在培训中声称,签署两份合同后,工作人员会把相关人员带到银行办理黑金卡。在银行办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有问必答,不问不答,并承诺自愿签署银行划转协议。如果上述一切顺利进行,最后就可以签署企业圆周率质押兑付合同,用Pi币质押换银行黑金卡。为了防止泄密,黑金卡办下来后,要交给工作组代管,直至相近批次所有人办完再统一发放,保密期长达一年。

陈先生说,该组织的行程安排高度保密,培训点和签约点的酒店可能随时更换,培训点的人不会知道签约点的酒店,更不会知道银行的位置。参会后,陈先生称已经坚信该组织是骗人的,不会再去第二次,也绝不会再让自己的家人去,如果家人坚持己见,他会报警。

在一个聊天群里,经济观察报记者看到,一些子女在讨论他们的家人前去参与培训后存在失联的情况,有的子女表示他们父母参会后就不回信息了,有的像被“洗脑”了一样,即便回信息也避重就轻、敷衍了事。

在记者采访的人士中,并没有人能特别了解上述黑金卡的用途,并确定该组织是否会“收割”老人,或者以何种形式“收割”。但他们认为,由于每个人参与会议都需要交报名费,每个人的报名费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以每天数十人新增的规模,这些组织即便最后不“收割”老人,仅凭报名费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此外,组织方并不会为参与者提供住宿和餐饮,参与者住宿费用、一日三餐的费用需自行承担。

Pi币的“玩法”

一位有亲戚在上述组织工作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现场参与的人或者负债比较多,或者觉得可以一夜暴富。在一个Pi币交流群里,经济观察报记者遇到了一位玩Pi币两三年的黄阿姨,但她未曾参与任何线下会议。

黄阿姨之前经同学介绍,开始玩雷达币,后来雷达币“爆雷”了,此前推广雷达币的人把她的同学拉进了Pi币的网络里,而后她的同学把这种加密货币又介绍给了她。原本黄阿姨因为此前雷达币的损失,决定不再碰任何加密货币,但她的同学一再跟她强调“不用投钱”“整个过程免费”,于是她又忍不住玩了起来,开始听课学习Web3.0的知识和Pi币的玩法。

据记者了解,赚取Pi的方式是:每24小时点击一次手机应用软件内的闪电按钮开始“挖矿”,每24小时为一个“挖矿”周期,到期需要重新点击。一旦开始挖掘,用户可以通过邀请朋友和家人加入,来提高每小时的“挖矿”效率。

此外,当新成员用某名用户的邀请码注册Pi Network(Pi手机应用软件上的社区网络)时,他们就加入了其所在的“挖矿”团队,同时该名用户便成为“大使”。当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同时挖掘时,他们会使该名用户的“挖矿”效率提升25%,也就意味着可以挖出更多的Pi币。

黄阿姨说,相比别人购买了四五部手机,她只用了两部手机来挖Pi币——她和她爱人,但为了提升“挖矿”效率,她也要家人使用她的邀请码,用手机号注册Pi币账号。虽然她的女儿劝过她少沉迷于这些加密货币,免得又上当受骗,但她想着不用投钱,还可以消磨一下时间。她不懂那些所谓的“Web3.0上链”“数字稳定币”的概念,但自从开始挖Pi币,她似乎多了一些精神寄托,如果未来Pi币能够变现或者变得值钱,那显然更好了。

多位Pi币用户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2024年,Pi币开始要求全球各地的用户进行KYC(了解客户规则,一种风控手段)实名认证,上传证件照片,完成活体检查以确认是不是真人。使用Pi手机应用软件的用户更是掀起了一股关于Pi币账户完成“9绿”状态的风潮。

“9绿”状态的意思是以下9个步骤都通过了审核:下载Pi浏览器应用、创建Pi钱包、确认绑定Pi钱包、承诺锁定设置、保护您的账户(可能需要重置密码)、迁移至主网、提交KYC申请、等待KYC结果、等待迁移至主网的结果。

这里的“主网”在Pi币用户看来,可以理解成一个独立运行、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而Pi币账户显示“9绿”意味着用户已完成主网迁移前的所有审核流程,账户资产已映射至主网钱包,可完成解锁迁移,并参与后续生态应用、交易、质押等。

黄阿姨自己在迁移的时候,第1至第8步都早早完成了,现在就卡在第9步,一直在排队等待迁移。

争议和陷阱

自Pi币项目成立以来,外界对其的争议一直存在。

一位在8个月前已经完成“9绿”状态的Pi币用户对记者表示,完成迁移后可以用于交易的Pi币还很少,和没完成“9绿”状态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他安慰自己就当作是长期不花钱买彩票了。

一位从事区块链技术服务、平时也会投资比特币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虽然Pi币已经可以在交易所进行交易,但由于项目方的锁仓机制,用户所挖的币很少是可以直接交易的。有的用户锁仓高达90%以上,相当于挖10个币只有1个币可以交易,更重要的是目前Pi币并不值钱。截至9月26日9时,Pi币价格约为0.26美元/枚。

上述人士表示,对于开发Pi币手机应用软件的项目方而言,Pi币只是一种媒介,并不靠它来赚钱。这个项目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即以用户在Pi币的手机应用软件上观看广告来实现盈利。用户在开始“挖矿”时会按闪电按钮,按下后页面会弹出一个广告,广告可能持续20至30秒,和视频网站电视剧前播放广告一个原理。

上述人士称,Pi币在全球的用户量非常大,当用户的体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项目方接入广告,可以轻松达到盈利的目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国内的组织方还会以让用户购买周边产品的形式来赚钱,而老年人由于对新生事物理解能力不如年轻人,很容易成为这些组织的主要目标。他们有的会让老年人购买课程,五六百元上几天课;而有的组织会引导老年人交8千至1万元,购入一个可以提升“挖矿”算力的主机。

2025年2月26日,乳山市金融运行监测中心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关于π币(Pi Network)的风险提示》称,币圈的App大部分通过海外账户才能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这些虚拟货币APP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上传用户隐私信息,让用户隐私在网络世界裸奔。少数披着区块链外衣的诈骗在早期会给用户设定非常低的进入门槛,包括低操作门槛和免费资金门槛,并通过“拉人头”奖励模式和大量宣传为项目提升热度。等到项目开始宣传该虚拟币能够转账或交易,存在资金流通的可能,就为项目方抛售代币提供了机会,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更早前的2023年7月5日,无锡网警在官网上亦发布了《虚拟货币“一夜暴富”,这类骗局专门围猎老年人》一文,称不少犯罪分子利用“π币”,号称只需手机下载APP简单操作就能免费挖矿,并对大龄人群进行授课宣讲,以发展下线就能“推荐返利”为由扩大受害群体,倒卖用户个人信息,骗取老人养老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作者:老盈盈,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谁都有个2nm的梦。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