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问——云瞻光电 Ryan:光波导技术助力车载及AR显示落地
优秀的企业长什么样,成功的牛人都有哪些特质?在他们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坑”,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
创·问 向一些优秀的华创派、投资人、业界牛人抛出问题,也希望分享他们的想法给你。
本期主角是云瞻光电董事长兼CEO Ryan。云瞻光电成立于 2024 年,以光波导及PGU部品等为主营业务,助力全新的车载AR人机交互终端及智能穿戴设备的落地,提升人机交互体验,公司致力于成为微纳光学应用领域的领军企业。
华创资本曾领投了云瞻光电的天使轮融资。
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全息地图”正从银幕走向汽车挡风玻璃及人的眼前:当你驾驶车辆或戴上AR眼镜时,一切的交互都以AR显示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使人们置身于科幻的世界。
这正是云瞻光电董事长兼CEO Ryan 创业做的事情——让AR走进现实,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手段就是光波导。这是一种比传统自由曲面反射成像更先进的光显示技术。
HUD ( Head-Up Display,抬头显示 )最 早应用于战斗机,1988年,通用汽车首次采用,之后这项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使用,但因成本等原因,只局限于高端车型。而AR眼镜则一直存在于科幻故事中。
直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浪潮兴起,HUD技术开始实现规模化应用并进行技术迭代。据盖世汽车数据显示,在整体乘用车市场,2024年HUD标配搭载量达到339万辆,渗透率约15%。2025 年中国乘用车 HUD 市场规模将超过 86 亿元,2030 年接近 160 亿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则更加巨大,智能眼镜近几年也有了很多落地产品,有人提出它是手机的最强附件,有人则认为它将取代手机成为新的移动终端。
一直深耕汽车领域的 Ryan,曾在业内大公司任职高管期间,带领团队做到HUD国内市占率第一,并实现国内首个 AR HUD 的前装量产。
看到下一代光显示技术光波导的机会后,Ryan选择创业,在2024年成立了云瞻光电,致力于成为车载光显示产品及AR终端行业的核心供应商,并获得了华创资本领投的天使轮融资。
就像科幻电影中,往往是那些毫无超能力的普通人,借助科技实现了改变世界的梦想,对Ryan 来说也是如此,他希望通过把光波导技术应用于车载和穿戴设备上,打造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产品,从而也让未来离现实更进一步。
全文分享如下:
Q:华创资本
A:云瞻光电董事长兼 CEO Ryan
向科幻大片看齐
华创资本:如何理解云瞻光电的核心业务、主要产品以及你们选择的技术路径?
Ryan: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国领先的车载及穿戴 AR 显示产品的供应商”,产品线应用场景聚焦于车载和穿戴设备,背后的核心都是基于下一代光显示技术——光波导。
光波导的技术路线比较多,包括几何光波导、衍射光波导、还有体全息等等,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应用上各有优劣势。这三种路线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在基材中形成特定的光学结构,用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我们团队曾经对这三种技术路径的波导都做过开发和生产,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光波导应用广泛,车载和AR终端显示是两大应用场景。在车载显示方面,我们研发了PGU、波导片以及 ARC 软件算法,其中总成的设计以前在行业内是空白,我们创造性地开发出了新的产品形态。
所以云瞻定位为车载及消费类OEM的二级供应商,以关键部品为核心、以整机的设计能力为增值服务,为下游客户服务。我们希望云瞻光电能成为车载和AR终端行业的优秀供应商,通过新一代的光学技术,推动人机交互体验有质的飞跃。
华创资本:比起传统的HUD,光波导的优势如何体现?在哪些维度上有所突破?
Ryan: HUD自2019年放量后,其实市场评价就一直褒贬不一。尤其当前自由曲面技术的HUD产品,从消费者到车厂、供应商,对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抱怨。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更安全、炫酷的人机交互方式,那么就需要更大的显示画幅和更沉浸的现实增强效果,而当前AR HUD虚像画幅不够大,现实增强效果也不达预期;对于供应商来说,过去HUD的痛点在于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复杂、产品部品复用率较小;而在OEM车厂看来,如果车载产品体积过大,就无法上车。此外,产品拆装难度大,也会影响售后维修。另外,若能做到很好的复用性,车厂的研发成本就会随之降低。
而我们看到光波导技术的总成可以提升增强现实效果、减小产品体积,还可以极大提升部品的复用性。从消费者、供应商到车厂,都相应解决了他们的痛点。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些车型想做AR显示的产品,必须用光波导技术,这个车型将会是我们的阿尔法业务。
华创资本:对于AR眼镜来说,你是怎么判断它的市场爆发点快到了呢?
Ryan: 近眼显示终端我一直在关注,虽然没人把近眼显示终端和车载HUD做一个类比,但其实它们的技术路径全是相通的。
CHUD就等于当年的棱镜反射眼镜,内容显示有限,没有产品力,自然也没人要;现在流行的HUD和市面上很多BB方案的眼镜,都是自由曲面技术,车载对空间和重量有一定容忍度,HUD就先一步爆发了,但智能眼镜就还停留在行业应用中;光波导技术让体积重量有了极大的优化,所以AR眼镜就有了爆发的基础,而车载显示也会因此进入第二次爆发。
智能眼镜一直停留在音频眼镜阶段,当时也有了一些近眼显示的技术。当AI大模型出来以后,我就认为带摄像头的AI眼镜会出现,而且很快就会加上显示功能。这是因为AI大模型与人实现同听、同看的同步,就会成为人的超级外脑;而人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达到87%,但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只有7%。所以带音频、摄像头、显示功能的AR眼镜已经达到进入产品发展期的所有条件。
华创资本:你当时是怎么关注到行业的痛点的?之前你在国内一家大公司任高管,为什么还是选择出来自己创业?
Ryan: 我过去14年里一直深耕汽车电子领域,涉及很多产品,有过很多次从0到1的落地经验,也主动放弃过一些产品,创业之前最后负责的业务是车载抬头显示器。这个产品我们做了国内首个AR HUD前装量产、首个AR软件算法自研量产,首个PHUD前装量产等等,2019年抓住HUD的市场机遇后,很快做到了国内第一、全球前三,比较顺利。
我自己一直是做产品出身,天然会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尽管我们当时做到了行业第一,但我总担心会不会有一些其他的技术或者竞争对手错位杀出,然后改变当下的竞争局面,所以就会格外关注新的技术。直到后来看到光波导,我认为这对光显示技术将是一个巨大颠覆。
作为一个搞过技术、做过销售、做过管理且懂一些财务的产品经理,当我看到这个新技术以后,我觉得把它做成好的产品就是我的使命。当然我也不是莽撞的人,我会去做好一定的准备。2024年,各种时机都成熟了,我就出来创业,成立了云瞻光电。
华创资本: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云瞻团队的核心优势有哪些,可以和市面上其他大公司去竞争?
Ryan: 虽然我们成立时间不长,但技术团队已经具备了微纳光学部品的研发能力、成像光学模组的研发能力、汽车电子全栈自研能力以及 AR 软件算法能力。这样的配置可以说是顶级了。
但是我们最核心的优势还是“混搭”。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特长和局限性,我们团队有来自汽车行业的,有来自微纳光学行业的,还有消费电子行业的,大家通过融会贯通,就碰撞出了全新的产品、技术方案。比如某个技术难点在这个行业无法解决,但是在另一个行业早就有解决方案了,这就是“跨学科、跨行业合作”的魅力。这也使得我们能不跟随、不趋同。
此外,对于光显示产品,光学决定了产品的下限,软件则决定了产品的上限。如果光学是产品功能的舞台,那算法就是节目,我们会搭好舞台,排练好节目,做出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能差异化竞争的先决条件。
华创资本:目前你们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哪些?在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方面,云瞻光电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策略和服务?
Ryan: 我们主要合作客户面向车载领域和智能穿戴领域,车载行业我们很熟悉,可能车载会跑得更快一些。目前对接的客户,国外的客户更多一些,希望能快速做一些POC(概念验证)的落地;而国内的客户,更多希望我们能快速提供可量产的方案,然后尽快推向市场。
我们这个行业卷得比较厉害,大家都希望产品能够快速地推向市场。从产品特点看,我们本身复用性比较强,所以消费类会将部品标准化,以便快速推向市场;对于定制化需求的客户,一般来自车载行业,我们会专项对接。根据我们的过往经验,等以后形成规模后也会成为标准化部品,集中在几个产品参数级别。
此外,新的产品在人机交互的界面互动是什么样子?这些都还没定论。软件决定了一个产品的应用体验,所以我们日后在软件打磨方面,还需要长期的投入,甚至需要脑洞大开,这不同于单纯解决技术问题那样简单,还需要和客户不断去碰撞。
华创资本:对于云瞻光电这个新入局者而言,如何在光波导领域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Ryan: 光波导是一个大的范畴,每个细分领域的下游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之前说了我们是一个“混搭”的公司,有来自车载的和消费类的,有来自上下游产业链的。上下游合并在一起,肯定对某个行业的痛点把握自然比竞争者更清楚。我们对于车载领域更熟悉且有了先市场一步的突破,就是一个领先。在车载领域的带动下,也会积累出消费电子领域的know-how,再加上之前的积累,可能会出现双轮驱动的好局面。
做头部部品供应商
华创资本: 光波导技术在很多行业都有运用的可能,它现在对应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Ryan: 光波导我们关注的有两个应用市场。
第一是车载,这既是存量又是增量市场。汽车每年的销量是稳定的,国内大概3000万台,全球9000万台左右。车载光学显示配置率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且还在上升阶段。一些配置最初在几十万的车才会有,但现在十几万的车也都有了。如果有了光波导的加持,增量市场的提升速度将会加快。
第二是消费电子 ,AI+AR 眼镜正在成为新的入口。AR眼镜完全是一个增量市场,因为之前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产品,正是有了显示技术、AI大模型、芯片、电池等技术的发展,使得 AR 眼镜有了场景需求和落地的可能性,未来的市场潜力不亚于当年的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 。
华创资本:目前在AR眼镜这个领域,光波导技术的应用遇到了哪些难题,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技术突破?
Ryan: 现在很多AR眼镜采用了BB及曲面技术,但由于重量、亮度等限制,用户很难做到全天候舒适佩戴。光波导首先能解决的就是轻量化,其次是成像效果。用户在一个波导片上既可以看到外界环境,又可以看到显示图像,这会极大提升产品力。
现在AR眼镜各项功能都有了,剩下就是不断提升,包括:轻量化、长续航、显示画幅增大、显示画质提升、摄像头像素提升、拾音降噪等。当然这些只是硬件层面,更多的还是APP应用。
至于光波导部品,有些技术路径的波导,会有彩虹纹、漏光、光效太低等问题;另一些则会在环境适应性、抗老化这块有短板;还有一些就是制造工艺复杂、良率低。未来最大的突破,应该还是制造工艺的良率,很多公司都卡在这个地方,其他就是更大的视场角、更高的光效,这些都是关键。
华创资本:目前国内外企业在光波导技术、市场份额等方面呈现出怎样的对比态势?
Ryan: 光波导这个概念,确实是国外先提出来的,但是国内现在跟进速度很快,产品化落地的速度也很快。技术路径方面,国外的阵列、全息可能较多,国内大部分以衍射为主,主要是和应用场景、产品化落地速度有一定关系。比如国内有很多单色的以衍射技术为主的眼镜,虽然美中不足,但是有一定应用场景,也已经有一些市场规模了。所以在市场份额上,目前估计是国内供应商相对领先,以后是什么格局肯定还会有变化。
华创资本:云瞻光电在初创期就已经有了 海外客户,结合你之前的经验,作为中国公司,出海时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Ryan: 首先得避开一些已经成熟的产品,避开这些比较固化的供应链关系。比如国外的一些 OEM 厂家,他们本身已经有合作多年的供应商,如果是做同质化的产品去出海,那就非常非常难。所以一定要借助新的产品去竞争,做一些海外固有供应链没有或者做不到的事情,胜算的几率才更大,所以创新很重要。
其次,就是要取得客户信任,拉近客户距离。因为我们以前出海时,客户就只有一个想法:你能不能随叫随到?于是我们在客户研发中心旁边建了一个自己的 office。此外,客户也很在意我们能不能懂他们的语言,不仅仅是英语或者德语等外语的熟悉程度,因为这里涉及到大量专业术语,需要大家同频同步。
但这两年,也有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市场对于全球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以前是一些新应用先在海外落地,转过头再进入中国。但如今,很多新应用是在国内跑通,再返销回海外,这也是中国慢慢站在世界前列的体现。
华创资本:创业至今,你们还面临哪些阶段性的挑战吗?
Ryan: 现阶段云瞻光电面临的挑战就是发展速度要再加速,也就是市场对我们新产品的需求和我们自身发展速度的矛盾。
通常行业在没有新技术的情况下,大家只能卷成本,然而一旦有了新技术,大家对它的渴求以及能否做到差异化的需求都是非常迫切的。
当我们的技术一旦成熟,客户就会第一时间关心什么时候可以量产交付,这个时候对于一家初创企业而言,制造能力的建立就非常重要,尤其是目前我们的产品制造这块在行业里几乎是空白。所以我们要和客户的需求时间节点去赛跑,要快速发展,这也是云瞻光电接下来需要努力的一大方向。
华创资本:为此你们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Ryan: 目前车载领域的光波导产品总成我们已经实现了原型机的开发,剩下就是各种验证,让产品总成可靠性符合车规要求。因为我们都是车载行业出来的,其实设计时候已经考虑了很多车规需求;另一个层面就是尽快建立起总成的核心部品的制造能力,这是另一个核心竞争力。
基于我们产品的设计,或者产品化已经落地,客户端对我们公司的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都在询问何时量产,所以我觉得到了要启动制造的时机,就打算提前做新一轮的融资。
因为我们团队以前有着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而且以前他们做的光波导产品已经实现量产,我们在实力上还是很有信心和说服力的。
华创资本:如果从整个产业链视角来看,你怎么定义云瞻光电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未来又有怎样的规划?
Ryan: 我们的定位很清晰,始终会把自己定位为部品供应商,只是在总成设计上我们也有经验,尤其车载总成设计我们是非常领先的,所以可以更好服务下游总成、OEM客户。
我们目前的业务重心还是先以汽车为主,而汽车行业是“今年种庄稼,明年摘果实”。未来三年,云瞻光电会成为车载光这个细分显示领域里头部的部品供应商。
未来,我们还计划建一两个研发、生产基地,引领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相信在我们不断努力下,也会有一些新的玩家加入进来,一起推动行业向前。同时我们也会兼顾智能穿戴领域,时刻关注AR眼镜的发展,在适当的时候投入进去。
华创资本:从大公司高管转变为创业者,你个人有经历哪些大的挑战或者难题吗?
Ryan : 创业之后,我反而觉得自己整个人都通透了。
首先,很感谢华创领投了我们的天使轮,给了我们极大的信任和资金支持,这让我在创业第一步先有了资金保障。其次也感谢团队,创业公司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我们根据公司发展的节奏,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现在能看到每天的进步,感觉收获满满。
我的职业生涯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从做技术开始,到量产开发再到预研开发;然后又做产品规划,负责选择新产品,从0到1再到N,这让我收获很多;最后做公司级的管理,又管销售又管产品线经营,制造、财务、物流都会有所积累。
以前的工作可以说是公司内的创业,所以现在创业对我来说不是很陌生。但是创业公司又不能学大公司,以前我们经常说“出去创业,谁学大公司越像,谁越先死掉”,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这个平衡,既要规范又要高效,规范不一定需要过多的流程,高效则需要明确的目标。
此外,我们的团队也非常积极,不断在突破一些技术问题、技术难点,把产品的技术路径跑通,解决一个个难题,大家现在才信心满满。所以,目前我还是很享受创业这个过程,也希望通过创业,能让技术推动未来离现实更近一步。
(*文中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作者:CGCVC,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