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美元的天价人才签证,断送美国科技梦?

酷玩实验室·2025年09月25日 10:13
一张签证,搅翻科技界

在2025年,美国又重温了一把2020年的封控体验。

前几天,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知名科技企业集体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持H-1B签证的外国雇员,千万不要离开美国国境,所有旅行计划立即取消,如果正在国外旅行,应该尽快返回美国

businessinsider

于是,整个美国科技界被搞的一片哀嚎,外籍雇员叫苦连天,有人才刚刚跑回老家探亲两三天,就急匆匆买了回去的机票,在旧金山机场,一群印度人原本都已经搭上航班准备回国了,看完手机上通知,骂骂咧咧拖着行李下了飞机,这场混乱直接导致航班延误了3小时……

骂归骂,不照办又不行,因为这事不是公司决定的,压力来自总统。

01 签证,美国科技的命根子

事情的起因是,特朗普突然签署行政令,宣布将H-1B签证费用增加10万美元,按现在的汇率,差不多就是71万人民币了,搞个签证的钱,足够买套房。

所谓的H-1B签证,就是美国颁发给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的外籍人士的签证, 实际操作中,一般只发STEM人才,也就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获得H-1B签证之后,持有者最多可以在美国工作6年时间,满足需求的话,可以转为更加高级的人才签。

H-1B签证从90年代开始发放, 最开始每年有6.5万个名额, 21世纪初,名额一度上涨到了每年19.5万个。不过近些年又呈现缩紧趋势,目前美国每年发放8.5万份H-1B签证,有2万个配额专门留给拥有美国研究生学位的申请人。

二十多年来,美国的高科技公司,靠着H-1B雇佣了大量的外籍人才,以IT行业为例,持有H-1B签证的IT从业者比例已从2003年的32%上升到近年来的65%以上,硅谷每四名关键技术岗位中就有一人持 H-1B 签证。

像最爱H-1B的亚马逊,有10044名员工持该签证;微软有 5189人;Meta有5123人;苹果和谷歌则分别雇佣了 4202名和4181名H-1B签证持有者。如GPT、Gemini乃至iPhone、Space X火箭等重要项目,背后都有大量的H-1B雇员参与,可以说,这群在美国科技公司上班的外国人,已经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

现在特朗普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科技界的这根支柱给爆破拆除掉。他把签证费用增加10万美元,不管是公司掏还是外籍员工自己掏,最终都会导致雇佣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美H-1B人才的平均年薪是大约16.7万美元,办一次签证,等于大半年白干。

特朗普的官方解释是 ————贵?贵就对了!他希望通过增加外籍劳工的雇佣成本,来确保企业引进的人才“真正具备高度技能,不可替代”,至少得重要到能让老板割肉,如果科技企业没有这个掏钱的觉悟,可以去试试培养本土员工,没准花的钱更少。

后一个选项正是特朗普的核心目的,他希望科技企业能雇佣更多本土美国人,从而变相完成为选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承诺。

最恐怖的是,特朗普方面一开始没有讲清楚细则,美国商务部长说这一费用“按年计算”,暗示H-1B整个使用期间就得交60万刀,网上还有流言称,H-1B要全部重新补缴,过海关就得出钱,所以引发了大面积恐慌,科技公司一时也搞不清楚情况,只能先把员工全部叫回来以防万一。

过了两天,白宫发言人才出面解释,大概意思就是,现有的H-1B签证持有者可以照常进出美国,新费用仅适用于下一轮H-1B申请,不适用于现有签证持有人或续签情况,这才稍稍冲淡了外籍员工的焦虑,至少能平安干完6年了。

但科技企业的老板们还是开心不起来啊,员工干完可以回老家,公司还得在美国继续开。

不管怎么算,现有的外籍员工打满6年之后,公司就得帮新人申请H-1B签证,这钱照样得交,而且你一个公司的发展总得扩大规模吧?只要涉及到招新,特朗普这笔人头税就逃不过去。而且,现在企业对于外籍人才的需求,早就超过了和H-1B 的配额,8.5万个名额年年被用光,申请者多到需要集体抽签,中签率只有25%到40%,很多企业的招聘目标都被拒之门外,已经很痛苦了,如果以后再加个10万美元门槛,这还怎么招人???

所以,新规一出,硅谷哀嚎遍野,觉得自己命根子都没了。亚马逊、Meta等巨头估计是怕树大招风,没敢明着批评这个涨价规定,但一些初创企业和小公司,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底,现在还徒增一笔人力成本,当场就绷不住了,直接实名制在媒体上开骂。

businessinsider

骂,也没有用,特朗普对于H-1B签证的限制,并不是突发奇想或者抽什么风,毫不夸张地说,这个行动涉及到他整个家族以及共和党的政治生命。

02 MAGA内战

其实特朗普对H-1B签证的限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个任期末尾,就想通过改变抽签规则,减少科技企业的外国员工数量。

改革方案中,H-1B签证按照劳动合同中的薪资分为四个级别,薪资收入较高的第三和第四级申请人,将获得更多名额,中签率大幅提升,收入较低的第一和第二级薪资申请人,名额则会被大幅缩减,中签率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会让科技公司必须高薪雇佣外籍员工,中低端技术岗位就让了出来。

只不过特朗普1.0时代已经到了末尾,因为败选,这个改革计划作罢。

2025年,特朗普开启第二个任期,马上开始大规模打击移民群体,除了影响治安之外,另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移民挤压了本土美国人的生存空间,占据了很多就业岗位。而H-1B,代表的就是外国人挤占技术岗位,在红脖子MAGA中,限制乃至全面取消的H-1B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硅谷的右翼势力,以及特朗普掌权后被迫投靠的科技企业老板,就是H-1B的主要雇主,他们基于自己的利益表示反对,险些导致MAGA两大势力决裂。

最大的一次冲突,发生在2025年1月,红脖子之领袖、极端民粹主义者斯蒂芬·班农,跟硅谷右翼的代表伊隆·马斯克,在网上围绕H-1B爆发了骂战。

马斯克的核心观点是,美国需要吸引外国人才来保持全球竞争力,所以他强烈支持H-1B签证,并称“这对建立SpaceX、特斯拉和其他数百家让美国强大的公司”至关重要,马斯克拿自己举例,1995年,他以交流访问学者的身份进入美国,后转为H-1B签证,要是没这玩意,他估计就在别的地方创业了,马斯克的支持者还提到,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当年也是靠H-1B来美国发展的。

现在全球竞争这么激烈,总统大人天天喊着,要拉大科技优势,干这个干那个,想完成任务,H-1B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美国可以扩大H-1B的规模,聚拢全球人才,那就是加强自己,削弱对手。

而班农为首的红脖子MAGA的逻辑非常简单,美国当不当世界第一,咱们另说,但本土(白)人要在这个国家内地位最高。

而工作机会就代表着收入和话语权,他们希望特朗普不仅仅是通过驱逐非法移民来腾出洗碗工、擦车工之类的低端岗位,也要把程序员、工程师这样薪资相对高的技术岗,留给美国人自己,执行不彻底等于彻底不执行。我们前面提到过,全美H-1B人才的平均年薪是大约16.7万美元,这一数字,已经是美国人均收入的2倍有余,妥妥的高收入群体,非常吸引仇恨,自然成了红脖子的集火目标。

针对这个分歧,班农将硅谷右翼称为“最近才皈依的人”,并建议他们“坐到后排好好学习,重新理解我们的信仰”,在班农眼里,马斯克等科技企业老板眼里就只有钱,天天想着把跨国公司做大做强,并不会把美国优先放在第一位,投靠特朗普,只不过是想利用白宫的权力罢了。

马斯克的回应也非常简单粗暴,发誓要为H-1B的问题战斗到底,并让班农“FxxK yourself”。

在这一轮MAGA内战中,特朗普似乎有点左右为难,并没有表态支持哪一方。毕竟,红脖子是他的基本盘,民粹是他的主旋律,不可能无视这些意见,另一方面,马斯克等科技资本,也拥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并且是美国的经济命脉,他们在大选中也用雄厚的资金和社交媒体上的优势,帮特朗普拿到了不少选票,甚至有说法说特朗普之所以能站到最后没有被干掉,也离不开科技资本的保护。

所以,两边的利益特朗普都要考虑。

在特朗普心里,可能还有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那就是某个东方神秘大国。

没错,我在说印度。

过去五年中,每年都是印度人拿下了绝大部分的H-1B签证,占比达到了70%以上,其次才是中国人、加拿大人、韩国人。印度的理工科教育体系,其实还算不错,能够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IT领域的,而印度本土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实际上缺乏就业空间,走H-1B签去美国赚钱就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很多人都不知道,印度为全球接收侨民汇款最多的国家,大批印度人在外面打工赚钱然后寄回家里,每年产生125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就有1/4来自美国,堪称咖喱味的印钞机。

对于印度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如果自己人跑到美国大公司干得好,到时候进了管理层,就等于变相增强了印度的影响力。现在美国科技企业就有一堆印度裔老总,比如谷歌的CEO桑达尔·皮查伊、Adobe的董事长山塔努·纳拉延、微软的CEO 萨提亚·纳德拉、IBM 的CEO 阿尔温德·克里希纳……以上四位,还都是一代移民,出生于印度,到美国留学工作,然后一路闯到金字塔顶。

对于印度,特朗普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纠结,你说关系铁吧,也没铁到共轭父子的程度,要说当路人吧,也不至于,特朗普需要拿印度当亚太桥头堡,跟他一块遏制战略对手。

可能正是考虑到硅谷右翼和印度的感受,特朗普在第一轮的内外势力博弈中,并没有满足红脖子的要求,班农和马斯克的对骂,也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调停了,并未产生更严重的舆情。

这样的僵局,从1月份持续到了9月,双方的力量对比又变了。因为反对关税和新法案,马斯克与总统本人展开了隔空对喷,以极其戏剧化的方式退出了白宫,他那些原本要担任官职的伙伴,也一一遭到了清洗,导致硅谷右翼的势力严重受挫。

在世界另一头,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也急转直下,因为印度经过多轮贸易谈判都不愿意向美国让步,再加上印度断然拒绝美方提出的“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的要求,让特朗普非常恼火,一怒之下,将对印关税加到了50%……很显然,对特朗普来说,现在的印度已经失去了统战价值。

当实力的天平变动,局势就发生了逆转,限制H-1B的行政令再度落地,10万美元拿来吧你。

03 美国人不行?

不过我们还没有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科技公司一定要雇外国人呢?按红脖子MAGA的要求找美国人不行吗?

当初特朗普刚当选,提名了一位名叫拉马斯瓦米印度裔富豪,让他跟马斯克一起管理政府效率部,但最后拉马斯瓦米并没有就任,因为在H-1B大争论期间发了一条推文,他直接被红脖子冲烂了,只能辞掉提名保平安。

拉马斯瓦米写的内容很长很长,矛头直指美国文化。下面请欣赏,这篇差点断送他政治生涯的小作文:

这里面提到了大量的影视作品,所以需要中译中翻一下,拉马斯瓦米想表达的就是,美国过去几十年的流行文化,都把刻苦钻研某一项学问或者技术的孩子,当成是“书呆子”、“怪胎”,其余所谓的正常人,太讲究自由和放松,要么只想着玩,要只想着秀肌肉或者打扮,还觉得自己很酷很牛X,瞧不起人家书呆子。

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想刻苦读书了,差不多混毕业就得了,而科学技术类的知识,恰恰就是需要花巨大的精力去钻研才能打好基础。所以,能上技术岗的美国人越来越少,快乐教育培养出的平庸之辈越来越多。

你想想,美国人看了这玩意是什么感受,意思是我爹妈教育失败?我乃平庸之辈?这种骑脸开大的行为,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保不住拉马斯瓦米。但美国人可能不得不承认,他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事实上,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高中毕业生接受过STEM教育,大家宁愿修点简单的课程,让自己的青春不要那么卷。

在高校里同样如此,2000到2017年,只有 34%的美国学生选择 STEM 领域攻读博士学位,而国际博士生中,这一比例高达70%。多数美国人还是倾向于搞点艺术、文史,或者学法律、金融,到华尔街一夜暴富。

本土美国人不爱STEM而美国科技企业又需要不断融入新血液,其中产生的缺口,只能依靠外来人才补足。2018年时,外国雇员已经占了美国整体STEM劳动力的30%,预计到2030年年底,美国将增加385万个技术领域的工作岗位,其中140万个工作岗位找不到人。

所以,硅谷右翼并非是不想跟红脖子走一条路,而是他们非常清楚,限制外来技术人才乃死路一条。

不过,班农的指责也有一定道理,拉马斯瓦米和马斯克捍卫H-1B并不仅仅为了美国的优势,他们还为了自己的钱。H-1B表面上是工作签证,实际上等于现代奴隶卖身契。

这种签证需要由雇主来配合申请、且持有者必须持续服务于该雇主,劳动合同是你能合法留在美国境内的唯一依靠,一旦跳槽,需要重签,期间不能有空档期。后续你想着转为更高级的人才签证,或者申请绿卡,也是需要雇主来协助的。所以,H-1B雇员只能把公司当亲爹伺候,对老板绝对忠诚。

他们拿的薪资虽然比较高,在部分岗位甚至超过了同行的平均值,但个个都热爱加班,有求必应,只为了在6年时间里尽可能多赚点,争取留在美国。他们也不会像本土员工一样,有事没事天天跟工会闹事,更不会莫名其妙来点什么DEI,或者带着项目跳槽、背刺老板,虽然不省钱,但是好用又省心,是科技企业提高效率的神器。

他们不仅能卖力工作,还可以给老板当筹码,用来震慑养尊处优的本土员工,你不干是吧?有的是印度人干。

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每当美国科技企业过得不顺,他们就裁本土员工,然后招H-1B取而代之。像特斯拉,就在2024年初的裁员潮中,申请了超过2000个H-1B签证,替换了一部分被裁的美国员工,这个申请量占当年签证配额的近3%。

最搞笑的是,很多被科技公司裁掉的美国本土员工,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对H-1B外籍员工进行培训,堪称地狱行为,当年迪士尼裁掉 250 名 IT 员工,他们走之前,培训了几十名H-1B 新员工来取代自己;时装企业 Fossil 解雇了 100 名科技工人,然后用 25 名持有 H-1B 员工取而代之。

在整个2022 年,排名前 30 的 H-1B 雇主,至少开掉了 85000 名本土员工,同时引进了 34000 名 H-1B员工,换句话说,H-1B的战斗力完全足够一个顶俩,实属降本增效神器。

如今美国手握的科技成就,建立在这些为“美国梦”远赴重洋的打工人身上,没有他们卖命,美国自己根本填不上人才的窟窿,研发效率也要大打折扣。

现如今,随着特朗普一纸行政令,美国科技行业的“核心优势”荡然无存了。

只能说,特朗普身边的支持者们,对“让美国再次伟大”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应该是不择手段让国家科技实力上再次领先,有人觉得,让本土白人重新夺回领导地位更重要。

这两个目标,恰好要走完全相反的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作者:酷玩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

+1
1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英伟达资金过剩,千亿投OpenAI,闭环模式应对挑战。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