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战争
一
1999年,PC互联网爆发,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
2009年,移动互联网兴起,克莱·舍基说,“未来是湿的。”
2025年,AI席卷一切,我们终于发现——未来的世界,是无缝的。
从乔布斯打开“软硬一体”的大门,到物联网喊出“万物互联”,再到今天AI驱动下生态一体化战争,消费硬件竞争逻辑已彻底改变。未来的巨头,不在于某一款产品多强,而在于能否对外铺开足够广的产品矩阵,对内打造统一的操作系统,让数据与服务在设备间自如流转,体验一致而隐形。
AI时代的“无缝”,早已超越“一个账号走天下”的互联网逻辑。真正的无缝,是让用户“无感”。当用户切换于手机、电脑、平板、汽车、耳机、家电,它们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一个统一的“超级设备”。你不必思考“哪个设备能做什么”,只需发出指令,系统自动调度最合适的硬件响应——连贯、自然,如呼吸一般。
这背后,是科技公司对用户数字生活的深度整合与持续洞察。硬件不再是功能孤岛,而是被智能体串联的服务节点。随着交互方式从点击、触控转向语音、手势甚至意念,系统级能力成为支撑“无缝体验”的基石。这也正是苹果、华为、小米近年来全力押注的赛道。
2025年9月16日,苹果向用户推送了iOS26正式版,同步公布iPadOS、macOS、watchOS和visionOS等平台新功能。这是其自2013年iOS7扁平化以来改动最大的一次更新,除了一眼可见的液态玻璃半透明视觉效果外,真正亮点为Apple Intelligence在系统层面的深度集成,使得它成为渗透在各设备间的智能层。
用户从iPhone到Mac,从CarPlay到Vision Pro,操作逻辑与视觉语言高度统一:Mac可直接接听iPhone来电、运行手机APP;iPad借助新窗口系统实现更流畅的多任务;Continuity功能让设备之间的任务接续几乎无感。一个小细节尤其体现用心:新增“保持音频于耳机”选项,避免你戴着AirPods走近CarPlay车辆时,音乐突然外放——无缝,也要尊重场景的差异。
2024年10月,华为正式发布原生鸿蒙系统HarmonyOS NEXT,从操作内核、编程语言、集成开发环境、AI框架和大模型等实现全栈自研,成为iOS与安卓之外的第三大操作系统。
原生鸿蒙带来的最大体验跃升,是设备间的无缝发现与连接。借助分布式软总线与统一任务中心,它架设了一条高速数据通道,设备互联速度成倍提升。用户不必重新打开应用,就可在手机、平板、电脑之间无缝接续任务。比如,用鸿蒙版钉钉开会时,只需将两台设备靠近,点击弹窗,会议便能秒级迁移。
2023年10月,小米推出澎湃OS,定位“人车家全生态”,底层整合深度定制的Android与自研Vela系统,重点攻克IoT设备互联。
澎湃OS主打“靠近即发现、手势即触发”。手机靠近车机,导航自动流转到中控屏;三指下滑,内容即刻分享至平板或电脑。最新版本更强调“主动智能”:系统学习用户习惯,预判设备组合。一句“打开观影模式”,灯光调暗、电视启动、视频推屏;会议提醒一来,笔记本自动同步日程,剪贴板跨端共享资料。
未来硬件产品所带来的体验,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更与它所融入的生态体系密切相关。用户越方便,企业要解决的技术复杂性越高,正如雷军所说,之所以推出澎湃OS,是因为各种设备涉及的操作系统分支之复杂、数量之庞大,不同系统及协议之间造成的生态连接隔阂,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AI变革驱动下的硬件大洗牌中,如果只能接入别人的系统,非但不能做到无缝,反而缝隙还会变大。被动接入会逐渐丧失与用户交互的主动权,甚至存在被“管道化”的风险。
二
要实现极致无缝体验,仅靠系统还不够,需要深入到芯片层面。
自研芯片可减少协议转换带来的延迟和功耗,从根源上消灭兼容性问题。只有从芯片微架构入手,解析指令流水线,才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调度。如多设备待机互联时,芯片可仅激活低功耗协处理单元维持连接,大幅提升续航。
未来的无缝体验,需要大量实时AI计算,将计算放在端侧比云端更快速、更安全,自研芯片正是构建分布式算力网络的前提。苹果不惜重金攻关基带芯片,就是要补全“闭环生态最后一块短板”。华为的麒麟芯片与鸿蒙的关系、小米的玄戒芯片与澎湃的关系,逻辑相通——芯片作为同一颗心脏,提供统一的能量调度系统;系统作为同一个大脑,成为决策中枢;AI赋能的跨端互联技术作为同一套神经网络,提供感知和指令系统;硬件作为同一副四肢,解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这也把生态门槛拉得更高,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局:没有足够多的产品触点,就吸引不来开发者;没有开发者,就建不起应用生态;没有生态,用户不愿来,企业也不敢持续投入系统和芯片。
生态如同险峰,不同时期都有挑战者。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徙过程中,微软、黑莓,以及功能机王者诺基亚,都自己做过操作系统,很快折戟沉沙。十年之前,乐视试图由硬件入手构筑所谓的“生态化反”,导致大厦迅速坍塌。
今天,除了苹果、华为、小米,其他主流手机厂商也都推出了基于安卓的深度改造系统,还有数家尝试过造芯;海尔、美的等家电巨头都布局全屋智能方案;格力、蔚来开始造手机,理想要造机器人;以扫地机器人起家的追觅,近期也四处出击,要推出大家电、大厨电、手机等一系列产品,还高调官宣造车,甚至还要造无人机。
很多人质疑这些战略的有效性,企业家自然也嗅得到风险。但当“无缝”成为必然趋势,谁都怕错过下一个入口。
三
对于无力自建生态的中小玩家,“垂直无缝”仍有机会。AI时代的单体硬件,自身必须改变碎片化服务的模式。
例如,对手机说“周末想去上海”,系统自动调用APP安排好全程;空调遥控器上复杂的按键被自然语言替代,一句“比较凉快”的模糊描述,就能调到你感觉到舒适的风向与湿度。
无缝是商业范式的转变,无缝战争,表面是硬件之争、系统之争、芯片之争,本质却是一场关于“人”的战争。
从“世界是平的”到“未来是湿的”,再到“未来的世界,是无缝的”,技术演进始终指向一个方向:无限压缩与用户的距离。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靠近,而是体验上的“零摩擦”、认知上的“零负担”、情感上的“零隔阂”。
真正的无缝,不是设备的堆叠,不是协议的强通,而是对人意图的精准理解、对场景的主动适应、对服务的自然交付。它将让技术隐于身后,让体验浮出水面,让用户不再感到“我在使用技术”,而是“技术在为我所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作者:何伊凡,编辑:钟云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