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出人工智能新生态:算法大赛何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催化剂”?

36氪广东·2025年09月24日 09:45
为人工智能注入“琶洲智慧”。

2025年8月下旬,《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公开。“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的表态,标志着AI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工具,更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新质生产力核心。

中国AI迈向新的十年,对企业、产业乃至全社会而言,既是历史性的机遇,也是现实性的挑战。

毫无疑问,当前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竞速正酣,“中国式方案”通过从“拼硬件”转向“卷生态”,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闭环,从依赖规模到凭借巧力的独特路径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但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发展战略。从国内城市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跑步进场,竞逐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赛道。

不同于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模式,城市、区域竞速人工智能产业风口更需注重夯实基础、由点及面地串联资源。这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以结合自身优势的理性思考,避免热潮中的过度追捧带来的非理性决策,推动“量变”实现“质变”,最终实现产业跃升。

如何找准机会和节奏?琶洲算法大赛,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套差异化发展推动产业升维的范本。

 

打造人工智能的“世界杯”,重塑人工智能竞争优势

琶洲算法大赛启动于2022年,至今已举办四届,其通过精准聚焦算法领域,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算法赛事

9月23日,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生态赋能大会在广州琶洲举行,为历时五个月的大赛画上圆满的句号。据悉,本届大赛以“算法领航琶洲奋进”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肯尼亚、法国、美国、新加坡、意大利等全球30余个国家的8131支团队同台竞技。

具体而言,参赛队伍同比增长35.4%,海外地区队伍达651支、增长26.9%。国家级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占参赛企业的比重达60%,QS全球前10的高校有6家参赛,140家全球前100高校队伍报名,包括麻省理工、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本届大赛突出“为用而赛”,聚焦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与堵点,以真实场景驱动算法创新与落地应用。大赛从启动开始面向全球征集赛题,创新铺设“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AI创新应用赛、“全运会”全民AI赛以及国际AI赛五大赛道,涵盖19道赛题,完全打破地域、单位与身份限制,鼓励跨领域、跨地域协作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首设“国际AI赛”,实现中外算法精英巅峰对决,搭建人工智能合作“金桥梁”,这一举措成功构建起跨越国界的顶级技术交流与协同创新网络,让中国人工智能的开放合作生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首次启动的“全运会”全民AI赛更是一大亮点,鼓励公众使用生成式AI制作体育主题视频,吸引1329支队伍参赛,真正实现了“开门办赛”,让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

事实上,琶洲算法大赛一直走在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在2022年举办首届大赛打破相关领域空白,吸引国内262支队伍参赛;2023年第二届大赛聚焦工业、医疗、交通、能源、科技五大领域,吸引全球21个国家、3300多支队伍参赛;2024年第三届首设大模型挑战赛,创新推出“企业出题、全球解题”,全球6003支队伍竞技,引爆创新浪潮。

 

聚焦真实产业需求、创新市场化办赛模式,琶洲算法大赛正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名片”、集聚全球智慧的“新窗口”、科技企业涌现的“新平台”。

“琶洲算法大赛正在重塑中国人工智能的创新生态,这里正在诞生改变世界的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世界顶级数学家、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教授张益唐亦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灵魂,琶洲正在成为全球算法创新的策源地。”

数字便是最好的注解。近年来,以琶洲算法大赛为突破口,海珠区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超170个,引育大模型备案项目27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推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带动2024年海珠区GDP总量突破30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市。

从点到面,琶洲成人工智能创新“新灯塔”

琶洲算法大赛已不仅是一场大赛,更是一场以赛引才、以赛招商、以赛聚产的全球平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在琶洲加速集聚、蓬勃成势。这背后是“以赛引才、以赛育才、以才兴产”式的将“静态成果”转化为“动态产业资源”的产业逻辑链条。

首先,通过琶洲算法大赛的举办,来自算法领域的人才和项目向琶洲汇聚

据悉,第三届大赛还成为青年人才直通大厂与名校的“金色台阶”——去年的冠军选手,凭赛题作品一举拿下互联网大厂offer,或被全球QS前50高校录取,更有选手将参赛成果转化为顶级会议论文。

三年来,大赛累计评选出41位“琶洲领军算法师”,14位“琶洲新锐算法师”,引入170个人才团队,落地百度ARM云全国总部等企业超60家。今年,大赛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继续开展“专家评审”,评选出15位“琶洲领军算法师”,持续构建多梯度算法人才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琶洲算法大赛组委会正式成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官方提名单位。而提名权限,除了琶洲算法大赛组委会外,其他8类都是国家级或省级的权威单位。获评琶洲领军算法师可在次年纳入广东省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

其次,为让“好苗子”在琶洲落地“生长”,并“茁壮成长”,琶洲在解决人工智能企业软性需求和物理空间等硬件条件上着手,为AI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其在本地发展成长。

一方面,大赛优胜团队除获得行业广泛认可,赢得百万奖金外,还将获得算力券、人才奖励、融资贷款等在内的千万级专项孵化资源。另一方面,琶洲亦积极打造满足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沃土,包括2025年5月建成开业,广州市首个大模型孵化空间、由海珠城发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旗下清智孵化器共同设立—“清智·琶洲模方”、于2020年4月成立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琶洲实验室)等。

其中,“琶洲模方”聚焦“人工智能应用+”方向,重点布局“2+6”产业方向,即智能终端、AI Agent两大核心领域,具身智能、智能硬件、智能芯片、空间智能、数字医疗、数字营销六大重点方向。“琶洲模方”创新北京广州“两地联动”模式,吸纳前端科研成果;通过搭建智能体创新中心、交流平台、资源平台、训练平台、基金平台的“一中心+四平台”孵化服务矩阵,整合算力、数据、模型和硬件共享资源,为入孵项目提供“找人、找钱、找市场、拉通供应链”一站式孵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落地。目前入孵企业达29家,入驻人数212人,其中7成企业为当年落地的原创创新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集聚效应和成长活力。

 

琶洲实验室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人工智能软硬件平台与关键技术、数字经济重点行业示范应用等研究,累计布局科研项目11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项目及横向项目近40项。2024年,实验室在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7名单聘学者入选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榜单。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近1600篇,包括Cell正刊、CNS子刊等顶级期刊论文多篇。

可以说,琶洲算法大赛所铺设的发展路径,真正地推动算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背后是政、产、学、研等多种要素供给的充分融合,通过算力基础设施、产业数据平台、算力、数据资源等公共服务供给,协同创新渠道等多要素集合,才能实现产业链创新活力激发。

差异化前瞻性布局,为人工智能产业注入“琶洲智慧”

2023年,以OpenAI为主流的大模型技术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竞赛,发展为以算力堆砌为核心游戏规则的比拼,但在2025年开年,凭借“算法创新+开源策略”双轮驱动,DeepSeek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黑马”,瞬间改变全球AI竞赛规则:更高效率的算法策略成为破解既有全球AI竞赛格局的钥匙。

业界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不会只能依靠算力、数据的比拼,算法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性改良,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效率、技术应用能力,为技术的快速普及提供基石。这种用更低成本撬动更高性能的发展模式,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创新突围提供的全新思路。

而琶洲算法大赛早在2022年创办之初,便走向算法创新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其重点关注算法模式创新、算法产业应用、算法商业落地等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正是对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的精妙洞察,也成为琶洲算法大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支点,成为其从人工智能产业竞速风口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速度正以指数级增长,头部企业和研究机构正以前所未有的资源投入推动模型能力快速跃升的同时,市场的先行者正加速构建技术壁垒、积累宝贵数据和建立行业生态。

无疑,在国家政策明确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并且人工智能应用逐渐普及,多模态成为大模型迭代的主攻方向、AI终端迈向多元化发展、AI走向更“人性化”前台、具身智能从“炫技”走向实用等发展趋势逐渐明晰的背景下,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生活的融合,成为下一步竞争的核心。

琶洲算法大赛聚焦前沿赛题与高价值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需求与创新成果的精准对接的发展模式,让其正从技术创新赛场跃升为产业生态枢纽,通过机制革新、技术聚焦、生态共建,构建全球领先的算法创新范式。

 

这背后不仅是办好一个算法赛事,更是以算法为纽带,重构千行百业的底层逻辑——让代码重构产业基因,算法解锁场景革命,推动琶洲成为全球AI技术扩散与产业裂变的战略支点,重塑新质生产力的全球竞争格局。

简言之,当AI行业正迈入应用爆发期,技术与市场的深度契合成为成功的核心,琶洲算法大赛不仅推动“产学研用”的协同,更通过机制创新与生态重构力争孵化出具备“DeepSeek”潜力的行业级应用,将琶洲打造为全球AI创新的高地。

而这一套成体系的措施,正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阳光、雨露和土壤”。而以算法大赛为核心的体系,最终也形成“虹吸效应”,构建起持续优化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可以说,“琶洲算法大赛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了“琶洲智慧”。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小编微信ID:gd36kr001  微信公众号ID:gd36kr  官方微博:@36氪广东  抖音:湾区会氪 

+1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