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牺牲”最大的城市,深圳帮它逆风翻盘

未来城不落·2025年09月23日 10:17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有人说,河源是广东“牺牲”最多的城市。

当别的城市卯足劲搞工业、拼GDP的时候,河源却只能一次次按下 “拒绝键”。

为啥呢?因为河源是广东人的“大水缸”,为4000多万粤港居民供水,为了保持一流的水质,必须把生态安全放在最先。

河源,听名字就知道它与水的渊源很深,它是当地三条河流(连平河、忠信河、新丰河)的源头,同时还是东江最核心的 “水源涵养地”,并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

因此,河源亦称之为“广东水塔”,但为了守护好这汪清水,河源的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曾拒绝400多家企业的投资,GDP常年处于全省倒数几名。

不过近年来,河源抓住了两个机遇:

一个是“入珠融湾”,尤其是在深圳的对口帮扶之下,河源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目前该产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是河源市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另一个是依托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机遇,充分利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自然禀赋,大力发展水经济、茶经济等现代农业,用实打实的成果印证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一瓶好水、一片好茶到一串电子元件,今天的河源正以多元产业布局,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01

靠水吃水,从“广东大水缸”到“水经济强市”

在广东,你日常喝的瓶装水,很多都来自河源。

这座被称之为 “广东水塔”的城市,正把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酿成实打实的水经济竞争力,不仅聚齐国内三大饮用水龙头,更朝着百亿级产业集群稳步迈进。

提起河源的水,绕不开万绿湖这颗 “生态明珠”。作为华南地区最大人工湖、粤港澳重要饮用水源地,万绿湖的湖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达370平方公里,蓄水量13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国家1类标准;70.93% 的森林覆盖率像一层 “天然滤网”,守护着这汪清水。

正是这份 “天生好水”,成了河源吸引饮用水巨头的 “金字招牌”。

早在 2004 年,农夫山泉就看中河源的优质水源,如今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建成全球最大生产基地,依托万绿湖,这里的生产线每小时能产出35万瓶水,年产值超20亿元,成了河源水经济妥妥的 “领头羊”。

紧随其后的是华润怡宝,它将华南最大生产基地落子河源,进一步夯实了河源在饮用水产业的领先地位。

2025年3月,河源水经济再迎重磅利好:投资 10 亿元的娃哈哈关联项目正式签约。由娃哈哈紧密合作伙伴宏胜集团牵头,在河源水经济产业园建设精制饮品及智能食品包装项目,预计年产值达17亿元。

至此,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娃哈哈三大国内饮用水龙头齐聚河源,形成 “三巨头领航” 的产业格局。不仅如此,今麦郎、白象食品、紫泉饮料、宏胜饮料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从水源开发、饮品生产到包装物流,一条完整的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链已初步成型。

2024 年,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产值已达 92.5亿元,距离百亿级仅一步之遥。目前,河源包装饮用水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成了全国水产业版图里不可忽视的 “河源力量”

从守护 “广东大水缸” 到打造 “水经济强市”,河源正用实践证明:守护好生态,照样能走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图源:河源发布

02

靠山吃山,茶经济让山区百姓“家门口就业”

如果说水经济是“靠水吃水”,那么茶产业则是“靠山吃山”。河源紫金县能孕育出声名远播的紫金蝉茶,也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紫金县位于河源东南部,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 ,其森林覆盖率高达 76.7%,山峰连绵间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更有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洁净、温润的天然环境,造就了紫金蝉茶醇厚回甘、香气独特的优秀品质。

而让这份 “靠山吃山” 的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则是广东 “百千万工程”的东风。

作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百千万工程” 为紫金这样山区县带来了关键机遇—— 在深圳龙华区的对口帮扶下,曾藏于深山的紫金蝉茶破茧成蝶,助力紫金县成功跻身 “中国茶业百强县”。

回溯2015年,紫金蝉茶还只是少人知晓的地方特产,全县茶叶年产值仅 1.5亿元,种植面积仅1.8万亩,产业规模小、链条短。

“百千万工程” 启动后,深圳龙华区与紫金县牵手,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推出 “1+2+2+4” 全链条赋能组合拳——从规范种植标准、升级加工技术,到搭建市场渠道、打造区域品牌,全方位推动紫金蝉茶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型。

紫金县也抓住 “百千万工程” 机遇,主动出台《紫金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5-2027 年)》,计划通过五大抓手冲刺百亿茶产业集群,让茶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 “增长极”。

在此背景下,紫金茶产业迎来 “爆发式” 增长:短短数年,茶叶年产值飙升至 18.5亿元,较 2015年增长超12倍,种植面积从1.8万亩扩展至8.5万亩,形成连片规模化茶园。

更重要的是,紫金蝉茶还让山区百姓共享了发展红利。据报道,目前已有 4505户农户因茶增收,户均年增收超1.1万元,近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 “家门口就业”,57个原贫困村依靠茶产业实现长效脱贫。

2024年,当地茶企向农户及村集体分红 450 万元,发放劳务报酬超1亿元,茶产业从业者人均收入 2.6 万元,显著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茶叶不仅能喝,还能用来赏,依托 “百千万工程” 的资源整合能力,紫金县还成功地推动了 “茶旅融合”,打造多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2024 年全县茶旅接待达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8亿元,成功构建 “茶产业 + 文旅 + 农创” 的多元生态。

这是河源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03

深圳已帮扶12年,打造广东“绿色增长极”

作为“广东水塔”,河源为保持一流的水质,为4000万粤港澳居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水,主动割舍诸多工业发展契机,将其称之为广东“牺牲”最大的城市,是很多人的心声。

这只是河源故事的上半场,故事的下半场是来自湾区城市的反哺。

早在2013年,广东省启动新一轮 “全面对口帮扶” 工作,深圳就与河源正式建立结对关系,以此为起点,两地开启了以产业共建、民生支援、基础设施协同为核心的系统性帮扶历程。

2023年,随着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深圳对河源的帮扶迈入“升级版”,重点聚焦乡村振兴、民生服务提质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河高铁、深河医院等关键项目陆续推进,推动深河两地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从 “靠水吃水” 的水经济,到 “靠山吃山” 的茶产业,再到 “融湾入珠” 的电子信息集群,河源用实践打破了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 的迷思。

河源以生态为底色,以区域协作为桥梁,既担当了 “广东大水缸” 的重任,又蹚出了一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特色路径,成为广东生态与产业同频共振的生动样本。

而深圳的倾力帮扶,更让这份 “双向奔赴” 的协作,成为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 “百千万工程” 落地见效的样本,也让河源从 “牺牲者” 蜕变为 “绿色增长极” ,淌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作者:孙不熟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小户型第四代住宅越来越多了。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