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加码本地到店服务,淘宝闪购饿了么上线团购
本地生活的饼到底有多大?
根据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为35.3万亿元。更重要的是,本地生活的整体线上渗透率只有10%,这也是近几年,美团、抖音、快手,甚至小红书等平台都纷纷下场的原因,当线上增量陷入瓶颈,线下又成为新的战场。
2025年9月,阿里针对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完成新一轮战略升级。先是旗下的高德地图上线全球首个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生成的“高德扫街榜”,通过“轮胎磨损榜”“回头客榜”等细分榜单,结合芝麻信用体系与AI风控技术,构建起“永不商业化”的真实商家信用评价体系。
9月20日,仅仅10天之后,阿里再次放大招,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上线团购业务。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淘宝闪购饿了么的团购业务
根据晚点LatePost的消息,阿里此次推出的到店团购业务呈现“双供给+三入口”特征。
供给端:由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共同提供商品池,首批覆盖饮品、中式正餐、面包甜点、连锁快餐、特色小吃等高频消费品类,包括尊宝披萨、奈雪的茶、等全国连锁品牌以及巡湘记、徐记海鲜等本地餐饮品牌。
流量端:团购业务同时在淘宝闪购、支付宝、高德三个阿里体系最大的流量端口上线,形成“搜索-导航-交易-履约”的完整闭环。淘宝闪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我们水到渠成的业务发展,从闪购上线以来,消费者和商家都一直希望闪购的优惠和服务能延展到堂食。因此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也已经相应升级,将继续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更好支持商家发展”。
运营端:阿里团购业务将在上海、深圳、嘉兴三城核心商圈率先试点,并采用地化地推模式。根据报道,2025年6月,饿了么计划年内招募超1000名地推人员,9月初,饿了么预计招募约200名即时物流众包经理,此外,还要招募二三十位商家中台侧的到店运营,负责制定商家成长体系、营销策略等。
从阿里9月的动作来看,其本次的到店团购业务,还基于其AI技术驱动的体验升级。
首先从高德扫街榜来看,基于LBS和用户行为数据的AI助理,可主动推荐周边团购套餐,如在用户导航至商圈时推送餐饮优惠。
其次,像支付宝支付技术、淘宝订单码技术等,可以缩短核销时间,为用户提供好的到店体验;
再则,结合淘宝闪购的即时零售数据,甚至可以推出下午茶、夜宵等差异化补贴,来增强团购的活性,就像之前“高德扫街榜”就投入超10亿元补贴,包含2亿打车券、9.5亿消费券及3000万现金激励。
毕竟,经过外卖大战,我们也看到了阿里凭借电商业务的利润反哺,在补贴持久战中占据优势。
图片来源:网络
阿里到店业务的十年辗转“流浪史”
阿里做本地到店业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的口碑。口碑网创立于2004年,在2008年被阿里收购,之后,阿里的到店业务,经历了17年的战略摇摆。
2009年8月,阿里宣布升级“大淘宝”战略,口碑从雅虎口碑中剥离出来,并成为生活咨询专项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
2015年6月,阿里和蚂蚁金服通过资源整合,重启“口碑”品牌,并投资60亿元,共同创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公司——“口碑”,专注协助本地生活服务的转型升级;
2015年9月,口碑正式启动“全民开店”计划(也称“百万招聘”计划),两个月吸引100万商户入驻;
2015年11,口碑正式发布开放平台,向线下商家开放平台流量、会员营销、支付体系和大数据运营等四大能力;
2017年9月,口碑上线独立APP。
这些年间,口碑多次经历暂停和重启。
2018年,饿了么收购口碑,整合为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宣告阿里新零售战略正式跨入本地生活;
2021年,口碑“爆爆团”业务在支付宝内试水团购,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2023年,口碑并入高德地图,试图借助高德7亿月活用户重启到店业务。
直到2025年,阿里才真正形成到店业务的“铁三角”打法:
高德扫街榜:以真实行为数据重构商家评价体系,解决用户信任问题;
淘宝闪购+饿了么:提供高频消费品类供给,复用外卖业务的商家资源与履约能力;
支付宝生态:通过“碰一下”设备、本地生活频道等场景渗透,强化用户到店消费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
阿里为何在2025年押注到店业务?
口碑十余年的沉沉浮浮,阿里为什么在2025年,进行重启,频频发力本地到店业务?
首先,自然是开头提到的市场规模的增长空间以及线上渗透率的提升空间。目前来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已崛起为规模超百万亿的黄金赛道,其中“到店”相关服务(含餐饮、旅游、休闲娱乐等)占比超过半数,且保持年均约15%以上的增速。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6%,线上渗透率预计将提升至30.8%。到店业务是本地生活服务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
其次,到店业务能够增强阿里用户粘性,满足用户多元化消费场景。到店业务覆盖了外卖无法满足的场景(如高端餐饮等),且用户到店消费的决策链路更短、转化率更高。阿里通过到店业务可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换句话说,阿里通过淘宝闪购、饿了么布局“到家”业务,但本地生活服务需同时覆盖“到家”与“到店”两大场景才能形成闭环。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
再则,到店业务的变现途径较多,能通过佣金、广告、数据服务等多维度变现,整体利润空间较高。就美团来说,根据可查数据,其2024年营收中核心本地商业收入(含外卖、到店酒旅、闪购等)就有2502亿元,同比增长20.9%,2025年预测到店酒旅收入660亿元,占美团总收入的16%。再来看快手,2024年快手本地生活GMV同比增长200%,其中新城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GMV同比增长约超220%。
最后,是多平台竞争下的必然趋势。除了我们熟知的美团闪购、抖音的本地团购业务,其他各大平台都各有切入点。与抖音并驾齐驱的短视频巨头快手,2024年就第一次提出“所有团购都值得在快手重做一遍”的口号,同时投入十亿级现金和千亿级流量,2025年快手本地生活更围绕“商家自播”“职人矩阵”“达人分销”发力。
2025年6月,京东也正式宣布进军酒店旅游行业,推出“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以零佣金策略吸引酒店入驻。这是京东继外卖之后,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又一扩展。
近日,以种草为核心的小红书也杀入了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推出“小红卡”会员服务,包含精选店铺、内容种草、零抽佣政策等措施。小红书“小红卡”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推出小红卡的核心目标是:“聚集起最懂本地吃喝玩乐的用户,激发更多高质量本地生活内容创作”。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大家都想分一杯羹,这个时候,阿里需通过到店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巩固其在大消费领域的领先地位。
图片来源:小红书
本地到店业务的未来趋势
从各大平台对本地生活领域的布局来看,未来的到店竞争似乎呈现出三个趋势:
一是从单一流量到多元整合的竞争。阿里的优势在于“电商+本地生活+物流+支付”的多元协同,美团依赖规模效应与履约效率,抖音则通过内容生态降低获客成本。在本地到店业务中,胜负的关键,或许在于谁能将商家资源、用户数据与履约网络多元整合。
二是要占据技术制高点。我们经常会说,技术改变生活,比如以阿里高德扫街榜为起始的,技术驱动下的真实评价革命,即“行为+信用”模式,旨在构建“良币驱逐劣币”生态,让虚假评价、刷单等乱象将逐步被淘汰。比如抖音的AI推荐算法、美团的“超脑”调度系统,也体现技术对本地生活服务的重构。
三是下沉市场将越来越重要。《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已突破50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40%。到店业务的“最后一公里”竞争,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
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
阿里一系列本地到店业务布局,标志着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从“防御战”转向“进攻战”。过去十年,阿里在到店业务上历经口碑、饿了么口碑合并、爆爆团试水等多次尝试,却始终未能撼动美团的霸主地位。
而抖音凭借“内容+团购”模式异军突起,2025年GMV目标更是高达9000亿元,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阿里的到店业务布局不仅是商业竞争的必然选择,更是其整体战略的关键一环。
从淘宝闪购的即时零售协同,到高德扫街榜,再到饿了么的地面销售网络,阿里正试图用“组合拳”打破本地生活的固有格局。
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终局不在于谁消灭谁,而是让用户在这场竞争中享受更优质、更透明、更便捷的本地生活服务,才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鸟哥笔记”(ID:niaoge8),作者:花花小萌主,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