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MacBook Air 11吋寿终正寝,平板杀死了小屏笔记本电脑?

雷科技·2025年09月22日 18:45
消费电子对「更小更便携」的追求还在继续。

苹果对小屏笔记本的尝试,终于结束了。

2025 年 9 月 1 日,苹果将 MacBook Air 11 英寸(2015 早期版)正式列为了过时产品。从此以后,苹果将不再对 MacBook Air 11 英寸机型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不过在雷科技看来,属于超小屏幕笔记本的时代,其实在 2018 年全新 iPad Pro 登场的那一天起,就正式结束了。

小屏笔记本不是苹果的专属

想分析这类小屏笔记本那命中注定的消亡结局,我们还得从这类笔记本「风光」的时候说起。事实上,屏幕尺寸在 13 英寸以下的笔记本电脑市场,曾经是整个 PC 行业最热闹的竞技场,不少我们熟悉的笔记本品牌,都曾推出过这类小屏笔记本电脑。

比如现在已经易手的 VAIO 笔记本,在十年前就是这类超小屏笔记本的代名词:VAIO P、VAIO X 等产品更是用极致的便携能力开创了「口袋笔记本」的新品类。

图片来源:VAIO

当然了,便携本也不仅仅有 VAIO 这种高端「奢侈品」,华硕过去也推出过自己的 EeePC 轻薄上网本——低价、小巧、预装 Linux 或低配 Windows,一度让很多人觉得「笔记本也可以很便宜」。随后,宏碁、惠普、戴尔等厂商跟进,上网本一度占据了机场、教室、咖啡馆的每一个角落。

但问题是,作为轻薄的另一面,小屏笔记本电脑也有自己的问题。

首先,小屏幕、小机身的设计拉低了电脑性能和散热能力的上限:CPU、GPU 想要发挥性能,必须有足够的功耗和散热空间支撑,但在一台 11 英寸的机身里,这几乎是奢望。

为了保证电脑不烫手,厂商不得不把处理器的功耗压低,换来更安静的风扇和更凉快的掌托。结果就是性能被迫阉割。这种窘境并不新鲜。十多年前的索尼 VAIO P 小到能放进外套口袋,但性能弱得连高清视频都不一定能流畅播放;苹果在几年前推出的无风扇 12 英寸 New MacBook 也有同样的问题。

图片来源:Apple

其次是小尺寸机身带来的体验妥协。在 11 英寸甚至更小的机身里,键盘成了轻薄的牺牲品。键帽缩小,键程变短,长时间打字几乎就是一种折磨;要知道小屏笔记本的目标用户多位文字工作者,很多人买小屏笔记本是为了写文档。但真正打过几千字就会发现,在小屏笔记本上打字的体验,还不如掏出一台全尺寸键盘来得痛快。如果只是键盘缩水就算了,就连对 Mac 至关重要的触控板,在小尺寸机身里也不得不缩水。

当然,小尺寸笔记本在键盘体验上也存在「例外」——ThinkPad X 系列之所以能在小尺寸市场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在键盘手感上「死磕」到底,把有限的空间尽可能优化。但像 ThinkPad 这样的产品始终是少数,为了极致便携而妥协,依旧是小屏幕笔记本电脑的「主旋律」。

另外,小屏笔记本电脑的续航能力,同样是限制小屏电脑的短板。和当时的 Windows 笔记本相比,11 英寸 MacBook Air 的续航能力已经是小屏笔记本里表现较好的了;但即便如此,也远远比不上后来 iPad 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续航」。

平板电脑成了小屏笔记本杀手

可以说从诞生起,小屏笔记本电脑就是一条走不长的路。但在雷科技看来,在小屏笔记本电脑走向消亡的路上,还有另一股力量在「推波助澜」:2010 年,苹果发布了初代 iPad。彼时乔布斯在台上说:iPad 是一种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的「第三类设备」,能够满足看网页、收邮件、看视频、玩游戏的轻度需求。

图片来源:Apple

而这些需求,恰恰就是小屏笔记本最想抓住的市场。于是在短短几年里,iPad 就取代了大部分小屏笔记本的使用场景。想要便携?平板比小屏笔记本更轻薄;想要续航?iPad 的电池能撑一天;想要娱乐?触控体验远胜一台小尺寸笔记本;更不用说触屏交互在轻娱乐场景下天然的交互优势了。

除了硬件优势,应用生态也是平板电脑取代小屏笔记本也是一大关键。小屏笔记本依赖的是传统 PC 应用,但性能不足导致很多程序跑不动。反观平板,App Store 和 Android 应用生态提供了大量针对触控优化的应用,体验也更好。用户一对比,很自然地转向平板阵营。

图片来源:Apple

苹果自己其实也很清楚:与其继续生产 11 英寸 MacBook,不如让 iPad Air、iPad Pro 配上妙控键盘去覆盖这部分用户。而这种产品策略调整结果,自然是小屏笔记本被自家产品「亲手埋葬」。

越来越“小”会是消费电子的潮流吗?

如果回顾过去十五年个人设备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小、越来越便携,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长期潮流。

小尺寸笔记本的出现,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用户「随身带着一台能写能用的电脑」的需求。虽然它们在性能、键盘体验和续航上做了不少妥协,但背后折射的,正是消费者对轻便出行和高效办公的强烈渴望。

而平板电脑的崛起,可以看作是这种需求的自然延续。iPad 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提供了更好的续航和触控体验,更重要的是,它把「电脑」从传统意义上的键盘、风扇、转轴中解放出来,让用户真正做到随手就能打开、随时就能使用。这种体验上的轻量化,让它在娱乐、学习、轻办公市场彻底击败了小屏笔记本。

图片来源:三星

进入折叠屏时代,这股「小尺寸化」的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三星 Galaxy Z Fold、华为 Mate X 等折叠手机,都是在尝试把一块大屏设备「折叠」进口袋。它们的逻辑与其说是「做大屏手机」,不如说是「把平板进一步便携化」。从小尺寸笔记本,到平板,再到折叠屏手机,背后的用户逻辑是一以贯之的:人们始终在追求更轻便、更易携带,同时尽可能保留核心功能的设备。

所以在雷科技看来,小屏笔记本的停产并不代表「小尺寸化」需求的消失,相反,它只是把接力棒交给了更符合时代的形态——先是平板,再是折叠屏。可以说,越来越小、越来越灵活,依旧是消费电子产品发展的主旋律。

是时代的终结,还是形态的进化?

从这个角度看,11 英寸 MacBook Air 的退场,与其说是一段历史的完结,其实更像是苹果亲手承认了一件事:小屏笔记本从来就不是未来,而只是过渡。

便携办公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更合理的产品形态瓜分掉了。iPad 把娱乐和轻办公彻底拿下,折叠屏手机则把「口袋里的平板」概念玩到极致。相比之下,小尺寸笔记本留给用户的,只有键盘太小、性能太弱、价格太贵的尴尬体验。

而从厂商的角度看,无论怎么微缩笔记本,也无法同时满足性能、续航和交互。与其在死胡同里纠结,不如把资源投向平板、折叠屏,甚至 AI 终端。只不过,形式变了,本质问题还在。折叠屏手机今天遇到的重量、厚度和续航挑战,其实跟当年 11 寸笔记本的窘境如出一辙。

市场最终想要的,从来不是「谁更小」,而是「谁在小的同时更好用」。关于这一点,厂商们还得继续想办法。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高德扫街榜的战略价值高于战术价值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