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控股开打资本市场的「渡劫局」
就在中国电算领域形势一片大好的当口,山高控股突然遭到做空,以致于快速响应出最高1亿美金的回购计划,堪称一场资本市场的闪电战样本。
众所周知,电力和算力是AI行业得以发展的底座资源,有着数字时代的「石油」之称,中国的发电量早在2011年就成为全球第一,转型绿能后的风电、光电装机甚至占到了接近世界一半,而在国产大模型爆发以来,算力规模的增长同样惊人,已经坐二望一,仅次于同样在AI领域投资巨大的美国。
于是,主打「电算一体化」一直以来都是这轮周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它的优势不止是电力或是算力的核心供给端,还把发电侧和消纳侧的业务打造成了商业闭环,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发电自己用」,为市场提供解决方案而非不是销售单一的能源或是算力。
故事可以虚构,数据不会骗人,今年上半年,山高控股遍布全国的风能和光伏电站,总计发出了36.7亿度电,而被山高控股战略投资的世纪互联,则在同期营运了674兆瓦的基地型数据中心业务,真正做到了「发电即用、用电即有」的商业模式。
理解了山高控股精准踩中时代红利的发展轨迹,才不能理解它在前几天股价异常波动——最高时下跌了30%——的反常识结果,只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今年以来,中国新兴产业撞上做空情绪的次数明显增多,有迹可循的案例至少就有三起,牵涉行业包括半导体、科技股和创新药:
作为科创50ETF期权的最大权重,中芯国际被做空的次数已是数不过来,在美国出台芯片管制法案的前后时期,多家对冲基金的唱衰声音不绝于耳,试图压过实际上属于国产替代的利好信号;
港股经历了数次反弹,每次都伴随着卖空数据的显著攀升,阿里、百度、网易、美团等科网股在9月3日至11日期间,卖空股数皆为倍数级增长,呈现出集中加码的幕后调度;
而在创新药板块爆发之后——今年上半年,和中国医药企业相关的交易额占到了全球50%——中国的创新药公司反而「喜迎」一批做空报告,百济神州等代表性企业股价应声大跌,这是非常眼熟的「狼来了」剧本。
不过千算万算,算不到的是做空情绪连山高控股这种稳定增长的公司都能「碰瓷」……
而山高控股的应对方式,也是教科书级别的:
在战术上,动用董事会的回购授权协议,自掏腰包进行股份回购,直接正面硬刚所谓的「神秘力量」,而在战略上,继续坚持电力+算力的双轮协同驱动,做大做强AI时代的基建工程。
回购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当公司的股价低于实际预期时,不如就自己来个「低吸」,回购股份自动注销之后,市面上流通的总股本也会下降,这意味着每一个股东手上所持有的股份价值更高了,在最为立竿见影的稳定市场手段。
但在同时,山高控股也在回购公告里明确表示,对自身业务发展及前景充满信心,意味着不会为了股价的短期波动而动摇现有路线,这颗定心丸的含金量,恐怕还会更高。
未来的AI产业,基本上就是中美两国的叙事空间了,这个结论现在恐怕已经不会受到太多的质疑,但是,中国和美国在产业配套上的差别,其实很大,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
美国的资本投入,基本都流向了数据中心,这也是美股「活化石」甲骨文之所以大涨的原因所在:在最新一个季度新增了3170亿美金的算力合同,直接把公司老板送到了首富的位置上。
其实看一下其他云计算公司的业绩披露,也都大差不差,微软、谷歌、亚马逊的云业务锁单量全都在千亿级别以上,相当于提前锁定了未来多个季度的确定性收入。
但在能源层面,美国的进展其实相当缓慢,来自Meta的一份专家纪要显示,尽管公司已经决定提高1500亿美金的资本支出,但面临的问题是「想花钱都花不出去」,整个能源扩建计划难以落实,变压器、电力设备、冷却装置以及发电站都不够用,施耐德电气的订单已经排到2030年了。
高盛更是发出警告,美国本土的数据中心耗能已经远超美国电网的升级周期,如果不对等的增长趋势持续下去,到了2027年可能会有40%的数据中心将因电力不足而无法全功率运转,电费账单也将随之飞涨。
这种危机甚至倒逼科技公司「跨行」开始自建电场,比如微软就把早已废弃的三哩岛核电站买了下来,打算重启整个项目,但是总体来看,因为各种行政审批和「隔行如隔山」的阻碍,自给自足这条路并没有那么顺利。
美国「重算力而轻电力」的做法倒是不难理解,本质上和它的制造业流失共享相同的原因:相比高溢价的算力市场,电力市场的特征是薄利多销,在商业上并不性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苦脏累活」,所以即使在AI降临之后,大家也都还是看不上这里的生意。
但在中国,情况却是有些颠倒过来的,作为一个工业化大国,我们的电力供给从来都是充裕——甚至一度过剩——且不构成问题的,因为中国每年增加的电力需求比德国全年的用电量还要多。
「财富」杂志有过一篇报道,认为中国在全球能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在一夜之间促成的,而是数十年来产业投资及其建设的总和,这种模式确保了基础设施建设是针对需求预期进行的,而不是对需求的反应。
反而是在云计算等算力业务的表现上,中国市场的增长处于稳定却不狂热的早期阶段,这个大模型应用层的商业化渗透有关,所以并没有频繁出现和大洋彼岸那样特别夸张的数字。
换句话说,中国的产业发展选择的是基建先行,充分利用全门类工业化的优势,提前完成了AI爆发所需的能源储备,而在DeepSeek、Qwen等开源国产大模型重构成本曲线之后,再来搭上「杰文斯悖论」的便车。
「杰文斯悖论」指的是,当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时,反而可能导致资源的总消耗量增加,而不是减少。这一现象与人们直觉认为「效率提高会减少资源消耗」的观点相悖,当前AI行业的繁荣趋势,很有力的验证了这条定律。
这就更加能够体现山高控股这家公司的「卡位」价值,「电算一体化」意味着它比单独销售能源或是IDC的公司更具抗周期的韧性,即使是在出现产业错配的风险时,它也具有「自产自销」的能力。
「乌兰察布模式」就是代表项目,内蒙古的乌兰察布市拥有中国首屈一指的风光景色——这里的风光,指的当然是风能和光能——而山高控股除了利用这里的资源禀赋之外,还将自己投资的IDC服务商世纪互联拉到一起,直接就地消化当地的电站产能,并对电网和储能系统做了全链路的结合。
从业绩来看,这种协同并非是强行结对,而是多方共赢,山高控股在今年上半年来自新兴产业的收入占比达到96%,去旧换新的局面非常明朗,而净利润也同比暴涨506%,同时世纪互联网在第二季度的基地型业务收入达增速也超过了112%,齐头并进。
这还只是眼前已经实现的图景,根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全国数据企业数量去年就超过了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的增速也高达15.7%,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算法算力和数据高度集成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加上「东数西算」的国家政策还在持续发力,山高控股几乎是无死角的拿到了通向未来高价值产业链上游的通行证,在这个Buff叠满的时机点狙击它的股价,既显得缺少头脑,也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形势,永远比人强。
或者说,情绪稳定的那一方,也终将战胜情绪不稳定的对手,这话倒不是我说的,其实来自对于罗永浩单枪匹马击溃西贝的锐评。
就像芒格也说过,做空很危险,因为往往是在对一无所知的事情下判断,「最重要的,是要把股票看作对于企业的一小片所有权,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判断内在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阑夕”(ID:techread),作者:阑夕,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