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隆基入局储能:光伏太卷还是氢能难堪大任
氢能的红旗还打吗?
去年还曾坚称“不做储能”的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开始了突然转向,传出去了要通过收购苏州精控入局储能的绯闻。
甚至更早之前,隆基也接洽过另一家总部位于西安的工商业储能企业。说明本次收购早有计划。
苏州精控曾于2023年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超3亿元D轮融资,并且拥有31GWh产能,已经属于中等体量的储能厂商,如果获得千亿市值的隆基加持,必然对现有储能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冲击。
苏州精控产品展厅
要知道,隆基曾经就是通过收购浙江的乐叶光伏切入的组件制造,最终登顶光伏组件出货。
不过,考虑到苏州精控之前大额的融资纪录,以及最后一轮高达数十亿的估值,要想完成本轮收购,并让老股东顺利退出未必是一件易事,因此隆基方面并未公开表态。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毕竟在一年前,态度还是截然相反。
去年8月,在回答媒体关于为什么没有和其他家光伏巨头一样顺着“光储一体”的方向演进时,钟宝申还在信誓旦旦:
“我没有看到我们在储能领域有什么样的独特能力,来给客户贡献独特价值,而不是说仅仅因为这个方向客户有需求就去做,我们不做‘搅局者’。”
而最近,他则表示:
“在今天,应该说储能其实还处在一个起点的位置,这是我们的一个看法。”
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这家光伏巨头还是决定这个局非搅不可?
01 并不是光伏太卷?
“领导希望低调的做这个事情。”接近隆基绿能的人士感叹道。
“而且说实话这个事我觉得也不是啥天大的秘密,或者说隆基要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之前多次传过说是隆基要做储能,老板都说了,一直在研究储能这一块,但要不要做,怎么做一直没定性。”
隆基为何在当下这个节点会突然宣布闯进储能领域,市场猜测的原因一般是:
目前光伏行业卷的太厉害了,企业需要多元化布局来分散风险。
但这或许不是全部。
接近隆基绿能的人士向新能源产业家表示:
“关键在于在光伏组件这个主战场,战局在发生变化,现在隆基主导的BC终于从TOPCon的“压制”中,缓过来了很多,有了布局的空间。”
9月1日2025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钟宝申更是预计隆基绿能主营业务将在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在国内市场“抢装潮”带动下实现主营产品出货稳步增长。其组件出货39.57GW,同比增长26%,其中BC产品出货占比已超过20%。
这一数据,以微弱劣势少于晶科能源,位列2025年上半年全球前十组件供货商第二。财报显示,晶科能源光伏组件出货41.84GW(吉瓦)。
此外,一直困扰BC的良品率问题似乎也正在取得了突破。
近期,李振国在采访中称:“我们BC的二代产品已经做到良品率98%以上,不亚于TOPCon,甚至会更高。”
成本上更是表示:“请大家再给隆基一点时间,到今年三、四季度,再看隆基的财务指标,答案就有了,我今天只能说这个成本问题已经解决了。”
搭载HPBC 2.0电池技术的全新一代超高效组件Hi-MO 9
光伏战线喘了一口气,让隆基得以腾出手来布局储能。
在的具体落地方面,隆基也给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比如钟宝申就表示:
“隆基肯定不会从头做起,我们肯定会找市场上非常优质的资源,结合隆基的资源做这种强强联合,去推动隆基产能的发展。”
换言之,隆基不会选择从电芯研发、PACK封装、BMS控制,到储能系统集成,全链条自主打造的路线,要么是买下成熟的企业,要么是合资,快速推出市场产品。
对此,“新能源产业家”也经多方信源确认,隆基绿能目前的确正在与此前传闻的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谈相关股权事宜。
同时,也接洽过另一家总部位于西安的工商业储能企业。
“一直在谈,但还没有结果。”接近上述工商业储能企业的资深人士表示。
不过一位接近隆基绿能的人士透露,该公司内部有“更优质的标的”,也就是精控能源。
“收购虽然可以迅速拿到成熟产品和团队,依托既有渠道优势,实现快速市场布局,但当前储能市场里优质标的的要价都比较高,收购后也面临着如何整合团队和业务整合。”
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相比于直接收购,隆基通过参股以“合资模式”切入赛道的可能性较大。
也就是,隆基方面提供渠道、品牌和客户资源,储能厂商贡献技术、产线和经验,双方共建合资公司,快速推出市场产品。
“这样隆基既不用背负重资产或耗费过多资源,属于务实之选。”一位投行人士如此总结道。
02 氢能会成弃子吗?
入局储能之后,曾经被钦定为“第二增长曲线”氢能业务怎么办?
“虽然决定切入储能,但隆基不会放弃氢能,储能也不会顶替氢能,这种声音不是没有,但目前还不大可能。”
熟悉隆基的一位人士对隆基入局储能后,氢能和储能业务地位之争做了这样直接了当的回答。
事实上,隆基绿能选择押注氢能产业已有四年,为之投资巨大。
2021年3月,隆基绿能成立了隆基氢能,并由创始人李振国亲自挂帅。
两年后的2023年9月,李振国明确表示,隆基已经把氢能作为光伏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来看待。
氢能赛道的主战场是制氢设备,主要的市场在欧洲,彼时国内没太多参与者。
作为一家营收过千亿元,利润过百亿元的公司,隆基绿能很轻松在2023年跃升为彼时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和总产能第一。
隆基氢能与中石化合作的电解槽
然而,就在隆基绿能就将精力聚焦于氢能的这两年中,其核心业务却被对手超越。
2023年,已经保持了3年的“光伏组件王”宝座被晶科能源抢走,直接下降到行业第三。
去年,虽然组件出货量回升至第二,但又迎面撞上了整个行业的价格内卷,业绩惨淡。
同时,随着不断有新玩家入局,氢能行业也随之“开卷”,电解水制氢设备在近两年价格腰斩。
而在电解槽规模和电耗等几项核心参数上来看,隆基绿能的设备并没有实现颠覆式的领先,也与其他企业处于同一水平。
“现在氢能的实际出货非常少,做了几个国家示范标杆项目其实意义不大,整个行业还远没有形成市场化规模,也没有清晰化的商业趋势。”
一位隆基内部人士无奈表示,“自那以后,内部对于氢能的争议声就不断。”
在多位隆基内部人士看来,对隆基而言,发展储能或许是回归现实的一种选择。
但储能前景再好也是远水,隆基要想翻身,一边要寄希望于靠BC破局,解光伏主业周期之困,另一边还是要在绿氢产业方向寻求突破,“放弃是不可能的”。
对此,在不久前的6月11日,隆基绿能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张海濛就坦言:
虽然行业正经历成长阵痛,但隆基坚定投入绿氢及Power to X全链条技术,并坚信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绿氢及其衍生物如绿醇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江河奔涌,唯善变者立潮头。不管是当初的氢能,还是如今储能的战略转向,折射出来的实则是绝大多数光伏企业在行业剧烈波动中的战略应变。
隆基绿能能否借此次入局储能“打个翻身战”,乃至搅动产业格局,市场正在拭目以待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作者:顽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