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船启航,应该被再次认识的哈啰
科技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功能的迭代。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甚至让一些最寻常的动作焕发新意。出行,就是其中之一。
9月13日晚上,“哈啰号”艺术装置点亮重庆江岸夜空,成为今年“哈啰假日狂欢节”的主场景,许多市民驻足拍照留念,引发广泛讨论。
“和祖国大好河山说哈啰”,一个看似轻快的口号,为节日消费的语境里打开了想象空间,更让越来越多人发现,哈啰,这家起步于单车的公司,早已不只是“那个哈啰”。
九年前,哈啰还是共享单车大战的后来者;九年后,它已经从存活走向扩展,并借助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链接。
游船启航,
需要被重新审视的出行心智
与往年相比,今年“哈啰假日狂欢节”的动作似乎更具“存在感”:一艘游船顺江而下,船上设置了由艺术家马良设计的云朵互动屏,用户可通过哈啰App上传家乡寄语,实时投射在屏幕上,成为旅程的公共记忆。
作为主阵地的哈啰App,更是几乎覆盖一年里力度最大的优惠福利。哈啰租车于9月上线“租车早安排”活动,通过满减券和抽奖,鼓励用户提前预订;哈啰顺风车投入1亿元激励金,并在假期派发免单券,鼓励顺风、错峰出行;同时,哈啰骑行和租电动车业务分别推出免单抽奖、1000万专项补贴,助力用户轻松出行。
这些动作的核心逻辑是用户。从即时短途(单车、电单车)到中长途(顺风车、租车),哈啰构建了全域出行场景矩阵。其中,哈啰顺风车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累计认证车主超过3300万;而哈啰租车自2021年上线以来,已覆盖680多个城市和10万多个服务网点,车辆供给超过30万。
对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更便捷、可靠和灵活的选择:在高铁“一票难求”时,可以拼车或自驾;城市里,则能随时选择骑行或电动车。哈啰正在成为“场景连接器”,让节庆活动真正连接文旅和出行。
更重要的是,哈啰也借此契机,将“长途出游用哈啰”的新认知锚点,以最直观的方式放到公众面前,让更多人从正面感受到了一个更全面,也更“强壮”的哈啰。
造节背后的业务进击
“哈啰假日狂欢节”的本质,是一次把供给与消费场景叠合的尝试。类似尝试并非首次出现,美团曾在暑期和国庆推出“城市漫游地图”,携程也用“夜游”概念绑定了节庆文旅产品。
但哈啰的意图更为直接:借助节日期间的集中需求,把业务嵌入“假期+出行+文旅”的三重场景,让平台服务更自然地被使用,并在高峰期验证承接力。
这与常见的互联网造节有明显差别。近年来,造节常常流于形式,折扣与噱头成为主流,但用户敏感度下降。对比之下,文旅经济尤其是假日经济却保持着相对强劲的需求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同比增长14.8%;旅游总花费5.8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假日已成为全年最确定的消费高点,把业务嵌入其中,意味着抓住流量与需求的双重节点。
随着场景不断拉长,哈啰的品牌形象也在改变。过去,它被视作“共享单车延伸”。如今,随着顺风车、租车和跨界合作逐渐浮现,哈啰不再局限于功能,更带有生活方式的意味。
感性地说,哈啰不仅试图解决用户眼前的出行问题,还想让自己呈现出年轻、情感化的品牌姿态,与用户一起“走更远的路”。
更远的布局则落在Robotaxi。今年9月,哈啰在外滩大会上发布首款前装量产车型“HR1”,计划2026年量产,2027年部署超5万辆。可以看到,哈啰的选择,是用现有两轮与四轮业务沉淀的运营能力、用户数据及出行场景,为未来的自动驾驶铺路。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庞大的真实需求场景和调度体系,Robotaxi很难形成正循环。哈啰是在用现有业务为未来积累土壤。同时,哈啰并未单打独斗,而是与阿里云、禾赛、地平线等达成合作,从技术到量产形成全链条协同。业内普遍认为,只有在算力、传感器、云端协同等环节形成合力,Robotaxi才可能实现规模化。
品牌九周年节点,让这场布局更具意味。经历过共享单车的残酷竞争,哈啰并未止步于胜出者,而是将资源投向更长远的赛道。它不想只是满足眼前的出行,而希望在未来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
品牌加厚,
造节的最终目的是体验
业务纵深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品牌层面的加厚。对品牌来说,节庆场景依然是最具公共性的叙事空间。消费品牌普遍会在中秋、国庆推出联名限定款,以节庆为入口强化用户记忆。
哈啰的“假日狂欢节”显然也非单纯追逐流量,而是试图让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从“使用工具”转向“共享体验”。这可能也是“和祖国大好河山说哈啰”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营销主题,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对用户来说,说“哈啰”的那一刻,是节日仪式感的释放,也是与山河和旅途的互动。
过去一年,哈啰在品牌上的跨界与文化叙事层出不穷:与LOEWE推出金色单车,把奢侈时尚带到街头;与NBA联动,让体育文化进入日常出行;独立打造的骑行赛事Hello100,把代步转化为社群体验。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里,这些举动的逻辑并不复杂——出行平台需要一种超越功能的存在感,业务之外,品牌势能在放大,哈啰要将科技与生活方式结合得更紧密。
当出行不再只是“抵达”,而成为体验本身;当品牌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和祖国大好河山说哈啰”才显出它的情绪化价值:它既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公共情感的表达。对一家走过九年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依靠业务飞轮和品牌心智的双轮驱动,不断拓展边界,这种转变或许才是最值得外界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