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充电高级副总裁王迪:AI 赋能新能源,构建充电、微网与电力交易的智能生态| 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
9月10日,由36氪主办的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在中国厦门盛大启幕。本次大会重磅携手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精耕时代,潮涌嘉禾”为核心主题,倾力打造一场兼具国家高度、产业深度与市场热度的高规格、高价值、高影响力产业盛典。
大会紧密锚定国家战略导向与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汇聚行业顶尖力量共商发展路径、擘画产业未来。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大会以“产业协作链条”为逻辑主线,重点聚焦“政、资、产”三方协同机制,深入探讨如何打破壁垒、整合资源,精准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与瓶颈制约。
当日,星星充电高级副总裁兼数字能源研究院院长王迪带来了《星星充电AI驱动的新能源三网融合发展之路》的主题分享。
以下为演讲内容,经36氪整理编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想重点介绍AI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在开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星星充电:C端用户对我们的认知多集中在充电桩和充电站,但我们同时也布局能源业务。如今,我们的充电网络、智能微电网已覆盖多场景,给大家一组数据:2014年起,我们自主研发、生产充电桩,投资建设充电站,发展加盟网络并提供解决方案;11年来,业务覆盖全国261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平台连接的充电桩超200万根,约占全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1/6。可以说,现在大家开电车在全国旅行,充电已不再是难题。
要支撑如此庞大的业务规模,核心是做到:安全、高效、长寿命,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赋能。我们所有硬件产品都植入了智能化算法与软硬件组合,业务覆盖充电网络、用户侧智能微电网,以及基于二者构建的虚拟电厂运营。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案例,分享AI的落地应用——其中部分内容虽偏专业,但希望能为跨行业朋友提供参考:当企业想引入AI与产业结合时,可如何思考布局。
第一个案例是充电网络的布局规划与选址。无论是为一座城市规划未来五年的充电网络,还是中小运营商投资单座充电站,“选址”都是核心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需从投资、市场等多维度考量。星星充电十年间建设充电站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成败经验,我们将这些经验与最佳实践萃取出来,通过AI构建了一套自动化推荐与验证平台。如今,这套系统是我们内部投资决策、给客户提提案的“必过环节”——它虽不能100%保证成功,但能精准提示风险点,帮助规避潜在问题。
第二个案例是充电场站运营的AI智能助手“场站医生”。AI解决知识性问题已很常见,但在垂直领域的深度结合仍需探索。比如场站运营方会问:“电站昨天、上周的运营情况如何?有哪些降本增效增收的建议?”这类问题是投资方和运营方的核心关切,但传统模式下,从数据收集、调研到人员培训,整套流程繁琐且低效,管理单站已不易,遑论全国规模的运营。“场站医生”不仅能生成包含100多个指标的分析报告,还能生成任务清单并分配给运营人员,待任务完成后再复盘效果,形成线上闭环,实现大规模运营的AI赋能。
在资产管理中,智能定价是增收的关键。以厦门某会场周边充电站为例,“一度电定多少钱”需考虑地方电价、车辆需求、周边竞争、季节变化等多重因素,且C端收费包含电价、服务费、促销等变量,传统运营团队难以做到精细化定价。现在,我们通过AI与大模型实现全量自动定价:运营方只需在后台一键配置,AI每天会重新计算并刷新场站价格,精度可达小数点后四位,这是人工难以企及的。
第四个案例是充电站的安全与无人化管理。中国大部分充电站为无人值守模式,分布在社区、写字楼等区域,易出现车辆占位、设备损坏、烟火隐患等问题——虽新能源汽车充电热失控是小概率事件,但对全国性运营商而言,仍是高频需应对的场景。为此,我们研发了一套集成摄像头、语音交互、地锁智能控制的AI设备,可7×24小时替代人工管理,解决上述痛点。
设备运维方面,充电桩多部署在户外,需应对东北零下四五十度、新疆高温、海南高湿、西藏高原等极端环境,提升可用性是核心挑战。过去,户外IoT设备故障难以及时发现,维修成本高;现在,我们通过全量主动运维与预防性检测,将设备工况数据实时传至云平台,通过自动诊断模型预测、分析故障,多数问题可通过远程升级自愈,大幅提升设备可用性。目前星星充电网络的设备可用性与充电成功率均处于行业领先,同时所需运维人员数量大幅下降。
客服是AI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之一,我们的核心是:将行业知识库与业务特征通过大模型外挂的方式,融入在线机器人与智能语音系统,重点提升自助解决率与闭环率。经过多年打磨,目前75%的用户问题可通过AI与机器人独立解决。
在智能微电网领域,核心是解决光伏、储能与充电的协同问题——这对C端用户无感,但直接影响运营商的电价成本、绿电消纳及与电网的协同效率。以常州奥体中心为例:周末球赛吸引四五万人,大量外地车辆需充电,而场馆周边配有光伏与储能设施,“何时充电、定什么价格、如何平衡电网负荷”等问题,过去靠人工调度,现在全由AI算法后台优化。这一模式的延伸就是车网互动(V2G) ——2025年被称为车网互动元年,未来新能源汽车不仅是能源消费者,还能通过放电参与电网调控。比如大型活动期间电力紧张时,场站周边车辆可集体放电支撑局部电网。目前国家能源局已在9个城市开展试点,长三角地区仅上海、常州入选,我们在常州苏超比赛期间就完成了“为爱放电”实验,这是汽车与能源关系的里程碑式突破。而车网互动的落地,离不开AI在电网负载预测、绿电消纳优化等环节的支撑;同时,我们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监测储能电池安全。
生产制造环节,我们将AI应用于预测、排产、生产规划及物流排程。以视觉检测为例:充电桩生产包装工位的摄像头可自动识别装箱内容、顺序,检测是否遗漏、装错,大幅提升质量管控效率。
整体来看,星星充电正打造AI智能基座,赋能十大业务领域,通过开发落地应用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企业AI布局的顶层设计核心。
最后,给大家展示集成上述能力的最新场景:三网融合平台与太乙电力交易系统。在网侧独立储能结合虚拟电厂的应用中,AI可辅助储能交易决策,帮助企业在电力市场买到低价电、在用电峰值放电获利。中国电力交易市场规模达10万亿度,涵盖中长期批发与现货交易,类似大宗商品交易,过去依赖电力市场专业人才。现在,我们通过大模型构建了智能辅助平台,集成电力政策解读、气象预测、新能源发电预测、报价策略分析等功能,形成“智能体Agent”,为交易团队提供高效辅助,未来将逐步实现全自动化交易。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