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的“分歧时刻”:高管减持、回购护盘与增长叙事之变
在市值距离历史高点一步之遥的时刻,携程的“老板们”却要减持了。
8月底,梁建章计划出售100万份ADS,价值约73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27亿元),这是梁建章2025年以来首次披露减持计划;携程CEO范敏计划出售7万份ADS,加上今年1月、2月和5月的减持,范敏2025年以来累计套现将达2亿元。
几天之后,董事、首席运营官熊星也加入了减持行列,计划减持的部分价值约2亿元。
不管减持所得的用途是什么,核心高管密集减持总会引发无限遐想。
这边高管真金白银地卖,那边上市公司准备大手笔地买入。8月28日发布的二季度财报里提到,携程将用最高50亿美元进行回购,这一金额比2月份的回购计划高出十几倍。
50亿美元,对谁来说,都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携程近期市值的9%—10%,相当于携程6月底账面上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资金的61%。
回购,是美股市场常见且受欢迎的市值管理手段,除了减少流通股数量,拉升每股盈利,进而推动股价上涨之外,也是在筛选最信仰上市公司的投资者。
回购与减持发生在同一时段,难免让人认为回购的目的之一是对冲减持的影响。但不管怎么对冲,分歧始终存在,存在于携程身上的分歧,或许是增长叙事生变在资本市场的真实映射。
一、 增速换挡,但仍然是暴利好生意
2022年11月开始,携程开启了一波气势如虹的上涨,两年时间,港股股价从150多港元最高到接近600港元。
携程的这波上涨,背后是否极泰来之后的业绩爆炸式增长——2023年全年收入445.62亿元,同比增长122.19%,净利润99.1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倍;2024年,在高基数背景下,仍然实现接近20%的收入增幅,净利润增幅更是高达70%。
和2019年相比,2024年,携程的收入增加了接近50%。
国内积压需求报复性释放、国际航班量恢复、144小时过境免签带火入境游等多重红利,造就了非常态化的数据。
但进入2025年,受高基数以及旅游景气度已全面恢复,携程就要面临新的增长叙事了。
今年上半年,携程收入286.7亿元,增速在16.2%,基本是与国内行业大盘保持一致,营业利润增速要更差一些。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换句话说,携程从恢复远远领先于行业,到现在变成了同频增长。
再往前看,综合研报和业绩会的消息,下半年,携程出境游收入增速会放缓,预计在10-20%区间偏低的位置,国内收入增速相对稳健,预计同比增长9%,下半年整体增速在15%左右。
中期来看,2026年、2027年,多家研究机构,给携程的收入增速预期都在12%——15%之间,这个增速可以看做是从成长股到稳健增长之间的过渡。
虽然没有了高增长,但OTA仍然是一门好生意——利润率厚、现金流好。
从盈利能力来看,由于OTA资产模式轻,携程的毛利率长期高于80%,同程旅行的毛利率高的时候也能达到75%。2025年上半年,携程的营业利润率为26.7%,同程旅行的营业利润率为16.3%。
非极端情况下,携程和同程旅行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都是净流入的状态,有印钞机属性。携程的回购,也是在秀现金流的肌肉。
在当前GDP增速目标定在5%的现在,旅游、OTA行业还能有远超5%的增长,并且利润率高、现金流好,这就势必会引来更多的竞争者。
今年,这种现象就很明显。竞争格局是否会就此生变,也是携程能否从高增长平稳过渡为稳健增长的重要变量。
二、好生意的变量:上游、下游、对手
OTA生意虽好,但一直存在痛点。上游酒店抱怨佣金高、不赚钱,航司与OTA矛盾频发,消费者也常投诉“大数据杀熟”。看似上下游都在“反OTA”,却又都离不开OTA,形成一种矛盾共生的关系。
先看下游消费者。
携程主打中高端酒店,用户画像更偏向“价格不敏感型”和“服务敏感型”,这类用户时间宝贵,追求省心而非便宜。携程服务能力较强,拥有庞大的地面团队,BD及呼叫中心规模约2万人,提供24小时客服。
需求侧的劣势主要在于“杀熟”争议。尽管用户对价格不敏感,但舆情风险对企业形象影响重大。
例如去年7月,亿欧创始人黄渊普在朋友圈发文称,作为携程最高等级“黑钻会员”,黄在携程订票时发现页面显示3868元,操作后却被告知“售罄”,跳转后价格变为4408元,比官方渠道还贵80元,且下单后同航班价格又回到了3868元。这一事件引发广泛传播。
携程对此的回应是,没有大数据杀熟,国际机票的价格会有波动,对接的价格可能也在缓存当中。
再来看上游航司方面的变量。
在提直降代的趋势之下,OTA销售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的佣金率不断降低,交通票务业务收入的增长,需要更高的GTV增速。
但这项业务又不能不重视,因为交通是一段行程的起点、流量入口,依托机票、火车票等业务,OTA将用户引导至酒店,形成交叉销售。
围绕产品展示、加价销售、退改费用等问题,航司与OTA平台多次交锋。从“0捆绑、0套路、0差价”定位出发,民航官方渠道平台纵横航旅也已上线。
再看上游酒店方面的变量。
对OTA不利的一面在于,酒店一直希望提升直销比例以改善盈利能力。原因不仅在于获客成本,更包括长期掌握用户数据、强化自身品牌价值等。
通常连锁化率越高,OTA的机会越小。中国酒店业连锁化率仍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这可能在未来压缩OTA的发展天花板。
2024年,全国30个主要城市的酒店品牌连锁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天津、武汉、济南、南京、沈阳、苏州等多个城市品牌渗透率突破60%,海口、苏州、杭州等城市连锁化率提升最快。这表明酒店行业正朝着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除连锁化率外,在线化率提升空间也影响OTA平台。
据环球旅讯,高线城市酒店预订线上化率达40%-50%,低线城市仅20%-25%。换句话说,低线城市酒店在线化潜力更大,但对以优质服务见长的携程来说,机会可能相对有限。
对OTA有利的一面是,酒店供过于求,仍然需要OTA来提供相对稳定的流量。
近两年,由于部分城市对酒店用地审批的优化、城市物业租金下行,酒店业的进入成本变低,酒店供给增加。
国泰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国内酒店行业房量供给增长(8-10%)快于出行间夜需求(酒店间夜量初步估算增 2-6%)增长。根据中国饭店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以来酒店房间量同比增速稳定在 7-8%,全年酒店供给预计 5-10%增长区间。
那么,影响酒店选择与哪家OTA合作、是独家还是非独家的重要变量除了OTA本身的流量之外,还包括佣金率。
年初有不少报道称,携程的Take rate只有4.4%,综合佣金率仅为国际巨头Booking、Expedia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实际上这种算法分母将交通票务GTV也涵盖进去了。根据中泰证券研报,携程住宿业务综合佣金率在8%-10%左右。
佣金,也因此成为友商切入酒旅的一把利器。
最后来看友商带来的变量。
“搅局者”京东,在宣布三年0佣金进军酒旅市场之后,最近的动态是与锦江酒店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餐饮消费场景创新、酒旅服务、供应链协同三大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双方的合作中,京东不一定要靠前端销售赚钱,而可以靠供应链赚钱。
美团的核心优势,依然吃喝玩乐全生态,且有广泛年轻用户,强调为年轻人群提供住宿+餐饮、住宿+娱乐、住宿+闪购的能力;再加上新会员体系整合多端业务之后,体系打通之后,用户的黏性更强。
近日,高德上线“扫街榜”,也被视作阿里深入到店业务的一步棋。
如果是同质化竞争,未必能够对携程造成威胁,比如价格战。原因在于酒旅属于低频消费,再加上现在的体验式消费、疗愈式旅行深得人心,价格难以成为核心竞争力。
但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与价值点,使得友商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也让酒店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京东在0佣金之外,和酒店达成供应链合作,比如美团会员权益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多个场景下的全面覆盖等。
毕竟,被跨界选手颠覆的案例,在商业史上并不罕见。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榜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贾乐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