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柴怼怼”被立案侦查,曾因诋毁胖东来被封号
柴怼怼事件,应当成为网红经济的警钟。
9月10日,据大象新闻报道,网红“柴怼怼”(原名柴向前)等人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已被温州市平阳县公安局立案侦查。那个曾以“玉石鉴定专家”自居、靠诋毁胖东来博取流量的网红“柴怼怼”(本名柴向前),终于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
从4月抹黑胖东来被起诉,到7月账号全平台封禁,再到9月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警方立案侦查,这场持续五个月的闹剧,不仅暴露了网红经济的野蛮生长,更折射出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如何将一个个普通人推向深渊。
一、诋毁企业、售卖伪劣
柴怼怼的“商业版图”,堪称一部“如何合法骗钱”的教科书。2025年4月,他连续发布多条视频,指控胖东来“玉石成本几百元卖上万元”“三万元的货不如同行三千元”,甚至扬言要在胖东来对面开店“竞争”。这些指控毫无事实依据,却成功引发舆论海啸——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账号粉丝量在一个月内暴涨至27.7万。
但流量反噬的速度远超预期。胖东来迅速公布一季度珠宝销售数据:和田玉销售额2190万元,毛利率仅20%,占集团总营收的0.34%。许昌市市场监管局调查后认定,胖东来玉石销售完全合规。而柴怼怼的“打假”却暴露了其真实目的:他关联的17家存续企业中,多家涉及珠宝业务,直播间售卖的染色和田玉手镯标价1.98万元,成本不足10元;其妻子肖娅为法人的平阳县小丫茶饮有限公司,更因虚假宣传“祛湿护肝”功效、销售无标签产品被罚款22万元。
这场“打假—引流—变现”的闭环中,事实的真相已无关紧要。柴怼怼深谙流量密码:选择自带流量的胖东来作为攻击目标,用“暴利”“偷税漏税”等敏感词挑动公众神经,再通过直播带货将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数据显示,其近90天直播带货销售额达50万至75万元,场均销售额5万至7.5万元——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诋毁企业声誉、欺骗消费者的基础上。
二、从“网络黑嘴”到犯罪嫌疑人
柴怼怼的崩塌,暴露出网红经济监管的三重漏洞:
第一,平台审核形同虚设。抖音在收到胖东来投诉后,虽下架了29条侵权视频,却未对其历史带货商品进行溯源审查,导致染色玉石和伪劣茶饮继续流通;小红书甚至在账号被封前,仍允许其发布虚假广告。
第二,法律惩戒力度不足。平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小丫茶饮公司罚款22万元,对柴氏酒业罚款6000元,这些处罚与其非法获利相比堪称“九牛一毛”;而柴怼怼通过诋毁企业获得的流量收益,远超法律成本。
第三,消费者维权艰难。多名受害者表示,饮用茶饮后出现月经紊乱、住院治疗,却难以举证;购买玉石被骗的消费者因金额分散难以立案,而柴怼怼通过关联公司转移资产,更让执行难上加难。
所幸,监管层已开始行动。2025年7月,国家网信办“清朗行动”直接关闭其全平台账号;9月,平阳县公安局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侦查,胖东来索赔500万元的民事诉讼也进入实质阶段。这些组合拳,或许能成为整治网红经济的转折点。
三、流量狂欢下的道德溃败
柴怼怼的悲剧,本质上是“流量崇拜”的必然结果。从“辛巴假燕窝”到“二驴夫妻售假”,再到如今的柴怼怼,网红经济早已沦为“劣币驱逐良币”的丛林。
这种畸形生态的背后,是平台算法对“争议内容”的偏好。柴怼怼深知,越极端的言论越能获得推荐,越无底线的攻击越能吸引关注。于是,他选择将胖东来作为“流量祭品”——这家以员工福利和真诚经营著称的企业,恰恰是公众情绪的“敏感点”。通过捏造“暴利”“偷税”等指控,柴怼怼成功将公众对商业不公的愤怒转化为自身流量,再通过售卖伪劣产品完成变现。
但这种“流量碰瓷”的代价,正在由整个社会承担。当企业家于东来被迫关闭社交账号,当胖东来耗费大量资源自证清白,当消费者因伪劣产品健康受损,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个允许“碰瓷者”肆意妄为的商业环境,究竟是谁在买单?
结语
柴怼怼事件,应当成为网红经济的警钟。在这个流量可以变现的时代,诚信与法律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那些仍在幻想“怼天怼地就能赚钱”的人,不妨看看柴怼怼的结局。当监管利剑出鞘,当消费者觉醒,那些靠造假、诋毁、恐吓生存的网红,终将被时代抛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网红头条传媒”,作者:陆明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