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亿,八旬老汉在深圳骑出一个IPO

融资中国·2025年09月09日 12:13
来自深圳。

港交所又来了个超级“消费股”。

9月9日,来自深圳的“全球折叠自行车龙头品牌”大行科工(02543.HK) 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公司上市首日较发售价49.5港元高开36.36%报67.5港元/股,总市值约21亿港元。

单从体量看,大行科工不算“大股”,但从市场表现来看却不容小觑。在此前打新环节,综合多家券商披露的数据显示,大行科工孖展认购总额超2600亿港元,超额认购倍数高达6688倍。数据不仅大幅超越今年的新股,更打破了毛记葵涌在2018年创下的6289倍超额认购纪录,成为港股新晋“超购王”。

打新期的市场情绪延续到了上市首日,大行科工开盘暴涨XX%便是例证。值得一提的是,近一年以来,部分新消费品牌在港股表现便已十分瞩目。截至9月8日,2024年12月上市的毛戈平股价在不足一年时间内累计涨幅达235.906%,今年新上市“消费股”古茗、蜜雪冰城、赤峰黄金、周六福则分别较发行价累计涨幅达119.718%、100.988%、118.367%、101.333%。

作为折叠自行车这一细分消费领域的龙头,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的大行科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4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26.3%,按2024年零售额计,大行科工亦位居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首位,市场份额为36.5%。

大行科工在港交所成功挥起上市宝捶,也意味着所处地深圳在今年又收获一个IPO。今年以来,深圳已跑出影石、优优绿能、手回集团、首航新能、矽电股份等多个明星IPO,且排队IPO的名单中,随处可见深圳企业的身影。

科学家转行成“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若时光倒退数十年,41岁的韩德玮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花甲之年后不仅没有放缓脚步退休安稳度日,反而在84岁高龄时,带领一手创办的大行科工以6688倍超额认购成为港股“超购王”并成功推开资本市场大门。

图/韩德玮简介,来源/大行科工官网

但在“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的美誉加身前,韩德玮的头衔是“激光物理学家”。

1941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的韩德玮,在9岁那年随父母移居香港,19岁举家移民美国,1973年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韩德玮前往位于洛杉矶的休斯飞机公司任职,工作主要致力于战用激光的研究和发展。

1977年,韩德玮被公司保送到在加州马里布颇有名望的休斯研究院工作。在这里,韩德玮有选择研究项目的自由性,并开始着力于追求激光核聚变的研究,希望为人类提供清洁的能源。期间,专注于雷射研发的韩德玮与活跃于学术、业界及政府实验室机构的作者共同撰写了《Laser Handbook》(一本于1979年出版的书籍),这本收录有关雷射技术及应用文章的书籍至今仍是行业工具书。

若按常理,韩德玮该在实验室里终老。但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韩德玮意识到由于许多技术方面的原因,激光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想法可能在他有生之年都无法实现。

同期间,不少人受石油危机影响开始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而将自行车拆解塞进汽车的过程费力又繁琐,于是如何将公共交通和经济轻便的交通工具相结合,成了萦绕韩德玮脑子挥之不去的“新命题”。

命运的齿轮也是这时悄悄发生着转动。

在随后的多年光阴中,韩德玮白天致力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夜晚则沉浸于车库中的发明创造。历经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他终于在198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韩式折叠车”。他满怀期望地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并试图将其打造为一个知名品牌,却屡屡遭到外界的质疑与冷遇,热情频频受挫。

就在信念逐渐动摇之时,韩德玮博士与他的弟弟Henry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成功吸引了35位投资者,共筹集到2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借此东风,他们于1982年在北美正式创立了大行品牌,并通过DNA(Dahon North America Inc.)开始经营大行品牌。

公司成立后不久,为提升生产效率、扩大经营规模,韩德玮于1986年建立大行台北生产基地,借助当地自行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地域优势继续拓展事业,并由Henry负责美国市场的运营管理。此后,公司业务迅速起飞——1993年,公司第三代折叠车研发成功,荣获台湾省发明奖;同在1993年,第四代折叠车研发成功,且广东基地落成;2000年,大行品牌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最大折叠车产销集团”;2001年,深圳生产基地落成。

2016年,公司以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为名称成立,负责大行品牌的经营及管理。

落户深圳以来,一个隐形冠军的成长之路也就此铺开。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按2024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于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市场份额达26.3%;按零售额计,市场份额为36.5%,位居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首位。

八旬老汉,收获一个IPO

四十年深耕折叠技术,作为大行科工掌门人的八旬老汉韩德玮,也顺理成章拿下人生第一个IPO。

这个IPO含金量如何呢?

业绩表现来看,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2.54亿元增长至4.51亿元,两年复合增长率达33.1%;净利润从3143万元增长至5230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1%。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营收1.85亿元,同比增长46.8%,净利润更是暴涨69.3%。可以说,随着折叠自行车未来销售数量有所上升,大行科工的盈利能力较为平稳且有上升趋势。

“隐形冠军”大行科工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强大的产品力和技术壁垒之上。

根据灼识咨询资料,大行科工是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拥有最多专利品牌的企业。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在中国国内拥有113项有效专利,在美国、欧洲及日本拥有22项有效专利,这些专利涉及自行车设计的各个基本层面,包括车架结构、折叠结构、骑行系统等核心领域,将性能、舒适度美学价值融入自行车。

且公司通过研发体系保障持续创新。数据显示,公司研发团队由韩德玮领衔,含2名博士专家领导,持续致力于技术开发工作。公司建立了中国内地首个折叠自行车专业测试中心。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发支出分别为900万元、1070万元、1760万元。

尽管大行科工业绩表现突出,但其发展道路上依然存在多项亟待解决的挑战。

数据显示,公司外包生产比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2022年的29.5%大幅提升至目前的55.5%,反映出企业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度显著增强。这一变化不仅可能带来成本控制上的压力,也对产品质量一致性和供应链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电动化转型成为公司战略布局的重点与难点。大行计划投入研发资金,全力发展“E-DAHON”系列电动折叠车产品线,目标是力争在两年内将电动产品收入占比从当前的8%提升至30%。值得注意的是,大行虽推出了e-DAHON等多款电动折叠车产品,但3999元的产品定价明显高于市场上以“白牌”为代表的大众价位产品,如何在性能、用户体验与成本之间取得有效平衡,成为其市场拓展的关键。

市场竞争格局同样复杂。在高端市场,英国品牌Brompton凭借“手工折叠工艺”与“复古设计语言”占据重要份额;而在低端领域,众多白牌厂商则借助电商直播渠道,以极具竞争力的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

大行目前所处的“中端占优、高低受压”的市场位置,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直接与两极品牌血拼,但也面临来自上下两端的持续挤压。如果未来进入折叠自行车领域的品牌继续增多,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很可能对公司现有的盈利水平和市场份额构成新的挑战。

“深圳板块”再添一员

同样值得庆祝的,还有大行科工所在地,深圳。

大行科工并非深圳在今年跑出的第一个IPO。据不完全统计,3月24日,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探针台设备制造企业“矽电股份”登陆创业板;4月2日,首航新能登陆创业板;5月30日,中国第二大线上人身险中介机构“手回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6月5日,优优绿能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这些,都是来自深圳的明星企业。

而要论二级市场最为瞩目的,当属6月11日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影石创新——公司开盘价较发行价47.27元上涨285%报182元/股,首日收盘涨幅更是达274.44%报177元。上市后影视的关注度一路走高,市值曾盘中最高达377.77元/股,现虽股价有所回落,但与发行价相比公司现股价涨幅仍逼近600%。

作为深圳跑出的超级消费电子股,其实影石第一代全景相机原型诞生于影石创始人刘靖康大学所处地南京。但为了解决原料、人才、工厂等诸多问题,刘靖康在毕业后还是决定将公司从南京搬到了供应链更成熟的深圳,以求借助深圳强大的电子产业生态,迅速推动产品迭代。

以影石一台相机产品为例,产品配件达上千种,但在深圳扎根后,公司绝大部分的零部件需求在近距离范围内便可满足。这背后,隐现的是深圳庞大而韧性十足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数据显示,以深圳为中心,电子信息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1周内可实现从产品原型到产品、再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特别是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多个新产业新赛道,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应全覆盖。

毫无疑问,拥有软硬件研发制造能力强、供应链完善等核心优势的深圳,是影石发展壮大的沃土。正如刘靖康过去曾表示,影石Insta360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和深圳的人才优势、产业集聚、开放文化等大环境息息相关,“非常感谢深圳市政府一直以来给我们的鼓励和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为使命,以新影像行业为基石,矢志创新、不断突破,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影像品牌’的愿景而奋发努力。”

而“创投高地”深圳给影石提供的支持,自然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走向二级市场之前,影石先后经历了多轮融资,其中不乏麦高富达、基石资本等深圳创投资本;在IPO战略配售阶段,又有腾讯、立讯精密、紫荆文化等深圳知名企业参与其中。

深圳创投资本加持深圳明星企业的背后,同样也是深圳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股权投资生态正在加速形成,私募股权创投行业积极服务直接融资、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项目20409个,投向全国企业12503家,在投本金9639.99亿元。其中,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项目数量11336个,投向全国企业7598家,在投本金2420.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6%、6.59%、8.69%。

其中,硬科技领域是投资的重点方向。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于高新科技企业项目数量10899个,同比增长5.71%,占比53.40%。从具体投向行业看,航空航天与国防、半导体、生物科技等硬科技企业项目涨幅明显,项目数量分别同比增长25.46%、12.17%、6.46%,在投本金分别增长23.54%、13.21%、7.02%。

与之相对的是,深圳市政府近年来始终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市场环境、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重要工作目标,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动能加速释放,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营商环境,深圳官方于今年年初出台了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打好政策和工作组合拳,着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3月举行的优化营商环境发布会上,更是提出,“到2025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出更精准的政策创新,打造更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等全球高端资源聚集到这里。”

展望未来,在深圳这片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土地上,势必将跑出更多IP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千然,编辑:吾人,36氪经授权发布。

+1
5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暗盘一度涨超200%。

10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