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追影》票房破10亿:爱奇艺电影的战略进攻
“时代不同,但规矩还是规矩。”梁家辉所饰“狼王”傅隆生的这句台词剖开了电影《捕风追影》叙事的一条暗线——“新”与“旧”的冲突。在电影里,成龙、梁家辉这些老家伙们信奉的是直觉、是面对面交锋,是拳拳到肉的功夫,但他们面临的却是一个高科技犯罪迷局。
这份新旧碰撞,也体现在2025年暑期档的市场肌理之中。
一方面是高分片密集,今年暑期档堪称“近十年最佳”。据不完全统计,豆瓣评分8.0及以上的影片达6部。另一方面是票房曲线趋于平缓,120亿的总票房与去年水位基本相同,却较2023年同期大幅回落。
一位业内人士感叹往昔“题材噱头+明星阵容”便能撬动高票房的时代已然落幕,观众变得越来越“挑剔”和理性,唯有过硬品质方能叩开市场大门。
但市场的韧性恰在于此——一批反爆款直觉的黑马逆势突围:即便题材带着“小众”印记,主演群体偏向“高龄”或没有高票房作品背书,又或是直接无真人主演,只要品质达标,还是能口口相传,最终实现破圈。
《捕风追影》就是其中的一匹强劲黑马。截至9月7日,该片票房冲破10亿关口,与《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共同成为拉动暑期档的“三驾马车”;口碑层面,其豆瓣8.2分的成绩,更一举刷新成龙近10年动作片的评分纪录。
《捕风追影》的成功,绝非仅靠成龙、梁家辉等主创拳拳到肉的打戏支撑,更在于它完成了类型片在当下市场的一次精准“归位”——用一位网友的话说,这是一场与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漫长对视。
更值得一提的是,《捕风追影》也让行业看到了背后操盘公司——爱奇艺在院线电影领域的破局能力。作为爱奇艺“大片计划”第一部作品,《捕风追影》的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标志着其成熟的爆款制造体系已从剧集、综艺领域延伸至电影赛道。
用《捕风追影》总策划、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赵方的话说,“我们要向外界证明,爱奇艺有能力做出好的商业电影。”
类型回归,“大片”的一次胜利
回顾今年的暑期档电影片单,《捕风追影》起初在其中并不起眼。一方面,动作题材已经遇冷多年,主演成龙和梁家辉年龄相加近140岁,看似吸引不了年轻人群;另一方面,其主打犯罪动作的叙事内核,也很难与热门的社会情绪话题直接挂钩。
但恰恰是这部“缺乏当下卖座元素”的影片,最终逆袭成为暑期档票房季军。
票房逆袭的关键在于口碑驱动。从票房曲线来看,《捕风追影》打破了多数电影“首映前两周靠宣发、排片冲票房”的常规路径。据灯塔专业版数据,自8月16日上映起,该片累计拿下20个单日票房冠军。上映首日票房近6400万,第二个周六日票房突破7100万,最高票房纪录更出现在首映半个月后的七夕节——这种“长尾式票房增长”,正是得益于影迷自发形成的“自来水”效应,源源不断有观众走进影院。
从用户人群画像,也可一窥《捕风追影》的破圈程度。同样来自灯塔数据,该片各年龄段观众分布较为均匀,占比最高的是20-24岁、25-29岁两档,分别为19.4%和26.2%。在24岁以下观众影院进场比例连年下跌、今年已不足三成的市场背景下,这样的年轻观众占比尤为可贵,也直接打破了“高龄主演=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刻板印象。
和《F1:狂飙飞车》一样,《捕风追影》的成功,也是“商业大片”的一次胜利,它填补了市场高品质动作片供给缺口,也激活了年轻观众对于这一类型的观影热潮。
而这两部大片都源自流媒体——《F1:狂飙飞车》由苹果出品,《捕风追影》背后是爱奇艺。展开来说,《捕风追影》能命中市场需求,其实离不开爱奇艺在类型片领域的长期布局与经验沉淀。
图源 / 豆瓣《F1:狂飙飞车》官方剧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爱奇艺已推出13部院线电影,涵盖犯罪悬疑、动作、喜剧、女性主义、剧情等多个类型。在《捕风追影》之前,其院线大片已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破冰,甚至成为部分题材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21年的《扫黑・决战》,作为国内首批登陆院线的扫黑除恶题材影片,由张颂文、金世佳主演,最终票房突破4亿;2023年的《忠犬八公》,由徐昂执导、冯小刚主演,以豆瓣7.5分成为当年高分国产剧情片,斩获近3亿票房;2025年4月,新人导演沙漠《不说话的爱》以小成本撬动了1.4亿票房,也展现了爱奇艺对于新锐创作者的支持。
在多年类型化的探索中,爱奇艺也在摸索自己的风格和打法。赵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爱奇艺在前期立项时,会重点考虑题材和故事的差异化,从近几年立项的电影里筛选独特性,提前做好风险与创新的平衡。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故事的独特性和类型差异化基础上,挖掘创作者独一无二的表达。
事实上,这种“鲜明类型化+极致创新”的方法论,早已在爱奇艺剧综领域得到验证。主打悬疑的“迷雾剧场”已经成为该类型的头部厂牌,现实题材的《人世间》《狂飙》《生万物》等成为全民爆款。延伸到电影领域,这一逻辑同样成立——强类型、高概念的影片更能激发观众热情,而“反套路”的创新表达,则是打破市场刻板印象的关键。
用电影学者霍华德·苏伯的理论来说,“类型片的挑战在于它必须履行影迷与这种类型之间的潜在约定,同时又必须超越这些元素,唯有如此影片才能拥有更广大的观众。”
爱奇艺“大片计划”《捕风追影》的逆袭,本质上也是遵循了类型片的创作规律。
赵方曾在采访中透露,爱奇艺对于“大片”的想法就是要做商业类型大片,必须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筛选标准里最重要的是:高概念、高质量、强阵容。
以《捕风追影》为例,剧本拥有警匪“猫鼠游戏”、追踪与反追踪博弈这样一个高概念的故事核心,同时配备精锐的制作团队来助力导演完成高质量作品,并且成龙与梁家辉“双雄对决”,张子枫、此沙等新生代演员组队,这样的演员阵容的组局也十分被观众认可。
同时,“大片”也是为特定档期做的院线电影,要有鲜明的差异化。据她分享,《捕风追影》非常适合观影较为轻松愉悦的暑期档,目标观众群更愿意走进影院,感受电影大片带来的爽感。并且与暑期档其他影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这有助于它脱颖而出。
回到影片本身来看,一方面,《捕风追影》是老派和复古的,是对香港动作片黄金时代的一次call back。
从叙事节奏到动作设计,该片均延续了经典动作片的成熟范式——不依赖过度特效,而是以扎实的打戏设计、紧凑的情节推进打动观众,重现了以往动作片“以戏带打、以打塑人”的创作传统。这种对老派品质的坚守,更体现在剧组的“笨功夫”里:除成龙、梁家辉外,“养子团”演员均拥有十年甚至二十年武术基础;片中孤儿院刺杀的重头戏,剧组全员连拍近10天大夜戏。该片的剧照师透露,单这一场戏他就修了126张剧照。
但另一方面,在很多年轻观众眼中,《捕风追影》又是时髦的。
影片将AI篡改监控、虚拟货币洗钱、无人机追踪、黑客技术等现代科技犯罪元素嵌入剧情,让 “传统追踪术对抗新科技”成为核心冲突,既增强了故事的现实代入感,又放大了旧派功夫VS现代犯罪的戏剧张力。与此同时,影片还融入跑酷、跳伞、极速换装等新潮元素,为动作场面注入新鲜感。
不止于视听层面的创新,《捕风追影》在人物塑造与情感张力上也实现了叙事突破。在传统正反对抗的框架外,影片强化了“正派师徒传承”与“反派养父子控制与背叛”的双线叙事,让人物群像塑造更加丰富和立体,同时在快节奏剧情中多处留白,给予观众自主解读的空间。
《捕风追影》的成功,或许会带动一轮类型片精品化热潮。但正如赵方所强调的,唯有坚持 “独一无二的表达”,避免让观众产生“看够了、看累了”的审美疲劳,才能在类型片的赛道上持续破局。
爱奇艺的漫漫电影路:长期主义与冒险精神并存
《捕风追影》的类型化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爱奇艺十余年电影业务探索的必然结果。从早期试水到深耕类型,其路径清晰可见。
早在2014年,爱奇艺便成立了自己的影业公司,开始以联合出品的形式参与院线电影投资。它最早参与投资联合出品的电影是姜文的《一步之遥》,斩获5.15亿票房。2015年,其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项目增至14部,多为中等成本制作。2016年,爱奇艺影业将参投范围扩展至头部影片,包括当年春节档的爆款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这一时期,正值互联网影企风口,电影市场融资环境火爆。爱奇艺凭借互联网渠道优势,开始涉足传统电影市场,但多为联合出品、前期介入有限,更多是在积累经验,并探索互联网与电影产业融合的可能性。
到了2017年,文娱行业进入“挤泡沫”阶段,爱奇艺调整策略,开始尝试主控出品中小成本电影,并减少对院线大片的联合参投。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是青年导演张大磊于2017年执导的电影《八月》——由爱奇艺完成制作、出品、发行全流程,票房虽然只有400多万,但拿下了5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大磊也凭借个人风格展崭露头角。后来,爱奇艺又和张大磊合作了一部6集精品短剧《平原上的摩西》,开始了平台在实验性质短剧上的探索,沿着这条道路,爱奇艺推出了《我的阿勒泰》等多部创新型作品。
在随后的这段时期里,爱奇艺成为诸多青年影展的常客,投资的文艺片虽然商业效应较为平淡,但发掘了一批青年导演。更关键的是,线上单点付费“PVOD”模式也在此阶段奠定,部分电影可以直接在爱奇艺网络发行,《春潮》《春江水暖》等口碑不俗的文艺佳片,当年正是通过线上付费首映被更多人看到。
图源 / 豆瓣《春潮(2019)》官方剧照
2021年之后,影视寒冬进一步加剧,但爱奇艺在院线电影的商业化上却展现出了更多的野心,而类型化是其切入市场的重要抓手。从2021年的《扫黑·决战》到2025年的《捕风追影》,爱奇艺主投的院线电影票房累计已经突破32亿。这一数字也验证了其类型化路径正在驱动规模化的增长。
这一战略选择源于爱奇艺的市场判断。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叶宁认为,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类型化叙事的时代,而类型化叙事并非仅指商业电影,更是“掌握讲故事的节奏、主题和人物塑造”的手艺。
他以奈飞为例,指出“奈飞圣 经”并不是单纯的数据驱动,而是一套创作方法论引导——项目前期有非常详细的策划案,按类型戏剧逻辑搭建结构,人物和故事的起承转合要求极高,甚至会细化到每季每集。对于创新故事,尤其会加大投入。
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爱奇艺与奈飞有相似之处:不盲目追逐高投资大片和市场大热类型,也不依赖流量明星,更重视故事的独特性和类型的差异化。包括《捕风追影》在内,爱奇艺这几年投资的院线电影大大丰富了市场类型供给。
面对行业低迷,爱奇艺坚持对电影业务的投入,也体现了平台做电影的执着和定力。
“微短剧是爱奇艺的战略性防守,剧集与电影是战略性进攻,我们希望观众有多种选择。”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在今年的一次公开场合说道。在他看来,微短剧是“量产的现在时的情绪陪伴”,迎合大众当下情绪;电影则需坚守优势,追求精致的视听语言,打造“高品质的、有生命意义的内容”。即便当下市场艰难,爱奇艺依然在寻找下一个中流砥柱。
图源 / 豆瓣《我的阿勒泰(2024)》官方剧照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曾分享支持电影业的三个心愿:一是提高版权采购预算,为行业提供更多回报,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与更多电影人合作,产出更多优质电影;三是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既在单片上找到商业和艺术的平衡点,也能实现行业层面的平衡。
正如今年上半年,爱奇艺面向院线新片正式开放分账合作模式,将网络电影运作多年的分账机制扩大范围,使得院线电影也能在新媒体版权之外,收获观众用脚投票出来的二轮网播票房。采用该模式上网的《大风杀》,目前线上累计分账票房已破3000万,而其院线片方分账则为1815.2万。
十余年来,爱奇艺电影业务与中国电影市场起伏同频。对平台而言,其追求的并非单一爆款,而是以持续投入,为行业在不同周期寻找稳定正向增长路径;即便市场艰难,也以“长期主义”坚守与冒险精神,探索电影行业的未来可能。
线上线下跑通,爱奇艺开辟新增量
好内容的商业价值在《捕风追影》中再次得到印证。
按照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公开场合透露的“中国电影制片方33%分成”推算,《捕风追影》如果最终国内票房能突破12亿,片方可获近4亿分账收入。另外,依托成龙的国际影响力,海外票房有望成为影片总收益的重要增量。
对于爱奇艺而言,《捕风追影》的回报还不止这单一票房分成,线上增值收入也值得期待。
一方面,影片上映期间的高话题度会带动会员拉新。《捕风追影》在映期间,不少观众为了同步观看影片幕后独家特辑开通会员。而影片的“复古动作片”标签与爱奇艺电影类型化内容池高度契合:据爱奇艺电影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此前分享,爱奇艺用户偏爱院线新片,31岁以上的男性用户是强类型片与制作水平在线的网络电影的主力消费群体,观影时长贡献占比40%。
而作为平台自制出品的项目,影片未来登陆线上平台,将直接带来新媒体版权和会员收入。以创造票房纪录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它创下爱奇艺电影最高热度值纪录,成为首部热度破万的电影。这充分说明,即便是在线下院线已经充分释放观影热度,在线上依旧有着广阔的发行与变现空间。
正如大鹏导演在《长安的荔枝》路演现场真诚分享,电影后续还有网络版权收入,并且坦言“电影上网后还会迎来它的二次生命,会有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给出评价”。
图源 / 豆瓣《长安的荔枝 (2025)》官方剧照
简言之,《捕风追影》不仅是一部赚钱的电影,更会成为平台会员增长、用户粘性提升的催化剂,让电影业务从“单一内容供给”升级为“生态增值引擎”。
这一收益最大化的实现,离不开爱奇艺多年搭建的线上线下联动闭环机制,其核心是“用户培育-版权主控-多端变现”链路的跑通。
在用户端,经过多年运营,无论是通过会员订阅还是PVOD模式,平台都已经培育了一个庞大的、具备付费意愿的用户群体,为电影增加了新的发行渠道和收入来源。在版权端,掌握核心版权,就意味着影片在院线放映结束后,可无缝转入平台独家播出,收益环节从“院线分账”扩展到“会员订阅、单片付费、广告、版权授权”等多维度,形成“一部电影,多端赚钱”的全生命周期收益闭环。
在该模式的驱动下,优质内容的市场溢价会进一步凸显。随着更多类似《捕风追影》的爆款涌现,将与这一链路形成更紧密高效的协同,持续优化内容生态。
从爱奇艺在今年世界大会发布的片单来看,它正试图将这种成功经验规模化、体系化。
会上,爱奇艺发布39部出品电影最新片单,并配套推出“自制电影三级火箭计划”——通过“燎原计划” “爆前计划”“大片计划”三大模块,布局电影制作,培养人才进阶。
《捕风追影》打响了爱奇艺“大片计划”的头炮。该计划的另一部作品《1840》也于近日开机。该片由尹力执导,陈坤、肖央、倪大红等人主演,聚焦1840年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该项目的落地,意味着爱奇艺在电影类型上的进一步拓展,也弥补了近几年市场上近代史诗电影的空白。
此外,大片计划还包括男频大IP改编的《凡人修仙传之瀚海迷踪》、灾难悬疑警匪片《非常监狱》等等,核心是聚焦能够打造院线高票房作品的成熟导演,通过大投入和支持,助推下一个爆款。
“燎原计划”聚焦网络电影,编剧和制作团队可分别通过“剧本合作”“承制合作”方式获得平台资金支持和利润分红。“爆前计划”则面向青年导演,寻找有才华、有潜力的创作者,支持其以商业类型片为主、并兼顾作者性与创新性表达的先锋作品。
三大计划形成了覆盖不同体量作品的三级火箭,更形成了面向创作者开放透明的三级成长阶梯。
当前电影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结构性失衡问题尤为突出:票房高度集中于少数头部影片,腰部电影缺失;资本向头部汇聚,中小成本影片融资难。同时,观众观影习惯改变,线上观影分流,加剧了市场的不均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金字塔基层的创作者生存日益艰难,不少人转行导致行业人才流失。
“三级火箭”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搭建“升级”的成长路径。毕竟,人才才是这个行业的源头活水——《哪吒》《捕风追影》等爆款的背后是一个个超级创作者,唯有年轻创意人成长为“超级个体”,才能持续产出现象级作品。
时代变迁,行业规矩不变。对于电影市场而言,不管观众需求如何变化,内容品质依旧是硬通货。
*题图来源于豆瓣《捕风追影》官方剧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定焦One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