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畅销进口车,竟然不是中国车

汽车公社·2025年09月08日 09:20
“走捷径”和“退而求其次”的想法,在刺刀见红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终究是走不长远。

十年前的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对外宣布,作为“印度制造”计划的一部分,铃木汽车印度子公司玛鲁蒂·铃木Maruti Suzuki生产的汽车将正式出口日本。

十年后的变化,是莫迪不曾预料的。

2025年,铃木凭借印度生产的车型,颠覆了日本进口车市场的历史。今年4月和6月,该公司印度制造的汽车超越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等强劲品牌,登顶日本进口商销量榜首。

更让莫迪想不到的是,印度生产的铃木汽车,即将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8月底,铃木开始向欧洲出货印度生产的纯电动汽车维特拉e VITARA,社长铃木俊宏在交车仪式上宣布,要把印度古吉拉特工厂打造成首个国际化电动车生产基地,更多国家销售的铃木车型,将被打上“印度制造”的标签。

智能化与电动化时代,中国是诸多跨国车企制造新车、而后再销往全球的优选之地。几年前,由于太过于依赖小车路径,再加上电动化步伐太慢,铃木汽车在2018年败走中国,断臂求生之后,选择押宝印度。

如今,偏居一隅的铃木只能依赖印度。

如果说,当下的中国已经昔日的“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级的创新和制造中心”,那印度更像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巨大项目”,它有独有的潜力,但目前仍是一个主要服务于国内和周边市场的区域性生产基地。铃木修的时代已成历史,掌门人铃木俊宏在继续押宝印度的时候,是否也为失去的中国市场扼腕叹息?

印度,五百亿的豪赌

今年4月,铃木汽车凭借印度生产的车型,在日本市场以3990辆的成绩,首次超越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强,登顶进口车销量榜。

6月份,铃木再次位列日本进口车市场榜首,这一现象,引发了日本业界的广泛关注,日媒甚至用“日本进口车市场的结构性变革”来形容这一关键的转变。“印度制造”渗透全球汽车产业链,最先影响的,竟然是铃木自己的日本大本营。

看到印度制造的巨大潜力,铃木计划一鼓作气,从今年7月份开始,提升主销车型吉姆尼Nomad在印度的产量,未来,印度铃木的进口车还将在日本市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成本依旧是王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今年铃木改写历史的核心原因,在于印度工厂的产能输出。以吉姆尼Nomad为代表的车型,通过印度本地化零部件供应链,成本方面有巨大优势。

和历史峰值相比,日本本土汽车产量现阶段已下滑37%,而进口车中“印度制造”占比正以年均23%的速度攀升。

目前,铃木在印度建立了三个核心生产基地,分别是位于哈里亚纳邦的古尔冈工厂和马尼萨尔工厂,以及古吉拉特邦的古吉拉特工厂,三个工厂的年产能累计约235万辆。

现阶段,哈里亚纳邦新增的卡尔科达工厂已投入使用,古吉拉特邦的新工厂建设也在推进中。为了迎接电动车的潜在增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出口,铃木已着手规划产能的扩充,未来五年将在印度实现400万辆年产能,覆盖从轿车到SUV的全品类车型。

尝到日本的甜头,铃木的眼光开始转向全球。

上个月底,铃木社长铃木俊宏表示,公司未来五到六年将在印度投资7000亿卢比 ,折合人民币约570亿元,以提高当地新车产量,推出新车型并巩固市场份额。

7000亿卢比,已经相当于印度这个国家年度汽车产业总投资的1/3,重要性不言而喻。

按照计划,古吉拉特邦工厂将被打造为铃木的全球化“超级工厂”,年产能将达到100万辆,作为铃木首款电动汽车维特拉e Vitara的全球生产中心,未来将向全世界超100个国家出口。

这也意味着,铃木汽车对印度的定位,已不再是放弃中国之后的“最大单一市场”,而是升级为“全球制造基地”。

印度总理莫迪也极为重视。

他不仅亲自出席了维特拉在印度的生产启动仪式,还在即将访问日本之际公开表态,玛鲁蒂·铃木是印度和日本牢固商业关系的典型范例,希望未来的印度市场能诞生更多的“玛鲁蒂·铃木”。7000亿卢比之后,不排除铃木后续还有其它的大动作。

那么,为什么是印度?

维特拉是铃木第一款纯电动车型,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日本总部生产,是因为印度工厂可实现最低的生产成本。这款新车的研发负责人小野纯生近日告诉《日本经济新闻》,目前,印度工厂的产能最大,且印度有多年构建的低价零部件供应链。

不过,虽然玛鲁蒂·铃木一直在探索零部件本土化采购的最大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占电动车整体成本30%-40%的核心零部件电池,铃木选择采用中国比亚迪子公司弗迪电池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先将中国生产的电池组进口到印度,再在古吉拉特工厂将其装配到车辆上。

小野纯生透露,铃木汽车此次不是以电芯为单位,而是以电池组为单位从中国进口,原因是公司目前还缺乏电池开发的相关经验。

以电池组为单位进口,电池组由约120个电芯组成,体积大,重量沉,运输效率低,如果以尺寸较小的电芯为单位进行运输,再装成电池组,则更容易降

“但是目前,我们自己采用CTP技术还为时尚早。”小野纯生坦言,按照铃木现阶段的技术积累,还很难在关键零部件层面“一步到位”。

窥一豹,可见全身。

当年铃木为何败走中国?任何一个企业,无视消费升级的变化、漠视区域本土化的精耕、不顾技术层面演进的最新方向,那必定会被时代和市场淘汰。

在中国市场,昔日的铃木正式由于上述原因,不得不卷铺盖走人。面对困境和转折,断臂求生是一个中性词,可放在铃木这里,终究是目光短浅之举。

先从市场维度看。

一方面,印度整体消费能力不高,红利半径有限。玛鲁蒂·铃木现在虽然已是印度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但是,印度不可能取代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这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达和富裕程度远超印度,汽车消费潜力领先印度直接导致的。

其次,印度贫富差距严重,财富集中度高,铃木长期以来擅长的细分市场是存在风险的。当地的穷人,可能更倾向于便宜的两轮车和三轮车,而富裕人群则不会满足于铃木提供的小型车和入门级车。

再来看技术的维度。

和印度相比,中国在汽车制造上的优势是系统性和全方位的,这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过去二十年的政策和产业链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目前中国形成的深度整合、高效且成本可控的成熟汽车产业生态,是印度完全不能相比的。

在供应链层面,印度供应链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许多高端零部件、精密模具、高级钢材以及高端芯片与电池,仍然需要进口;在印度本土,可能供应链在某些廉价零部件领域有一定优势,但整体技术水平和规模化能力和中国依旧没法比,这导致印度本土化率存在天花板,依赖进口又推高了成本和生产复杂性。

还有基础设施的差距。

在印度这个国家,基础设施依旧是主要短板。那里道路拥堵,港口效率低,铁路系统也较为老旧,电力等供应业存在不稳定性,这些都给制造业带来物流成本和不确定性。

说到最后,还是要提一下创新精神。

中国和美国,全球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铃木此前却放弃得如此干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此任性,还是早已习惯了印度地区躺着也赚钱的快感,而骨子里这种“走捷径”和“退而求其次”的想法,在刺刀见红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终究是走不长远。

2018年,在铃木退出中国市场之时,铃木修的一句话震惊全球:“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当时代的浪潮到了电动化时代,押宝印度的铃木依旧没向中国妥协,这步棋,不知铃木是否后悔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菠萝蜜,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大众集团CEO和保时捷CEO,奥博穆至少要放弃一个。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