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与大亏,硅料龙头们扭亏在即?
01
9月1日,广期所多晶硅期货价格全线大涨。其中,主力合约PS2511收盘涨幅达6.03%,PS2510合约收盘涨幅也达到了5.69%。
虽然“反内卷”行情下多晶硅一路大涨,但硅料龙头们的半年报依旧惨淡。
截至目前,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合盛硅业均已公布上半年业绩,而上述企业全部陷入亏损,5家企业合计亏损额高达85.79亿。
这其中,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在上述企业中亏损最大,净亏损达49.5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31.29亿元,亏损同比扩大58.35%。协鑫科技紧随其后,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7.76亿元。大全能源以归母净亏损11.47亿元,列第三。合盛硅业和新特能源则分别亏损3.97亿和2.56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合盛硅业,其不仅交出了近年来首次亏损的中报,而且其大幅转亏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营收入为45.5亿元,同比下降42.1%;归母净利润亏损6.57亿元,同比暴降245.9%;扣非净利润亏损7.49亿元,同比暴降297.3%。
合盛硅业是硅料上游工业硅龙头企业,在这一环节的市占率约30%。2022年2月与2023年4月,合盛硅业两度宣布豪掷共380亿元,要在新疆分两期建设年产共40万吨的硅料产能,打通硅基全产业链。到2024年底,两期项目显示仍在建设当中,一、二期进度各在92%、65%,并已投出264.6亿元;其中有一条10万吨产线在2024年1月实现量产。
2025年上半年,数百亿元投资未及产生现金流,叠加工业硅市场需求继续走弱,合盛硅业资金链非常紧张,已在全球打包出售工业硅与多晶硅资产,7月16日合盛硅业曾宣布控股股东拟以26.3亿元协议转让5.08%股份。
在亏损原因中,5家企业均将原因指向了价格下跌。
其中,虽然二季度较一季度环比减亏,但通威股份在半年报中称受光伏行业供需矛盾尚未显著改善,行业各环节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探至历史低点影响,公司经营业绩阶段性承压。财报数据显示,其上半年多晶硅销量达16.13万吨,全球市占率约30%,继续保持行业第一地位,但上半年硅料均价仅3.68万元/吨,同比下跌28.8%,较2022 年高点跌幅超80%,且已低于行业平均成本运行超过14个月。
而大全能源则在报告中指出:业绩大幅下滑主要受硅料市场供需失衡影响,多晶硅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所致。合盛硅业也报告期内提到,经营业绩下滑主要源于核心产品价格下跌及部分板块特殊因素影响,工业硅、有机硅、多晶硅三大核心产品销售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多晶硅产量同比下降44.0%。
不过,好的方面是,部分硅料企业不同程度保持了财务稳健。
通威股份二季度营收环比大增54%至245.75 亿元,净亏损收窄9.6%。在两家港股上市的硅料企业中,新特能源今年上半年同比减亏幅度达71.11%。而协鑫科技上半年公司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约为3.8亿元,同比增长325.8%,守好了不亏现金的底线,同时其资产负债率也已降至38.45%。
截至今年6月底,大全能源货币资金、银行承兑票据、定期存款及结构性存款等资金储备余额合计达120.9亿元,同时期资产负债率也低至8.04%,且无任何有息负债,这一指标在重资产特征明显的光伏行业,甚至是整个A股市场,都极为罕见。
02
虽然仍在低谷,但在“反内卷”浪潮下,硅料龙头们正在释放正面信息。
据路透社9月1日报道,协鑫科技的一位高管上周日在与投资者的电话会上表示,有关中国多晶硅行业重组计划的更多信息将很快公布。
“未来多晶硅行业库存将慢慢下降,价格继续小幅上升。未来多晶硅价格于6万元/吨—8万元/吨区间运转的可能性较大。”在前述8月31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表示。
协鑫科技首席财务官杨文忠则称,随着行业整治内卷力度的加大和产业有序竞争的推进,在保持目前颗粒硅4万余元每吨售价的情况下,公司8月底至9月左右可以恢复盈利,即公司报表层面的盈利。
杨文忠还表示,“我们相信改革(并购重组)应该很快会有更明确的信息出来。”不过,他进一步补充道,需先确定并购重组方案中公司需承担的资本开支,再决定公司的回购方案,以在总体上管控好公司的现金流。
实际上,作为新能源支柱性产业,从2020年9月中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光伏行业抓住机会,开始新一轮大发展。然而,不到四年时间,整个行业就从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全行业跌破现金成本。
在此背景下,进入2025年,光伏行业反内卷浪潮随即启动。
今年6月,硅料企业带头“去产能”的相关整合方案开始发酵。此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牵头召开多次收购谈判会议。进入2023年,硅料供应瓶颈打开后,很快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硅料价格回落,带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迅速连锁调整。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治理低价竞争;7月3日,工信部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要求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14家光伏龙头企业董事长或总裁参会;7月18日,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着力调整结构、优化供给、淘汰落后产能;7月23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表示将推动整治“内卷式”竞争,增强产业竞争力;7月24日,国家发改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就《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明确完善低价倾销认定标准;7月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再要求加强光伏等重点行业治理,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7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2025年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内卷式”竞争,深入推进招标投标制度改革,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推动要素顺畅流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8月19日,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再次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会议要求,加强产业调控,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然而,当前在市场对于控产整合的高预期之下,硅料企业“去产能”谈判并购的难度增大,甚至“产量越去越多”。8月,国内多晶硅料产量预计环比增加16%至12.5万吨,9月部分复产产线继续放量,国内产量或将继续增加。
2025年8月2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再发倡议,要求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光伏市场秩序,强调企业应根据市场供需实际情况合理排产,加强产销衔接,坚决抵制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律法规盲目扩产增产、加剧恶化市场生态环境的行为。
事实上,当前光伏产业仍处于产业周期底部,市场供需失衡的困局尚未明朗,硅料企业能否率先破局,仍有待观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杨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