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掘金图鉴:“霸总”西迁,“截胡”横店

中国企业家杂志·2025年10月31日 09:50
“竖屏战争”进入“三国杀”,短剧制作也在进行着大迁徙。

伫立在西安高新区电子谷的一栋20层高楼,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被称为西安“小横店”。

走进大楼,你大概率会看见这样的景象:二楼的“豪宅”里,保姆刚暴露了真实身份,原来是富家千金;四楼的“总裁办公室”内,正在拍摄激烈的“商战”戏码;五楼的“病房”里,一个垂危的病人即将穿越到500年前……

这就是“孚希AI影视中心”的日常,自今年3月投入运营,月平均接待200个剧组,已成为西安最大的短剧拍摄基地之一。这座原本的写字楼,改造之后,1~10楼分布着医院、学校、办公、酒吧等棚景,其他楼层还设有版权交易、影视教培、动画后期等延伸服务。

相似的情景也发生在郑州。

最近,占地2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的“星河古装短剧拍摄基地”正式对外开放,每天能接待3~5个剧组。基地负责人朱利介绍,专门搭建了30多个唐宋古装场景,能满足80%左右的古装拍摄需求,“此前郑州的古装短剧剧组,大多需要到横店去取景。”

而在郑州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短剧基地为聚美空港,该公司创始人为名噪一时的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很多北京的制作方都愿意到郑州来拍。”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这里每天都有十几个剧组同时开机,像流水线一样生产着“霸总”和“甜宠”。

过去一年短剧的爆发,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影视资源的大迁移:西安和郑州两座城市凭借极致性价比,与号称“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坐到了同一张桌上。

两地的影视基地收费远低于横店动辄上万元的标准——仅300元/小时或3000元/天。价格低廉的人力也是杀手锏,短剧编剧任小涵在西安文理学院任教,他告诉《中国企业家》,当地的大学生、务工人员相较于横店群演,能节省不少成本。

“在横店,一个有一两句台词的群演,一天要200元。但在西安,我只需要去大学城发个通告。”一位西安的制片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咖啡馆坐一下午,当‘背景板’,给学生100元,包一顿盒饭。他们觉得是新奇体验,我们省了一大笔开支。”

横店在前两年接住了短剧爆发的泼天流量,被媒体戏称为“竖店”。山海星辰创始人周培金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提到,2023年初,他刚准备从网文赛道转向短剧时,第一件事就是拉着员工跑到横店跟剧组。

短剧剧组先是迅速占领了长剧无法填满的影棚,又瓜分了横店13万在册演员。一年时间内,在当地酒店、影视城、摄影棚,每日有近100个短剧剧组同时开机。

但以小博大的暴富神话,还是没挡住新玩家涌入,行业迅速走向内卷。到了2024年,成本全方位抬升,制作费从五六万元一部,飞涨至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一部。“微短剧内卷,倒逼演员演技提升,拍摄团队精细,后期剪辑优秀。”东阳清影传媒创始人黄裳告诉《中国企业家》。

这种背景下,西安、郑州迅速崛起。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实地取景资源丰富,一场由“成本控制”驱动的短剧“三国杀”,至今未分胜负。

01

“横”变“竖”

业内有共识,短剧“挽救”了横店。

据企查查数据,自2018年影视行业开始大调整,几年间有上万家影视公司注销。作为国内第一大影视基地,“寒意”传导到横店更甚。2020年仅过去半年多,就有超过30个剧组暂停或终止拍摄,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剧组开工,这在往年不可想象。

2023年6月,怀揣着演员梦,大学刚毕业的郑薇第一次来到横店。在演员公会完成注册,成为“正式演员”之后,被拉进了百人左右的通告群。但蹲守了整整两个月,只接到了10场戏——戏份没台词,大多连脸都看不清。在册演员的薪水每月统一结算,两个月下来,她只拿到不足2000元。这根本不够房租,她只好回了老家。

彼时,名为“小程序短剧”的新物种已悄然入侵,郑薇没有把它当作实现梦想的“捷径”。她无法想象,这场竖屏风暴,将以如此“野蛮”的方式翻新横店。

思维更活泛的刘志则吃到了甜头。当年开春,他从老家湖北来横店打拼,长剧市场难谋生路,他果断选择成为一名为短剧招揽群演的“群头”。

那时,这种小成本短剧在演员圈里被称为“现金戏”,启动资金少,拍摄周期短,不少项目只拍摄一周。剧组招揽群演也不通过演员公会,而是私人渠道,工资日结,很多抢不到通告的群演,只能接拍短剧维持生计。

此前,一个演员只能加一个官方通告群,但“现金群”可以加很多,这就对群头的资源和协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刘志积攒资源的方式是打台球,而且不能去每小时20元的便宜台球厅,要去每小时70元以上的台球厅,才有机会结识到剧组人员。

高茗晗入行更早。2018年入行当场记,赶上过横店的好年景,但“寒冬”之下,她没工作,还生病了,“三四年过得很快,什么都没得到”。直到在一部霸总题材短剧中出演了一个角色,给了她新希望,“我挺感谢短剧的,至少让一批人可以生活下去。”

可是谁都没料到,原本只是救急的“现金戏”,开始产生“暴富神话”——《无双》8天充值破亿元、《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充值破1200万元……

热钱一下子涌入,横店的“齿轮”以一种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转动。

“青芒果片场”原本是当地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后来改成了现代剧场地。2023年初,有些短剧剧组找上门,负责人还不太愿意接,因为短剧剧组少,使用时间也短。但春季刚过,来租场地的基本全变成了短剧剧组。

在片场服务中心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以天为单位的剧组名字。六层楼的拍摄基地被划分出不同场景,六楼是总裁办公室,四楼就是女主的家。下面三层还分布着不同风格的别墅内景,以及医院、宴会厅、咖啡厅等,不用出楼就能拍完所有镜头。

有剧组在楼里连拍57个小时,工作人员眼睛“红得吓人”。超时损失是次要的,长时间的连轴转让片场负责人很担心,“万一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怎么办?”后来不得已设立了高昂的超时费用。

据《证券时报》报道,去年横店接待的长剧剧组为523个,而微短剧剧组达到了惊人的1190个。2025年前7个月,微短剧剧组已超过2300个。

02

“自适应”

这场短剧风暴,迅速重构了横店的“工业体系”。

“以前拍一部微短剧,只要两三天,许多剧组甚至就拿单反相机拍摄。”东阳德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屠光浩介绍。而到了2024年,成本全方位抬升,短剧制作从五六万元一部,飞涨至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一部。

短剧剧组迅速被拉升至四五十人规模,而一年前,一般就十余人。用从业者的话说,“三四辆面包车搞定一切。”与此同时,薪资也有了明显增长。除了演员片酬之外,场务、灯光等基础岗位的日均工资较2023年都增加了至少百元。

影视行业一向如此,某一环节的成本上去了,其他环节都会跟上。比如有了好演员,就要有好的服化道。有了好的摄影器材,就要匹配相应的灯光和置景。现在短剧剧组标配发电车,如果出外景,还得带上移动厕所。

成本提高,“影感”才能跟着提高。“所谓‘影感’,换一种更粗暴的说法,就是现在的短剧看上去没那么low了。”屠光浩认为这是短剧在近一两年中的最大变化。

横店作为老牌影视基地,迅速“自适应”了这种变化。

首先是场景。横店依托古装置景起家,但短剧爱拍办公室、别墅、欧式客厅等现代景。横店官方迅速下场,将部分面临转型压力的老园区,直接改造成了专门的微短剧拍摄基地。一些影视拍摄基地也拿出部分区域,改造成适应微短剧置景特点的拍摄场景。

新搭的片场数量更为惊人。除了前述的“青芒果片场”,数个短剧拍摄基地拔地而起。在一栋别墅里,一楼客厅在拍“豪门晚宴”,二楼卧室在拍“夫妻夜谈”,地下酒窖则在拍“黑帮绑架”,这是横店的常态。

其次是“人”。横店演员公会的大厅再次人满为患,每天都有近百名新演员接受岗前培训,领取演员证。这些人中多是冲着短剧入行的,他们被告知的演技核心是:情绪快、爆发力强。

“导演不跟你磨戏。他只要求你在30秒内,完成‘被羞辱-震惊-愤怒-逆袭-打脸’的全套情绪。”短剧演员刘奕彤告诉《中国企业家》。勤奋的她,日薪在短短一年内从300元涨到了1500元。而那些爆款短剧的主角,身价更是水涨船高,顶流短剧演员的日薪已开到了3万元以上。

“这里有完善的影视产业链和配套服务。”屠光浩说,“服化道、群众演员招募等环节,都可以就地对接,响应很快。”

横店迅速进化成了一座24小时运转的“流水线”,流程被压缩到极致:7天拍完、10天剪完、15天上架。拍摄计划按照场地严格划分,每个场地以小时计算使用时间。而一个拍摄场地,往往前一个剧组刚走,后一个就会立马入驻。

演员也如此。“每天清早,演员五六点起床,忙完妆造,九点开拍,晚上十二点收工。”黄裳说。

但这场狂欢,很快就因为高企的成本撞上了天花板。2024年上半年,现代微短剧的起拍成本已升至约60万元,古装剧由于更高的服化道费用,成本起点是80万元。并且随着头部演员的出圈,支出在持续上涨。

横店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这是不少从业者提到的一点,他们也开始了一场寻找性价比的“大迁徙”。

03

争做“短剧之都”

郑州,这座有着“米”字型高铁枢纽的城市,是过去短剧圈被提及次数最多的目的地之一。它的崛起,靠的不是影视基因,而是一种更“粗暴”的商业底层逻辑。

郑州短剧产业的主力军是跨界者,他们是原先从事信息流广告、电商直播的“郑州帮”,风格被形容为“贴地飞行”——不讲究艺术,只讲究转化效率和极致的成本控制。

他们发现短剧制作中的最大成本项——现代都市场景,在郑州几乎算是免费的。横店的“霸总办公室”是搭出来的棚,对应的租金也贵,而郑州有海量的写字楼、公寓和商场。

在这些实地建筑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短剧基地。嘉乐传媒负责人孟韬称,起步时没有所谓的影视基地概念,大部分剧组会租用售楼部,这种场景也能适配很多题材。

他周边很多朋友会咨询哪些酒店、豪宅可用。长此以往,短剧公司从最初还需要简单搭景,变成了场景共享,直到市场开始出现专业的短剧基地。

孟韬就是与地产公司合作,在一个投资上亿元的三层楼高的城堡型售楼部,以及一个一两百亩的新中式庭院别墅小区里,搭建了几十个不同的场景。

另一个“短剧之城”西安,也是相似的路径。

不少来西安拍戏的制作方提到,虽然硬件设施比不上横店,但城市界面的多元化提供了更丰富的拍摄场景,W酒店、旭辉中心、四海唐人街都是热门场地。后来短剧聚集西安后,一站式拍摄基地也迅速成型。

景峰原本在上海制片厂负责道具和置景,看到西安短剧如火如荼,果断回乡。他认为在这里古代戏、现代戏均有现成可用的场景,但缺少专业布置,于是在西咸新区搭了一个1.5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影棚。去年8月投入运营,每月可承接30~40个剧组。

拍摄基地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有不少村民当起了群演、临时工,剧组也经常去村里租用闲置房子作为场景之一。

不过,西安在短剧圈里的崛起有其特殊性。2023年8月,网上流传现象级短剧《无双》“8天狂赚1亿元”,其背后制作方正是来自西安的丰行文化。更夸张的是,坊间传闻其成本不到50万元。

该剧的虹吸效应巨大,此后产自西安的短剧陆续爆发,带来源源不断的剧本和订单合作。曾经横店、北京的从业者,纷纷向这里靠拢。求职网站和社交媒体上,本地编剧、演员的招聘岗位不计其数。

除了规模庞大、价格低廉的高校学生、务工人员,“碎戏演员”是西安独特的演员资源。当地的《百家碎戏》是一档方言栏目剧,每集二十分钟,故事独立完整。制作过碎戏的影视单位众多,相关演员大量转入短剧,支撑起了龙套和配角需求。

“西安的碎戏传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演员圈子,基本能满足各大剧组拍摄需求,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明天有一场戏,临时有演员生病不能来,在演员群里喊一声,就能立即找到替换人员,这在其他演员资源不丰富的城市很难实现。”一位选角导演告诉记者。而且碎戏的忠实粉丝主要是西安本地中老年群体,碎戏演员的出演也为短剧开拓了新观众。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郑州和西安两座城市,正用极致性价比,抢食着从横店溢出的市场份额。《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国100部微短剧中,约60部诞生于西安。

短剧“凶猛”,以至于一些“财大气粗”的城市还在入局。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杭州、重庆、上海、深圳、南宁……纷纷拿出真金白银补贴本地的短剧公司、兴建拍摄基地。

看上去,这场争夺“短剧之都”头衔的战争,还远远没到尾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作者:马吉英、陈浩,编辑:马吉英、张昊,36氪经授权发布。

+1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宝马投20亿欧元打造全球首个AI汽车工厂,5G网络作为核心基石,保障AI工厂的运行。在AI最新成果不断应用于制造业的背景下,5G+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工厂的一个标配。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