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喜爱的鱼泡,白领生意也行?
每天早晨八点半,当你走进北京西二旗地铁站,很难忽视通道两侧密集出现的黄蓝色广告——鱼泡直聘创始人周峰一边嘟嘴,一边比出电话手势,配文:“找工作!鱼泡直聘电话聊就是快!”
这张广告除了被吐槽形象“油腻”,广告上写的“超1亿APP用户”也让很多白领疑惑,这究竟是什么招聘软件?
(鱼泡直聘广告,图源网络)
事实上,鱼泡虽然对于白领来说很陌生,却是数千万蓝领工人最常用的招聘平台。根据艾瑞咨询《2024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研究报告》,鱼泡直聘在综合招聘平台中排名第四,并在蓝领招聘市场占有率第一。
2024年12月,鱼泡直聘突然宣布战略升级,正式进军白领求职赛道,并在今年初发动了这场席卷北上广深地铁系统的广告闪电战,截至目前,鱼泡已投入超过15亿元的营销费用。
一边是蓝领市场头把交椅,一边是白领市场强敌环伺。鱼泡凭借砸钱营销闯入白领赛道,看似是高举高打,实则困难重重。
从工地崛起,逆袭蓝领赛道第一
鱼泡直聘的故事,始于七年前的四川成都。
2017年,29岁的周峰创立了鱼泡直聘(原名鱼泡网),往狭小的出租屋里塞进6张办公桌,开始“帮工人找活儿”。
作为农民工的孩子,他很早就注意到了蓝领群体找活之难——“有些信息差能把人困死,很多工人一辈子就跟着一两个包工头,工程结束就回家等,连下一个工地在哪都不知道。”
那是白领招聘打得火热的年代,智联、前程无忧、BOSS直聘纷纷聚焦都市白领展开争夺,几乎无人留意蓝领这个看似“低端”却规模巨大的市场。
当时中国蓝领群体约4亿,占劳动人口一半,但在线上求职的不足30%。大部分蓝领找工作仍依赖传统线下“老乡介绍+劳务中介”等方式,信息不透明、中介费高昂,匹配效率极低。
蓝领招聘的底层逻辑,和白领完全不同。
第一个特点是“快”。表现在求职周期短、流动性高,对即时性要求极强。对于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儿做工的工人群体来说,他们不看重公司前景或团队氛围,只关心:“工资日结吗?”“工地远不远?”“包吃住吗?”求职周期短、流动性极高,对“快”有着极致要求——招聘平台必须能快速匹配、快速上岗、快速结算。
另一个特点是“地域属性”极强。一个木工不会去跨省工作,一个缝纫工通常也只会在附近寻找机会,就算是不得不出远门工作,也往往通过老乡介绍、集体出行这种“抱团”的形式。
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鱼泡精准地抓住了这些痛点。
在运营上,鱼泡初期以微信群裂变和大量地域垂直类小程序(如“北京木工找活”“上海钢筋工招聘”)精准触达各地用户,并采用“地推+线下服务”的双重运营模式,在建筑工地、物流枢纽等场所设立服务点,通过线下团队收集岗位信息,帮助工人注册账号、发布简历。这种看似笨拙的方式,为平台积累了最原始的用户资源。
在产品设计上,鱼泡主打的“电话直聊”功能,允许工人看到招工信息后,直接拨打电话联系工方,跳过在线聊天等回复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匹配效率,将传统5至7天的招工周期压缩至平均2.1小时,切中了蓝领群体对于“快”的刚性需求。
2020年疫情是一个关键转折点,线下招工市场停摆,蓝领群体被迫转向线上找工作。鱼泡迎来了用户量的爆发式增长——综合公开报道与平台披露,鱼泡直聘APP的月活跃用户从2020年到2022年,三年时间增长超过10倍。
2021年,钟鼎资本主动注资2亿元,估值20亿元。2022年,由顺为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了数亿元,鱼泡顺利拿下了A、B两轮融资。2024年全年营收突破10亿元,并称“已跨过盈利拐点”。
根据2025年鱼泡直聘公布出来的数据,日活用户已达到400万,岗位发布量累计超5.36亿,日均新增超15万个有效岗位,最新估值已达到40亿元人民币。2025年8月,周峰确认已启动新一轮融资,FA刚敲定,尚未交割。
谁也不曾想到,这条人迹罕至的赛道,竟是一条隐藏的千亿级蓝海。
蓝领装不下鱼泡的野心
尽管鱼泡直聘已经成为蓝领招聘赛道的TOP1,但周峰的野心却远不止于此。今年8月,他在媒体采访中谈到“鱼泡的目标是守住蓝领赛道第一,然后进入综合类招聘前二”“做到两三百亿市值”。
蓝领的天花板可见,白领才有资本故事。
根据人社部报告数据,蓝领目前线上渗透率46%,鱼泡直聘一家的市占率高达27%,但即使线上渗透率再进一步提升,蓝领的整体规模仍无法与白领市场相比——仅2025年1至7月,BOSS直聘就累计新增完善用户超过 3000万人。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4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为183亿元,其中白领招聘占比约60%,蓝领招聘仅占30%左右的份额,剩余10%为学生和其他群体。
更不用说,蓝领招聘的客单价远低于白领,企业客户以包工头、中小劳务公司为主,ARPU只有白领招聘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与此同时流量成本却在快速抬升,不少竞品也已布局到蓝领市场,2025年蓝领CPC价格比2023年翻了2倍以上。
白领市场“贵且肥”,能撑起更高估值。不仅客单价能达到蓝领的3~4倍,而且续约率也更高。资本市场对全品类综合招聘平台有着更高的估值。
周峰想要支撑起鱼泡直聘市值百亿的野心,只有拿下白领市场。但问题在于:一个有着强烈蓝领基因的平台,如何能赢得白领用户的信任?电话直聊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白领买单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白领招聘市场的现状。
白领招聘赛道早已是一片红海。老牌玩家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虽然逐渐式微,但仍保持着相当的市场份额。前程无忧2021财年(退市前)营收44.2亿元,智联2025财年营收为26.23亿元,同比的30.12亿元下降 13%。
而BOSS直聘作为行业巨头,已经实现了全面领先——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该季度营收达到21.024亿元,同比增长9.7%,净利润达到7.112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BOSS直聘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6360万。
(主要招聘平台对比鱼泡的定位)
白领招聘的竞争焦点,已经转向匹配效率和求职体验。随着招聘平台规模扩张,HR和求职者均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筛选成本越来越高,匹配效率也越来越低。
鱼泡直聘正是看准这一痛点,试图将蓝领市场中已验证的“电话直聊”模式复制至白领领域,强调“电话5分钟,胜过打字2小时”。
这一策略的确触及部分岗位的招聘需求——例如销售、客服、餐饮等强沟通型以及急需快速到岗的职位,电话直接沟通能显著提速招聘进程。
而鱼泡的白领转型,目前看来并不顺利,甚至是挑战重重。
首先是品牌认知有待突破。白领求职者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平台选择习惯,高端人才倾向于LinkedIn和猎聘,中端市场被BOSS、前程无忧和智联瓜分,垂直领域则有拉勾网等技术招聘平台。
鱼泡的品牌认知度相较于传统巨头仍有较大差距,其蓝领背景可能成为其进军白领市场的负资产。
更现实的问题是,当用户搜索“品牌公关”“研发”“产品经理”等常见白领职位,结果往往显示“暂无相关岗位”或仅有少数缺乏吸引力的中小企业职位。
鱼泡亟须打破高度绑定蓝领的认知,建立起专业可靠的白领招聘生态。
第二是产品逻辑差异。蓝领招聘和白领招聘看似都是匹配求职者与岗位,但底层需求截然不同。蓝领求职关注的信息相对简单,一个电话就能问清楚。
而白领求职者更关心:公司发展前景如何?团队氛围怎么样?晋升机制是什么?薪资结构如何?这些问题需要多次面试,需要多维度的了解和长时间的沟通,很难通过一个电话解决。比起蓝领的“快”,白领更需要“准”。
第三是缺乏战略破局点。鱼泡目前主打的两个核心卖点,一个是电话直聊,一个是招聘费省一半,但两者在白领市场都有点水土不服。
对于白领求职者来说,他们对隐私的敏感度远高于蓝领群体。直接电话沟通意味着暴露手机号码,这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骚扰和隐私泄漏风险。
鱼泡虽然提供了虚拟号码功能,但用户心理障碍仍然存在,这或许会让鱼泡直聘的核心优势大打折扣。
鱼泡创始人周峰也谈到,随着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保障大规模用户数据的安全,以及进一步优化海量岗位的精准匹配算法,是鱼泡直聘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省钱未必是他们的核心需求。企业招聘成本中平台费只是一部分,时间成本、错聘成本、业务机会成本才是大头。鱼泡目前缺乏标杆客户和成功案例,低价可能会被关联成“低质”。
此外,招聘行业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用户吸引企业,企业反哺用户。BOSS直聘已形成6360万月活的护城河,2025年二季度MAU仍保持16.5%的同比增长,马太效应持续强化。新入局者若缺乏差异化价值,极易陷入获客成本攀升、留存持续走低的负向循环。
红海突围,砸钱营销难破局
面对重重壁垒,鱼泡选择了最直接却也最高风险的方式——砸钱营销。
2022年底,鱼泡完成由顺为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的数亿元B 轮融资。随后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广告轰炸。从北上广深的地铁、公交、电梯,到抖音、快手的短视频流,其代言人和slogan 高频出现,试图用资本换认知。
然而,鱼泡的激进扩张并未伴随运营能力的同步提升。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反馈,平台存在虚假岗位和信息审核缺失等问题。
例如,有用户反映充值后联系的企业地址虚假、岗位不存在;平台操作逻辑不合理,如页面强制刷新、地理位置筛选不精确等,拉低用户体验;更有近期爆出的“鱼泡招聘方辱骂求职者”事件,也反映出其准入门槛低和审核链缺口等运营短板,也暴露出鱼泡在“重营销、轻运营”策略下的根基不稳。
(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反馈)
鱼泡设想的“蓝白双轨模式”模式看似具备协同潜力,比如一个白领用户在找工作的同时可能为家人寻找蓝领岗位。但现实中,两类用户的产品诉求、沟通方式和品牌认知差异巨大。
58同城曾尝试覆盖多类用户,最终不得不将招聘业务分拆为“招才猫”专注蓝领市场,这反映出同时服务多群体的运营复杂度。
鱼泡面临的深层挑战,还有盈利能力的提升。蓝领基本盘虽能造血,但客单价低,仅约1500至2000元/年,规模天花板可见;白领赛道客单价是蓝领的3倍,却需持续补贴获客、对赌保岗,短期内吞噬利润。
要跨越盈利拐点,鱼泡必须把“省一半”的价格优势升级为总成本领先且结果可验证的系统能力。如孵化培训、保险、外包等高毛利延伸服务,拉升单用户价值,提升持续变现能力。
鱼泡若希望真正打开白领市场,仍需回归商业本质:能否构建出比现有平台更高效、更可信赖的匹配体系。
电话直聊或许在特定场景下具备速度优势,但白领招聘的本质是人才与机会的精准对接,涉及深层次信任和长期职业规划。仅靠营销投入无法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最终决定用户去留的,仍是产品能否提供持续而独特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氢消费”,作者:阿森,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