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料巨头陷“血海”厮杀,谁能笑到最后?

氢消费·2025年10月09日 10:37
该如何平稳穿越行业周期。

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必不可少。

然而,随着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调味品行业也进入了存量时代。这个一向以稳健闻名的行业,也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中。

最近,国内调味品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了半年报,绝对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愁。

从行业整体来看,上半年表现趋于向好,大部分企业保持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趋势,但部分企业面临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行业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平稳穿越行业周期,成了所有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冰火两重天,一份“分裂”的业绩单

在近期披露的半年财报中,海天味业交出了一份自2022年以来最为强劲的成绩单。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天实现营业收入15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39.1亿元,同比增幅更是达到13.4%。

从核心经营指标来看,海天味业此次不仅实现了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的双重突破,更值得关注的是,其13.4%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一举刷新了近五年来的最高纪录,标志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盈利韧性与增长潜力,经营状况迎来阶段性高光时刻。

在调味品及相关食品制造领域,除海天味业外,另有安琪酵母、莲花控股等8 家企业在同期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从核心经营指标的综合体量来看,海天味业、梅花生物与安琪酵母三家企业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其营收规模与利润水平长期稳居行业前三名,属于该领域的“头部阵营”;若从营收增速角度来看,营收同比增速前三的公司依次为莲花控股、恒顺醋业与安琪酵母,展现出显著的规模扩张势头;而从利润增速角度来看,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加加食品、莲花控股及安记食品,在行业内属于盈利水平提升最快的代表企业。

一个行业有“优等生”,自然也有差等生。其中,苏盐井神、雪天盐业、中炬高新等6家公司营收、净利双下滑,涪陵榨菜则是增收不增利。

显然,今年上半年,调味品市场依旧延续了“一超多强” 的固有发展格局,行业竞争态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市场腰部位置的上市公司,即上半年营收规模介于 10 亿至 30 亿元区间的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发展韧性亟待进一步释放。

在头部企业中,海天味业的领先优势尤为显著。上半年,该公司以 152.3 亿元的营收额与 39.1 亿元的净利润,在行业内形成“傲视群雄” 的态势。从具体数据对比来看,其单家营收规模已超过行业内十几家同行企业的营收总和,净利润更是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充分彰显出头部企业强劲的规模效应与盈利能力,行业寡头特征愈发明显。

存量时代,价格战成硬伤

在居民日常消费场景中,调味品是厨房烹饪环节的核心组成部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烹饪过程的体验感,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餐食的风味与饮食品质。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艾媒咨询发布的相关数据,2023年中国调味品市场的整体规模已达到5923亿元;随着消费需求升级与行业创新发展,这一规模还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25 年将攀升至7881亿元,到 2027年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增长潜力。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态势也在不断加剧。

当前,中国调味品领域的存量企业数量已达到34.93万家,大量企业同台竞技,无论是在产品创新、渠道布局还是品牌营销层面,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角逐。

在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与餐饮终端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不少品牌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希望可以通过价格折让和促销活动等割让利润的方式换取市场份额。

2024年酱油行业便处于“以价换量”阶段。海天味业以256.55万吨销量领跑行业,但137.58亿元营收仅增长8.87%,吨价同比下降2.48%。对比2022年,其销量增加6万吨却导致营收缩水1亿元。中炬高新酱油营收29.82亿元,吨价0.56万元,销量却增长4%达到53.25万吨。千禾味业同样面临销量微增1.3%但收入下滑3.8%的困境,吨价降幅达5.1%。

此外,在火锅调料行业、食盐行业,降价也是主旋律。

颐海国际与天味食品两大龙头的数据显示,火锅调料行业呈现“量增价减”‌的剪刀差现象。2024年全年,颐海国际火锅调料销量增长9.48%至19.27万吨,但营收微降0.15%,吨价同比下滑8.62%至21.2元/公斤;天味食品同样出现销量增长7.9%,但吨价却下降3.92%的情况。

这一趋势反映行业竞争加剧,企业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份额,但利润空间被压缩。

食盐企业虽未完整披露年报,但业绩预告显示价格下行压力显著。江盐集团前三季度食盐均价同比下降10.14%至797.88元/吨,苏盐井神上半年均价亦下滑1.74%。雪天盐业直言净利润下降的主因是“产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再次印证行业性降价趋势。

显然,随着调味品行业在存量市场博弈中持续承压,“量增价减”已然成为主旋律。并且随着消费需求疲软叠加产能过剩,行业或进一步通过‌“以价换量”‌争夺有限市场份额,这一趋势在2025年仍在持续。

突围“血海”,创新才是基石

众所周知,调味品领域,其实大多数品牌的产品差异并不大。因此,企业要想长久稳定发展下去,显然只“拼便宜”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占领心智。只有品牌占领心智,才能拥有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最新研究,调味品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拼价值”,主要核心增长引擎便是健康化、高端化和全球化。

之所以会产生这一变革,归根结底是消费端对“安全、便捷、文化认同”需求升级。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化,调味品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健康化革新”。在这一趋势下,传统调味品品类不再局限于基础调味功能,而是加速向高端化赛道迈进,其中零添加防腐剂、获得有机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攀升,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考量。

各大企业为了形成产品护城河,都纷纷加码技术研发投入。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产品力是调味品行业未来竞争核心,上半年多家企业为此加码研发投入。

据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调味品行业多家企业在研发领域持续发力。其中,莲花控股当期研发投入达1971.1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71%;梅花生物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99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1.80亿元,增幅高达10.79%,该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平台搭建、菌种更新优化以及多品类创新产品研发等关键方向,有条不紊地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走向产业化应用。

在报告期内,千禾味业的研发投入约为4120.3万元。期间,该企业不仅新引入先进设备、组建先进基础研究实验室,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及专家展开合作,助力技术融合与创新,其研发资源主要投向产品创新与品质升级领域。

此外,苏盐井神研发投入1.25亿元,同比增长2.24%;涪陵榨菜研发费用同比增幅达25.07%;恒顺醋业、仲景食品的研发经费也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同比增幅分别为29.71%和19.42%。

毋庸置疑,在存量竞争时代,创新是竞争力关键。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白燕表示,政策鼓励科技创新,而调味品行业存在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需加大研发、深化产学研融合。

现如今,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但可以打造产品护城河,推动产业升级,也有助于实现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结语

通过这份半年报,能清晰地看出,调味品行业的“苦日子”和“好日子”正同时到来。

对于缺乏特色的企业而言,这是利润被摊薄、市场被侵蚀的“血海”;但对于真正的巨头和有独特价值的创新者而言,这正是通过全方位能力比拼清洗市场、奠定未来格局的“关键时刻”。

当然,调味料行业的厮杀远未结束,只是进入了更高级、更残酷的阶段。

谁要想最终笑到最后,必然是那些能跳出价格战泥潭,通过不断创新迎合消费者,从而建立真正的企业护城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氢消费”,作者:宋歌,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新消费,新空间,新青年。冷静观察,理性热爱~

下一篇

复刻《甄嬛传》名场面,年轻人把故宫玩出花了。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