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单身人群”,让一人食市场再升级
你敢信吗?曾经被贴上“孤独” 标签的一人食,如今竟撑起了万亿市场!
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一人食经济规模有望冲破 1.8 万亿,年复合增长率飙到 15.3%—— 这可不是简单的 “卖小份菜”,而是 2.4 亿单身人口、3.1 亿银发族和千万职场人,用 “主动选择” 吃出的新消费浪潮!
有人为了避开社交尴尬,钻进带布帘的“自习室式隔间”,从点餐到用餐全程零对视;有人加班到凌晨,靠 24 小时自助面馆的一碗热面疗愈;甚至养宠人带着毛孩子就能下馆子,宠物餐、陪区位一应俱全…… 从海底捞小锅到寿司郎 10 元回转,从职场人 “能量碗” 到银发族 “控糖套餐”,一人食早不是 “果腹” 那么简单,而是藏着 “悦己”“高效”“陪伴” 的新需求。
今天就带你扒透这波爆发背后的逻辑:商家到底怎么把“一个人吃饭” 玩出花?不同人群又在为哪种体验买单?
01
需求升级:
一人食经济进入万亿时代
多元化需求驱动市场细分
在当今社会,“一人食” 早已摘掉孤独的旧标签,华丽转身成为新兴生活方式与消费潮流。步入 2025 年,中国的 “一人食” 餐饮市场仿若被点燃的烟花,呈现爆发式增长,活力四溢,潜力无限。
1、市场爆发:规模与增速双领跑,万亿蓝海成型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 - 2030 年中国一人食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5 年 “一人食” 经济规模似要冲破云霄,有望突破 1.8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5.3%。
2、需求升级:从“饱腹”到“品质”,消费者行为深度变迁
一人食的本质不是“卖单人餐”,而是承接“个体化生存”时代的情感与功能需求。
根据《中国人口就业统计年鉴2023》,我国单身人口已超2.4亿(预计破3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主义叠加“主动选择单身”的趋势,让“一个人吃饭”从“无奈之举”变为“主动选择”。此时,消费者的需求早已超越“果腹”。
一避免社交尴尬、社交通胀下的零接触、分量可控、不想浪费;
二悦己享受、拒绝孤独的羞耻感、仪式感、把独处过成自我犒赏;
三便捷性、职场/居家之外的第三空间、陪伴感、宠物/深夜疗愈。
3、群体细分:多元客群催生差异化赛道
“一人食”市场的扩容,本质是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精准匹配。除单身群体与职场人士两大主力外,银发族正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兴客群,共同推动市场细分与产品创新。
(1)单身群体:便捷与品质并重的“精致独处”。作为“一人食”的核心客群,单身人群尤其是年轻职场白领的需求特征鲜明——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对餐饮的便捷性要求极高,同时愿意为“高品质独处体验”支付溢价。
外卖平台数据显示,标注“一人食”标签的商家点击率提升26%,小份菜品销量增长35%,印证了“小份量+高效率”的刚需属性。
这类消费者既依赖即热预制菜节省烹饪时间,如自热火锅、速食粥品,又追求菜品的独特性与仪式感:
在社交平台,“一人食”相关内容热度持续走高,消费者热衷分享“一人食餐厅的治愈摆盘”“独处时的精致餐食”等内容,将用餐过程转化为自我奖励的“高光时刻”。
(2) 职场人士:全时段场景下的“高效用餐”。职场人士也是“一人食” 市场中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重要客群。
他们用餐时间紧张得如同绷紧的弦,急需快速高效地解决用餐问题。职场 “一人食” 催生了多种多样的用餐场景,办公室午餐、加班晚餐、商务洽谈等场景均涵盖其中。
为满足这一需求,餐饮企业推出了各种适合不同场景的一人食产品。例如,西贝莜面村开发 "能量碗" 系列,以杂粮基底 + 蛋白质 + 膳食纤维的科学配比锁定健身人群。
(3)银发族:健康刚需驱动的“常态化一人食”。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
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群体生理机能衰退,独居或空巢老人数量增加,对“一人食”的需求从“偶尔解决用餐”转向“常态化刚需”。
他们的健康需求包含四个层次:
一是食材新鲜程度,优先选择当日现做、本地应季食材;
二是看食材是否达到“低油、低糖、低脂、低盐”四个标准;
三是食物要有助于肠胃消化;
四是是否便利便捷。
社区食堂成为银发“一人食”的重要载体——上海虹桥镇红松东路社区食堂秉持“营养、安全、好吃、不贵”的理念,以上海本帮菜为主,做好老年人全天候营养膳食套餐。
针对银发族的特殊需求,企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例如“敬老家宴”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预制菜,首次将嫩度值写入预制菜企业标准,确保牙口不好也能吃;
同时,一些社区食堂还推出了“控糖套餐”等功能医疗套餐,客单价从原来的十几块钱提升到了三十五块钱。
02
一人品类升级:
“生态重构”多元化与个性化并行
一人食的发展并非线性增长,而是需求倒逼模式迭代的过程。一人食模式起源于对日本模式的借鉴,旨在解决“一人食不尴尬”的核心痛点。
典型模式通过“物理空间隔离”解决了一人食的“社交尴尬”问题,同时通过标准化复制降低成本,验证了一人食的商业可行性。
例如,日本一兰拉面2013年进入香港,首店“连续排队7天7夜”,其“自习室式隔间 + 布帘分隔”模式直接被复制到中国。广州的“一心一面”、北京的“23座面馆”均采用类似设计,服务员通过布帘送餐,从点餐到用餐全程“零社交”。
又如,“寿司郎”“滨寿司”用传送带降低互动压力,“一围肥牛小火锅”用上百种食材串让单人用餐更丰富。
目前,我国一人食模式开始本土化多元创新,覆盖全场景需求。餐品品类打破传统场景限制,通过小型化、标准化、仪式感、定制化等创新路径,衍生出覆盖火锅、快餐、日料、中式正餐的全新形态,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丰富的单人用餐解决方案,同时借助头部品牌流量快速获客。
1、火锅品类:传统“聚会神器”的“一人食”转型
首先,小型化设计。传统火锅以多人共享为主,而一人食火锅采用小型化设计,更符合单人用餐需求。例如,海底捞针对传统火锅多人共享存在的痛点,通过小锅模式、小份菜设计以及限时专供等小型化策略,精准切入一人食场景。
尤其在福州、临沂等城市的部分门店试点单人用的小锅,将传统的大锅吧台拆分为可供四人使用的小锅设置。
为适配这种小锅用餐场景,海底捞推出了小份菜系列。这些菜品比常规菜量更迷你,价格也更低。像娃娃菜、水晶粉、腐竹等素菜,价格低至4.9元起;牛板腱、鲜切牛肉等荤菜,一份价格在29元左右。
为提高门店闲时时段的利用率,将小锅模式与职场人用餐需求相匹配,海底捞把小锅和消费套餐组合设定为限时专供,主要在工作日9点到17点供应。
其次,独立用餐空间。品牌通过物理隔断强化隐私与舒适感。例如,张家港市购物公园有一家张家港唯一的独食火锅店,店内座位全都用木板隔开,一人一格一锅,一桌一椅一筷,顾客在小隔间里用餐。
若是两人来用餐,中间的隔板可以随时打开。服务员从帘子后面上菜,顾客完全看不见服务员的脸,还可通过桌上的服务灯、“我没吃好”的小牌子等享受安静、不被打扰的用餐环境。
最后,针对居家场景,将火锅小吃化、麻辣烫化。例如,海底捞今年3月推出三款“春日限定烫捞杯”(虾滑、肥牛、牛板腱口味),采用吨吨桶包装,自带把手方便携带,价格60元左右,直接将百元火锅价格砍半。类似产品还有阳坊涮肉的“捞捞杯”、一绪寿喜烧的“和牛烫捞杯”等。
2、日料:凭借“精致感”与“仪式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1)板前料理模式为一人食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其核心特色在于食客围坐于长木桌或U型吧台,近距离观赏厨师处理食材与烹饪的“舞台秀”。
以“肉肉大米”为例,该店主打日式汉堡,采用开放式厨房搭配吧台用餐区,食客环坐吧台前,可目睹厨师将牛肉汉堡炙烤至五分熟后,直接置于食客面前的煎板上。
目前板前模式不止应用于日料,烧烤、水饺、麻辣烫都兴起“板前风”。板前风有两大优势:
其一,将封闭厨房改造为透明“舞台”,实现关键工序全流程曝光;
其二,坚持“现点现炒”铁律,以食材新鲜度与高品质构建信任基石。
(2)2025年,平价日料在一人食市场中迅速崛起。例如,回转寿司品牌“寿司郎”自2021年进入中国大陆,以华南为起点,从去年开始“北上”,目前已经在国内13个城市开出81家门店。
其杭州首店开业时,客流爆满,开业当天下午5点多就已经排到了800多号。而再度流行的日式回转寿司发生了不少改变:
在价格方面,新势力回转寿司一盘低至10元,人均消费60 - 150元,低于传统寿司门店。如寿司郎采用不同颜色餐盘对产品定价,划分出10元、15元、20元、29元四种价格带。其中10元单品超80款,15元单品30款,20元单品仅9款。此外,品牌还提供面食、副食、甜品和饮品等多品类,人均消费80 - 150元。
在产品方面,口味更加贴近中国本土消费者,菜品也更加丰富。例如,寿司郎有200多种寿司,在一些炙烧寿司中,会使用中式的酱料或者调味方式,让寿司带有一些中式的咸香、甜辣等口味。
在服务方面,针对不同的客群设置了一系列的“游戏攻略”。例如,门店配备超大面积点餐屏幕,顾客能以游戏互动方式图片点餐,屏幕自带“进度条”,每下单60元菜品,即可参与盲盒抽奖,兑换门店卡通手办。
3、快餐:以“高效 + 灵活”为核心的两大创新方向
一方面,快餐品牌推出了多种标准化的单人套餐,满足消费者快速用餐的需求。
例如,必胜客通过开设“Pizza Hut Wow乐享店”,精准锚定单人用餐需求,以“空间设计 + 产品组合 + 服务模式”的系统性创新,打造了适配快节奏生活的单人餐饮解决方案。
在空间设计上,门店内专门规划了单人用餐区域,配备独立小桌与舒适座椅,通过物理隔断保障了基础隐私。
在套餐设计上,专为单人设计的标准化套餐包含约为常规披萨三分之二大小的小份披萨、小分量主食、新鲜配菜、适量杯装饮料等,满足单人一顿正餐的营养需求。
在服务方式上,针对独自用餐者推出“加购小食半价”活动,提供“打包即走”便利,设置“单人套餐专属通道”等。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快餐品牌将儿童餐作为一人食的选择,特别是针对年轻女性消费者。
例如,西贝的儿童餐在非节假日时段,女性消费者占比达58%,美团平台“儿童餐”搜索量中,18 - 30岁用户占43%。其儿童餐品类丰富,有小奶牛慕斯、香烤鸡翅、小份蔬菜和水果等,主食可选择牛肉杂粮汉堡、手工挂面或莜面鱼鱼,汤有脱皮玉米羹。一份儿童餐有七八个种类,有荤有素,还有水果和汤,适合单人食用。
此外,肯德基、必胜客的儿童套餐每隔一段时间会附赠各种IP玩具,如大耳狗、能喷雾的小黄人、洞洞包等,吸引了不少年轻女性打卡购买。这些年轻女性将儿童餐作为一人食的选择,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能收集小玩偶。
最后,日式简餐:2025年备受关注的创业赛道。
日式简餐在一人食市场中表现突出,成为2025年备受关注的创业赛道。这类餐厅不需要复杂的厨艺,主打汉堡饭和欧姆蛋等简单易做的菜品。
同时提供北海道汤咖喱、一人食火锅、烧鸟、小吃等多种选择。例如,日式简餐品牌“肉肉大米”巧妙打造出“汉堡肉版Omakase”的就餐氛围,门店日翻台率高达22轮。
4、中式正餐:通过“减量 + 提质”适配单人用餐场景
(1)小份菜模式:解决传统大分量不适配问题。例如,老乡鸡武汉门店推出“小碗菜战略”,将餐具改为小平盘,菜量减少50%,推出“2荤1素 + 米饭”15元套餐,日销超500份,既满足多样化需求,又提升光盘率、减少餐厨垃圾。
(2)商务简餐创新:针对职场人士推出精致单人餐。例如,98元红烧肉盖饭定位“中式商务简餐”,44元半份水饺成为“最小单位海鲜选择”,通过精致包装与搭配适配商务场景。
(3)一人食高端化:高端中餐厅推出高性价比单人套餐。例如,新荣记“穷鬼套餐”(番茄炒蛋 + 白米饭 + 免费橙子)售价三四百元,以“精致家常感”打动消费者;人均1500元餐厅中,单人也能通过小份菜品获得高满足感,被消费者称为“工业原料城市里的家的味道”。
03
空间升级:
一人食餐饮已从简单的"单人餐桌"进化为
融合空间设计、时间管理和情感关怀的复合业态
一些一人食餐厅空间不再仅仅追求热闹喧嚣的共享氛围,而是开始通过物理空间重构、融合多元场景以及情感陪伴设计等创新手段,为独自用餐者打造一个集私密感、舒适性与个性化体验于一体的专属空间。
1、隔断式设计,利用物理屏障划分出独立的用餐区间,彻底消除单人用餐时被他人注视的不安感。
像广州的一心一面、北京的 23 面馆以及超丽家拉面馆等,均采用了自习室式的格挡。
每个用餐仓位配备左右格挡与前方可升降布帘,服务员能通过布帘缝隙送餐,顾客从点餐到用餐全程都无需与外界有目光接触。
这种类似单人自习室的设计,在保障个人用餐私密性的同时,凭借半封闭空间给予用户心理上的安全感。
2、吧台式设计,通过近距离互动来弱化独自用餐时的孤独感。
以“肉肉大米” 为例,在其 100 平米的门店内,中央厨房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空间,围着围裙的烤肉师傅在烤架前现场烹饪,营造出深夜食堂般的氛围,成为吸引顾客的一大关键亮点。
尤其是环绕烤架设置的 U 型长桌,100 平米的空间内设置了 40 个座位,顾客围坐在 U 型长桌旁,胳膊稍微伸长便能夹到邻座的肉饼。
在用餐过程中,顾客还能亲眼看到烤肉师傅现场处理食材,这种现场烹饪带来的烟火气以及轻微的互动,让单人用餐者感受到有人陪伴的温暖。
3、宠物友好型设计,通过允许宠物一同就餐,满足单身养宠人群的情感陪伴需求。
在成都,宠物友好餐厅悄然兴起,许多餐厅推出了宠物就餐服务。例如,位于桂王桥南街的一家西餐厅和位于宏济中路的一家日料店,都提供了宠物餐食、饮用水、宠物粪便袋以及宠物生日宴承办等服务;
还有餐厅设置了宠物陪区位,提供宠物专用水盆以及无盐鸡胸肉等宠物餐食,允许顾客携带宠物同桌就餐。
这种空间设计让单身养宠人士既能尽情享受美食,又能随时与宠物互动,将一人餐巧妙升级为人宠共享的温馨时刻。
04
时间场景拓展:
从“固定时段” 到 “全时段覆盖”
一人食消费场景正在从传统的固定时段向全时段覆盖转变:
1、分时经营模式:一些餐厅通过分时经营,覆盖不同场景需求。
海底捞部分门店试水“一人小锅” 模式,工作日午市推出 69 元套餐,出餐速度快。
其福州世纪金源店、大洋晶典冠亚店等将就餐吧台改成 “小锅模式”,每个座位配备独立小锅,形成一桌四锅的 “共享吧台”,并在点单系统中新增 “小锅” 选项。
“一人小锅” 模式有时段限制,具体为工作日 9:00 - 17:00,此举旨在错开高峰用餐时段,吸引午餐时段的单人客群,挖掘非核心时段的盈利能力。
2、24 小时餐厅:24 小时餐厅不仅解决了加班族、夜猫子的就餐问题,更通过暖光灯光,打造出 “深夜疗愈空间”。
在曲江创客大街广场路边,有一座 24 小时 “自助面馆”,成为了周围加班族的 “深夜食堂”。
尤其是在晚上 12 点后到凌晨 6 点,该面馆几乎每天都能卖出 70 多碗,极大地解决了周边加班族、保洁员、巡逻保安和过往出租车司机没地方吃饭的难题。
该面馆依托公司的冷链配送团队,可在 20 分钟内将食材配送到店,确保 24 小时供应不断。
这种自助模式,让单人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量选择食材,自由又便捷,且价格相对亲民,十分贴合单人用餐追求性价比和自主性的需求。
结语:
3亿单身人群推动的“一人食”市场升级,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在消费领域最直观的映射之一。它已经从一种被迫的选择,演变为一种主动追求品质生活的方式。
对于商家而言,这绝非只是把东西做小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刻的用户思维革命。需要真正理解并尊重单身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从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到用户体验,进行全面革新,才能在“一个人”的经济蓝海中抢占先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饮O2O”,作者:专注餐饮业创新的小贝,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