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楼市,有了新判断
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仍在深度调整。
很多地产人既迷茫又困惑,都说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为什么房地产市场还在持续下行?未来行业将何去何从?
在刚过去的业绩发布会上,头部房企给出了很多思考,这些思考提供了一个我们观察行业以及观察未来的窗口。
市场趋势
房地产有3变3不变
自从去年中央提出“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以来,救市政策频频出台。
然而进入今年四五月,市场再次出现走弱迹象,行业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面对未来走势,几家头部房企给出了不同角度的判断。
绿城管理层认为,行业正处在“三变三不变”的转折期:政策导向已从去杠杆转向防风险,需求由普涨变为分化,竞争也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比拼。
但不变的是,城镇化的长期逻辑仍在,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改变,“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依旧清晰。这意味着,尽管当下艰难,但行业仍有长期支撑。
龙湖管理者则直言,短期走势仍要看政策刺激的力度。经历四年深度调整,不少城市的房价相比高点已下跌三成甚至更多,楼市的止跌回稳不仅关系行业本身,更关乎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中长期来看,龙湖依然坚定乐观,原因在于一二线核心地段依旧缺乏真正的“好房子”,改善性需求韧性强,而建好房子、提供好服务,依旧是一门值得长期深耕的生意。
万科管理层也在会上延续了务实基调。他们指出,新房供应仍偏紧,供求关系的改善为市场走出低谷提供了条件。
当下房地产市场是“增量容易,存量难”,未来只能“以时间换空间”,耐心等待信心恢复。
贝壳管理层也持有相同的判断:后市的关键在于政策力度与供需修复节奏。
一方面,头部城市限购放松、房票安置和购房补贴等举措有望释放需求潜力;另一方面,供给端“好房子”加速入市,叠加限售放松,带来更多次新房流入二手市场,优质房源的增加将推动市场走出“前低后高”的轨迹。
投资策略
尽量拿小地块,快进快出
3月份以来,杭州、成都、北京、上海等热点城市不断刷新地价,地王频现。
但值得关注的是,土拍市场同样分化严重,上半年土地成交基本高度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对于下半年拿地策略,头部房企都表示会非常谨慎,并聚焦一二线,毕竟寻找确定性,在房企投资行为中已被放到第一位了。
绿城上半年积极拿地,35个项目货值超900亿,一二线占比高达88%。但管理层坦言,下半年会主动放缓节奏,更加谨慎,全年拿地目标在1200亿–1300亿之间。核心逻辑是“做一成一”,确保新项目的安全性与盈利性。
相比其他房企聚焦一二线重点城市,绿城中国是少数还在布局三四线城市的企业。
绿城管理层表示,对三四线的态度是“谨慎+机会主义”,三四线安全性确实不如一二线,但优势在于大公司不关注、地块容易低价成交,溢价率低甚至可以底价拿地。但目前三四线城市在绿城中国新取得的货值中占比不足10%。绿城强调,若做足前期功课、细致考察项目成立条件,仍能获得较高效率;尤其在浙江区域的三四线,投入资金可以换取更高的货值量。
越秀管理层强调,未来公司拿地策略是“精挑细选、尽量小地块”,保证快周转和低风险,要小盘快进快出。越秀上半年权益投资超百亿,其中92%集中在一二线核心区域,平均溢价率仅9%,强调“少量、精准、低溢价”的拿地原则。
龙湖管理层则认为,目前债务安全、保交楼的重要性优于新增投资。今年上半年,龙湖只在上海、苏州、重庆等核心城市拿了4块地,总建面25万方,权益建面18万方,新增货值约50多亿。
截止今年6月底,龙湖未竣备的总土储还有2840万方,权益土储2113万方。整体未售货值超过2000亿,其中一二线城市占了七成。
建发国际管理层年初就提出,要全面推进灯塔项目战略,即打造位于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高端改善型项目。因此,在拿地策略上,建发国际的目标是拿好地,拿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块。建发认为,稀缺性项目所带来的利润,一定程度能减少旧库存计提减值的亏损。他们预估,今年上半年入手的33宗地块利润率大概在7%-9%之间,而下半年入市产品的利率润应该在7%。
住宅产品“平权化”
未来好产品是基础门槛
如果说过去几年,行业习惯把政策当成救命稻草,那么今年的业绩会上,几乎所有房企都在强调一个共识:产品力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今年5月,好房子新规落地,更是将产品内卷推向了新的高潮。
对于好房子,不同房企有不同看法,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龙湖管理层表示,在好房子的核心价值之下,龙湖重点关注产品的细节和品质,包括社区配套以及物业服务等方面做大幅的提升,兼顾产品本身的功能性、舒适度和美观度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物超所值的房子。比如现在的空中庭院、精装大堂、风雨连廊、社区会所等等,曾经被视为“顶豪”的专属标签,已经下沉到改善和刚需项目。
龙湖管理层认为,未来产品“平权化”将成为趋势,这种产品“平权化”现象正在打破居住资源的阶层壁垒。以前有钱不一定买得到好产品,现在预算有限,也能享受过去只有豪宅项目才具备的居住体验。
现在的住宅市场跟汽车行业很像,以前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是豪华车的‘专利’,现在国内新能源的品牌,已经把它们下放到10万元级车型里,倒逼传统豪华品牌跟着调整。同样的,现在房地产的好产品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市场竞争的基础门槛。
上半年打造了两个豪宅项目的贝壳,在行业备受瞩目。
在业绩发布会上,贝壳管理层回应,“不是要做开发商,我们明确不会采用重资产模式”。贝壳管理层表示,传统开发模式有两个核心生产要素,土地和钱。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多了一个新的变量和生产要素,就是C端客户思维。
贝壳希望在这个维度上,基于贴近客户的界面,沉淀对客洞察和数据,给第三个变量增加价值。现在在做的一些前期尝试,包括两个自操盘项目,是为了检验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时去检验贝壳究竟为第三维度增加了什么价值。
在他们看来,从客户需求出发的产品化能力,也是市场向买方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为供给侧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而不是同质化的产品。”
而在不久前的行业峰会上,阿那亚创始人马寅也提到,未来行业可能会回到以个性化项目公司为主的时代,还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慢慢做—— 至少在效率和速度上,会趋近于那个状态。
在他看来,行业对“好房子”的理解仍过于单一,还停留在居住的维度层面,只是琢磨如何做硬件升级,却忽略了居住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好房子,应是居住与生活的紧密融合,比如下楼左手咖啡馆、右手面包店,对面是书店、美术馆、音乐厅,让日常需求与居住无缝衔接,所有需求在房子周边十五分钟内就能解决。
利润继续下探
成本提效的事情,要自己做了
这两年,房企利润下滑是逃不过的话题。据亿翰智库数据,60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超过6成房企预计亏损。
而那些没有亏损的房企,利润也在往下走。
总的来看,之所以亏所或者利润下滑,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结转规模下降,导致收入下滑,房子卖少了;二是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也即房价下跌,资产缩水,记上一笔亏损。
当然,也有少数优秀房企利润表现是很亮眼的,比如中海、华润置地、龙湖等。
华润置地的利润表现可以说羡煞同行,尤其是其占总营业额仅有21.7%的经常性业务成了“主力军”,贡献了60.2%核心净利润,为60.2亿元;开发销售型业务带来了39.8亿元核心净利润。
华润置地的经常性业务确实很强,盈利能力大幅领先同行,对企业的利润贡献很高。不夸张地说,现在资管方面,华润置地已经遥遥领先了。
虽然转型成功,但华润置地管理层表示,短期内,开发销售业绩仍是公司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撑其他业务拓展的基础。华润置地预计,长远来看,经常性业务和开发销售业务利润贡献占比大约是各占50%。
中海上半年净利润95.3亿,核心归母净利润87.8亿,核心归母净利润率达到10.6%,同比略有下滑,但还是大幅领先同行的。
之所以保持能保持这样的利润,中海回应道:一是今年上半年中海已售未结转金额和回报率都处在高位;第二,近几年聚焦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投资,投资规模始终处在行业第一位,量足质优,为未来利润和毛利率奠定了基础;第三,中海在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布局商业,未来商业资产收入和利润也会形成创利增效;第四,在穿越周期过程中,中海不断塑强成本费用管控能力。
据介绍,中海地产行政销售费用仅占3.8%,平均融资成本2.9%。成本力一直是中海的长板。
对于成本提效,这两年在亏损的万科,很有发言权。业绩发布会上,万科管理层分享了万科如今的“持家之道”,表示在成本提效方面“有更多的事情要自己动手做了”。
第一是要求采购人员直达产地掌握第一手信息,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供应商报告。第二是住宅售价15000元和以下的,样板间不能委托软装公司,现在自己动手也是可以丰衣足食。第三是加强项目全周期全维度现金流精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源地产研究院”,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