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净亏损近26亿元,广汽还能翻身吗?
当前,汽车产业变革已踏进深水区,广汽集团已全面进入‘战时状态’。”一个月前,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在一论坛上的表态,更像是背水一战的宣言。
一个月后,广汽集团披露半年报,继2024年广汽集团首次录得年度亏损后,此次半年报创下20年来首次半年亏损记录——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21.66亿元,同比下降7.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5.38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15.16亿元,由盈转亏;扣非净亏损29.45亿元,上年同期为3.38亿元。
实际上,2023年已见广汽盈利端“失血”,2024年全年其净利润虽为8.24亿元,但实际扣非后亏损高达43.5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直接由盈转亏,企业销量、营收持续下滑,“大象转身”的艰难在一连串疲软数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进入“战时状态”、启动三年“番禺行动”、从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转变、再度牵手华为,能带领这家深陷“传统燃油车收缩、新能源车难撑大局”困境的车企走出业绩泥潭、实现自我突围吗?
合资失速,自主遇阻
受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升级和价格战影响,合资非豪华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曾被视为“利润奶牛”、为大型汽车集团贡献多数利润的合资品牌风光不再,在经历结构性转型的中国汽车市场利润贡献度降低。目前这种压力在广汽集团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对于上半年业绩表现,广汽集团在财报中坦言“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上半年整体经营成效未达预期目标”,并列出了四点原因:
一是公司于报告期内推出的几款重点新能源车型,销量仍处于爬坡期,未达计划目标,多个主力车型受价格战影响,收益下滑。
二是既有销售体系与新能源转型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销售渠道以原有4S店为主导,直营、代理、互联网等新渠道建设落后于同行业,营销体系效能提升较慢。
三是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改革落地显效尚需时间,报告期内公司新产品开发效率提升和各领域成本控制仍在持续推进。
四是公司海外销售基础薄弱,在渠道建设、产品管理、经营协调方面仍有待提升。
究其根本,销量下滑是导致广汽集团利润失速的主要原因。产销快报显示,上半年广汽累计销量75.53万辆,同比下降 12.48%,仅完成其年度销量(同比增长15%,即230万辆)的32.84%。除广汽丰田实现2.58%的微增外,广汽本田、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分别同比下滑25.63%、22.55%、13.97%。
广丰成为广汽集团旗下唯一增长的品牌,与其购车优惠有关。今年广汽丰田推出“一价到底”和“一保到底”购车福利,威兰达和锋兰达两款SUV全系官降,其中前者降幅高达4.4万元,后者降幅高达3.9万元,刺激了销量增长。不过同样推出一口价的广汽本田销量表现不尽如人意,是广汽旗下销量下滑最明显的品牌,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事实上,自2024年以来,曾对广汽集团利润贡献超过70%的利润支柱——以燃油车为主要销量来源的广本、广丰销量和收入持续缩水,销量萎缩导致两家合资公司的收入同比分别降低27.03%和28.34%。2024年广汽集团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从83.49亿元暴跌至29.98亿元,降幅达64.09%。
合资失速之际,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增长遇到瓶颈。曾被寄予厚望、一度是黑马的埃安高开低走,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虽陆续推出多款“低价”车型,但销量并未回归增长,2025年,广汽埃安颓势进一步加剧,单月销量跌至月均2.5万辆左右,且多月同比下滑超20%,与2023年埃安月销5万辆的水平相去甚远。7月广汽埃安销量为2.66万辆,同比下降24.6%,仍未走出低谷。
一方面,汽车行业诸多经验已证明,过于依赖B端市场难以实现长久发展,标签固化不利于品牌形象和市场拓展;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比亚迪、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更具竞争力的新车型频出,抢占了不少份额。和同价位竞品相比,埃安在电池、智驾等核心领域并无明显优势,难以吸引消费者兴趣。
同时,埃安面向高端市场突破的努力也没能得到回报,高端品牌“昊铂”2024年仅销售1.56万辆,虽已实现独立运作,但未能打开高端市场,且多次陷入舆论风波。
另一自主品牌广汽传祺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稍显迟缓,当前在售的10余款车型中,燃油车占比大半,新能源车型销量增长主要依托市场份额并不大的MPV,在需求更广阔的SUV和轿车市场增长乏力。
押注增程、二度牵手华为
广汽还有机会吗?
改革,成了广汽集团自救的唯一出路。去年广州车展上,广汽启动三年“番禺行动”,正式对自主品牌实施经营管控,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占集团总销量的60%以上,并挑战自主品牌销量突破200万辆。
彼时管理层称,改革、调整、转型是广汽的必由之路,为了“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决策,广汽将总部搬至广州番禺,成立产品、采购、财务、品牌营销本部,并引入IPD流程,推动数字化变革。
“广汽是‘先有儿子后有爹’,也就是先有的子公司,再有母公司,所以它的发展和别的企业不一样。”上海车展上,冯兴亚提及改革是“痛苦的”“艰难的”,有些改革效果立竿见影,有些改革需要稳固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到目前为止,广汽改革主要做了四件事——打造经营型总部、实施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导入IPD(集成产品开发)再造产品开发流程体系和推进干部人事改革。”
不过,一季度和二季度财报数字的连续惨淡似乎泼了一盆冷水。同时其间广汽埃安遭遇员工持股爆雷、IPO计划疑似受阻、员工认购股权估值缩水、广汽埃安高管退休后已经收回股权投资款和利息等传言沸沸扬扬,尽管官方亲自下场辟谣,但风波背后难掩资本市场对集团改革的不安,以及广汽转型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信任和治理难题。
此外,曾自诩为新能源转型先锋的广汽却“起了大早,赶了晚集”。一方面,高管坦诚战略判断上出现失误——“当年我们对客户的里程焦虑把握不够精准,认为增程和插电技术是过渡路线,没有抓住这些年增程插混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
同期比亚迪、零跑、理想、问界等凭借混动技术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半壁江山,直到今年广汽才紧急调整策略,宣布持续导入多款增程和插电车型,近日推出“星源增程”并上市首款搭载该技术的昊铂HL增程版。
然而,增程技术早已被多家车企快速复制并占领用户心智,理想汽车近期给出的悲观三季度指引证实了增程市场的增长接近见顶,广汽的首款增程产品面临的难度可想可知。
除了内部的加速转型外,广汽也寻求外部赋能,紧抓“救命稻草”华为,试图借华为的流量光环和智能技术背水一战。双方携手成立华望汽车,将打造面向30万元级高端市场的创新产品,首款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面世。近日埃安向华望汽车增资6亿元,增资完成后,广汽集团直接持有华望汽车71.43%股权。
事实上,广汽与华为渊源颇深,2021年广汽加入华为“HI模式”,联合定义、共同开发,计划打造一款中大型智能纯电SUV车型。但中途否决了与华为的合作,合作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华为将继续以重要供应商身份参与公司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及合作。
这一决策让广汽失去了与华为合作率先推出高端智能车型的机会,其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与长安合作的阿维塔声名鹊起,华为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也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近日华为与上汽合作的尚界品牌首款车型尚界H5开售18小时小订突破5万辆。
“当年因为埃安销量出色,广汽拒绝了华为,如今又因‘失速’埃安重新拥抱华为。与华为分手后,埃安虽然2023年的成绩耀眼,但随后销量增长进入了瓶颈期。二度牵手华为,就是埃安的选择之一。这不仅可以加强其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产品实力,也能在品牌和营销方面,借助到华为的势能。”有业内人士分析。
不过,时移世易,虽然双方再度牵手,但当下的市场环境与当初难以同日而语,华望汽车如何快速建立差异化优势、如何把握产品上新节奏、如何在服务和渠道上有所区隔等,均是不小的挑战。
“我们无法改变风,但可以改变帆,调整帆的角度,以适应新的航程。”冯兴亚曾如是表示。而当下已驶入改革深水区的广汽不容有失,这艘大船能否乘风破浪谷底反弹,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汽车”,作者:凤凰网汽车,编辑:左茂轩,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