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00后吞下七成助眠药?
一场难眠的夜,催生了超过5000亿元的生意,预计2030年突破万亿元关口。这是时下睡眠经济产业的火爆。
看来,搞钱的细分机会赛道可真是无处不在。
然而,生意背后,尽是你我这般年轻人“辗转难眠,彻夜不眠”,一晚睡7个小时深睡眠仅6分钟,明明日落而息的睡觉,竟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近一半的成年人群体饱受睡眠困扰,尤其是年轻人。
前段时间钉钉十周年大会,无招也在采访环节坦言,此前团队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此番案例,是打工人主动熬夜。
“总睡眠时长7个小时,浅睡眠占90%,深睡眠只有6分钟。”拿到这份多导睡眠监测报告时,30岁不到的重庆朱女士手在微微颤抖,这算是被动难眠。
如今90后、00后不仅在汽车、化妆品、外卖、茶饮、宠物多个领域霸榜成了主力消费军,就连睡觉,也一路“遥遥领先”,有机构数据,90后、00后吞下七成助眠药。
“困” 在夜晚,“富” 于睡眠经济 —— 年轻人的睡眠负债与市场救赎,背后是不简单的一笔账,“缺觉”的成年人,甘撒千金只为求一场好觉。解决“失眠”,则已经成为企业们掘金的新商机。
究竟是年轻人不爱睡,还是睡不着?
01
年轻人为什么不睡觉?
焦虑、压力和主动
《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入睡困难已成为国内“80后”“90后”和“00后”最大的睡眠困扰,尤其是“00后”已成熬夜人群的主力军,占比高达45.7%。
听上去是不是没有感知?不妨用案例感知。
凌晨2点,深圳出租屋的灯还亮着,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起刺眼的光,26岁的小杜盯着手机里的睡眠监测APP,屏幕上“深度睡眠28分钟”的字样刺得他眼睛发酸。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15次熬夜了,不是不想睡,而是脑瓜子 睡不着”。
想睡个好觉成了难题的现象不是个例,1200公里外的上海,刚加完班的露露躺在床上,脑子里反复回放着白天路演时的细节,明明身体累到僵硬,意识却清醒得像刚喝了一杯浓咖啡。
如今的社会,“80后开始脱发,90后忙着养生,00后加入失眠大军”成为网络热梗时,背后藏着的是年轻一代集体陷入“睡眠困境”的现实。
当然了,有人被动失眠,也有人主动熬夜。
28岁的三木,正在成都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当运营,她晚上9点下班,到家洗漱完毕后已经过了10点。“躺在床上看剧、刷视频,一晃眼就到凌晨了,但还是舍不得睡”。长期的熬夜习惯打乱了三木的生物钟,“最初是主动选择不想睡,后来却变成了想睡也睡不着。”
但总归说来,年轻人睡不着,从来不是“矫情”,而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
首要的一点是来自社会的压力。身处职场总免不了对付每个月的KPI吧,重复不断的汇报,做材料,做PPT,还要应对领导的呵斥,这种“生存环境下”,这觉该怎么睡?
再加上房贷车贷、婚恋焦虑等几座大山压在身上,睡觉就变得更不容易了。
就像在基金公司做机构销售的露露,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路演PPT,经常凌晨1点才能下班,闭上眼脑子里还在复盘工作细节,“生怕哪个数据错了,哪个环节漏了,越想越慌,越慌越睡不着”。
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996”“大小周”更是打乱了年轻人的生物钟,28岁的互联网运营三木坦言,自己晚上9点下班,洗漱完就想“刷会儿视频放松一下”,结果一晃眼就到了凌晨,“一开始是不想睡,后来变成想睡也睡不着,生物钟彻底乱了”。
第二原因来自生活节奏,谁的熬夜又是白熬而不是盯着手机呢。
智能手机和短视频的普及,让“主动熬夜”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习惯。睡前刷一条短视频、看一集电视剧,不知不觉就熬到了后半夜,“总觉得白天被工作占满了,只有晚上的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舍不得睡”。还有些年轻人因为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睡眠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从观念变化来说,和老一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理念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更追求“碎片化生活”,白天忙工作,晚上忙社交、忙兴趣,睡眠被不断挤压,久而久之就成了“睡眠负债”。在一些社交软件,睡眠是久经不厌的话题。
所以,回溯历史,古人“春眠不觉晓”的闲适、“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安然,是因为当时的生活节奏慢,没有那么多外界干扰。而如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睡个好觉”从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变成了需要努力争取的“奢侈品”。
这背后,不仅是年轻人个人生活习惯的变化,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健康、工作与生活失衡的缩影。当睡眠问题成为年轻一代的普遍困扰,它早已不是个人健康问题,而是值得整个社会关注的公共议题。
为了找回对睡眠这件事情的掌控权,“缺觉”人群没少折腾。
在电商平台中,记者注意到,各种助眠产品琳琅满目,主要包括家居类助眠产品、睡眠环境类产品、助眠保健类产品和AI科技类助眠产品等不同类型。其中,最为热销的是褪黑素软糖、智能睡眠仪、深睡记忆枕、助眠眼罩、助眠耳塞、助眠香薰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售价在几元至万元之间不等。
02
睡出来的千亿生意
有人闻“眠”而动
谁能想到,年轻人的“失眠之痛”,竟然催生出了一个近5000亿元的庞大市场?
这场关于“好觉”的保卫战,的的确确正在催生一片万亿级产业蓝海。《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睡眠健康产业从2016年的2616.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5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万亿元,成为新的“财富蓝海”。
这个市场,从卖助眠品到疗愈再到科技,每个环节都与睡觉有关。
什么意思?
通俗地讲,如今的睡眠经济,早已不是“卖枕头、卖被子”那么简单,而是形成了一条覆盖“产品+服务+科技”的完整上下游链条。
先看大众最熟悉的产品端。
打开淘宝,会发现,从几十元的助眠眼罩、耳塞,到几百元的褪黑素保健品,再到上万元的智能床垫、睡眠仪,品类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名创优品光是睡眠遮光眼罩就有15款,还推出了迪士尼、蜡笔小新等IP联名款,深受年轻人喜爱。
而此前亚朵集团更是押宝睡眠经济,推出的记忆枕、控温被等产品,让零售业务GMV在2024年达到25.92亿元,同比增长127.7%,成了企业的核心增长点。
助眠服务也随之而来,“哄睡师”“睡眠顾问”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在电商平台搜索“哄睡”,能找到不少24小时服务的店铺,收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店铺销量甚至超过2万单。这些哄睡师会通过聊天唠嗑、心理疏导、正念冥想等方式,帮助用户放松身心,“虽然不能保证一定有用,但很多人只是需要有人陪自己聊聊天,缓解一下孤独和焦虑”,某网店客服这样解释。除此之外,线下的睡眠诊所、失眠康复中心也越来越多,为有严重睡眠问题的人提供专业治疗。
尤其是AI技术的加入让助眠产品更“智能”。
智能睡眠监测手环能实时记录睡眠时长、深睡浅睡比例,还能通过APP给出改善建议;AI助眠机器人能模拟白噪音、海浪声,甚至能根据用户的呼吸节奏调整声音大小;还有的企业研发出了“智能遮光窗帘”,能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自动调节亮度,帮助用户养成规律作息。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2万家睡眠经济相关企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超三成,注册资本超千万的企业占比超五成,可见企业对这个赛道的重视程度。
但热闹背后,睡眠经济也藏着不少问题:产品质量鱼龙混杂,有的助眠保健品根本没有科学依据,有的智能睡眠仪效果甚微;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价格虚高的情况时有发生;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哄睡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随便聊聊天”。
从“无利可图”到“万亿蓝海”,睡眠经济的崛起,本质上是“需求驱动”的结果。当年轻人的睡眠需求从“有没有得睡”升级到“能不能睡好”,市场自然会不断创新迭代。
03
睡个“好”觉不简单
睡眠需求孕育产业新趋势
“我不是不想睡,我是想睡个‘好’觉。”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在过去,人们对睡眠的要求可能只是“睡够8小时”,但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睡眠质量——深睡时间够不够长、有没有频繁夜醒、第二天起来有没有精神。
《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为“深睡时长”是衡量睡眠质量的关键,近50%的人会因为“夜醒次数多”而感到疲惫。
年轻人对睡眠的高要求,正在推动助眠产业朝着“个性化、专业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在个性化方面,企业开始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定制产品:针对职场人研发的“解压助眠香薰”,添加了薰衣草、洋甘菊等成分,能缓解工作焦虑;针对学生党推出的“便携助眠耳塞”,体积小、隔音效果好,适合在宿舍使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智能床垫”,能监测心率、呼吸,还能在发生意外时自动报警。
有的品牌联合睡眠医学专家研发褪黑素产品,精准控制剂量,避免副作用;有的企业和高校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人群的睡眠习惯,优化智能睡眠仪的算法;还有的睡眠诊所引入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能精准诊断失眠原因,为用户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场景化方面,助眠产品开始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场景:通勤时可以用“助眠耳机”听白噪音,缓解地铁上的嘈杂;办公间隙可以用“桌面助眠仪”做5分钟正念冥想,放松身心;出差时可以带“折叠助眠枕”,在酒店也能睡个好觉。甚至还有企业推出了“助眠零食”,比如添加了γ-氨基丁酸的饼干、巧克力,让年轻人在享受零食的同时,也能帮助睡眠。
回过头来看,从古人的“安寝”文化,到如今的“睡眠经济”,睡觉是一门生意,但更应该回归日落而息的亘古不变的道理。
今晚,不妨就睡个好觉一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氪新消费”,作者:唐纳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