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中国市场,英伟达也能赚大钱?
“本季度未向中国客户销售H20产品。”
知道投资者关注中国业务,在二季报新闻稿中,英伟达特地在很前面位置主动提及这一点。
尽管如此,美国时间8月27日发布的英伟达二季报,依旧非常亮眼:
总营收达467亿美元,同比增长56%;
净利润为264.2亿美元,同比增长59%。
超过英伟达在一季报给出的指引,也超市场预期。
在三季度的指引中,在不包含向中国客户交付H20产品的相关营收的情况下,预计总营收也能到达540亿美元,毛利率也会继续走高。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中国AI市场的分量和前景。而除了H20芯片,英伟达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还透露,中国市场在数据中心营收中的占比环比下降至低个位数。
财报公布后,英伟达股价一度下跌,也是担心没有中国亮点。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分析师也问及这一问题。CEO黄仁勋必须“画饼”:
“今年中国市场为我们带来的机遇规模约为500亿美元。若我们能凭借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充分把握这一机遇,且鉴于全球AI市场整体均在增长,预计中国市场规模每年有望实现50%左右的增长。”
英伟达现在赚钱可以不用靠中国市场,但长期不行。
更多关于这家全球最强大芯片公司二季报的信息,让我们仔细看一下。
01 中国市场,必须有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习惯了英伟达的高增长。
但相对的,二季度英伟达的营收没有再以超高速的增长,而是降到百分之五六十的“一般”水平,如果环比来看,更是有点“增长乏力”的感觉。像营收环比只增长了6%。
如果在细拆业务项,从总数上看是齐奏凯歌,但细看会有些风险点。
最核心的数据中心营收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只有5%;
游戏和AI PC业务,营收42.87亿美元,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4%;
专业可视化营收6.01亿美元,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8%;
汽车和机器人营收5.86亿美元,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3%。
在数据中心方面,特供中国的芯片H20,营收减少40亿美元。中国市场在数据中心营收中的占比环比下降至低个位数。
英伟达只靠向中国境外不受限的客户销售了约6.5亿美元的H20产品,抵充了部分损失——之前他们预计要损失80亿美元。
显然,如果要保持高增长,中国市场不能丢。
黄仁勋也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计算市场,同时也是AI研究人员的聚集地。“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绝大多数领先的开源模型也诞生于中国。因此,我认为美国科技企业能否进入这一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好消息是,经过和特朗普政府协商,英伟达通过“自愿”上交15%销售额的方式,获得了政府批准向中国企业销售H20芯片。
但是,首席财务官克雷斯说,尚无法确定本季度 H20的最终营收规模。“但可以肯定的是,若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销售许可进一步获批,我们仍可扩大H20的产能并增加交付量。”
在数据中心业务中,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贡献越来越大。二季度该产品的营收环比增长17%。
Blackwell架构芯片
那么Blackwell架构芯片有没有卖给中国的机会呢?特朗普表示,只要性能打一些折扣,也可以考虑放行对华销售。
黄仁勋也说,“我认为英伟达将Blackwell架构芯片引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是切实存在的。”
此前有消息称,英伟达已经打造了“阉割版”B30A芯片,准备寻求美国政府批准对华销售。这一芯片同样是Blackwell架构,但运算速度只有B300的一半。
02 汽车和机器人业务:依旧低基数、高增长
在英伟达的营收盘子中,搭载在汽车和机器人终端商的业务占比还很小。
二季度,这一业务营收达5.86亿美元,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3%。
克雷斯说,增长主要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驱动。“我们已开始交付NVIDIA Thor SoC,该产品是Orin的继任者。Thor的推出恰逢行业加速向视觉、语言、模型架构、生成式AI以及更高阶自动驾驶技术转型的关键节点,它是我们迄今为止研发的最成功的机器人与自动驾驶计算产品。”
Thor SoC
克雷斯展望称,(Thor)“开辟了数十亿美元的新营收机遇。”
这部分业务和中国关系更大。一方面,Thor芯片上车的首批企业几乎都是中国车企:理想、极氪、文远知行等等。另一方面,原来最大的两个买家——蔚来和小鹏,都已经开始应用自研芯片来替代英伟达。这两家在2024年采购的英伟达ORIN芯片接近100万片。
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汽车业务环比增长几乎停滞。展望后市,理想、小米也必然要自研芯片并实时上车。
而中低端中国车企也会采用地平线、华为等芯片。英伟达在汽车端算力芯片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已经出现了裂缝。
在机器人业务上,英伟达很乐观,表示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均已采用 Thor。同时机器人应用对设备端及基础设施端的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这将成为英伟达数据中心平台长期需求的重要驱动因素。
03 有没有人工智能泡沫?
最近一两年,AI潮流涌起,一下子推高了所有AI概念股票,像英伟达就独享全球超过4万亿美金的市值,也是拜AI热潮所赐。
在此背景下,美国一线科技企业,包括中国一些企业,都在展开算力军备竞赛,让英伟达偷着乐。
不过,一直有声音质疑,AI目前还是泡沫。
没想到的是,AI泡沫的另一个最大受益者——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最近也抛出了“AI泡沫论”。
山姆・奥特曼
他说,“目前投资者整体对人工智能过度乐观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人工智能是长期以来最重要的变革吗?我的答案同样是肯定的。”他还说,“泡沫形成时,聪明人会因为一个核心真相而过度兴奋。”
其措辞,让人很容易想起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无疑引起了投资者的忧虑。
但从黄仁勋看来,AI泡沫是不存在的。
他在电话会议上说,英伟达的增长,从最核心层面来看,增长驱动力将源于推理型智能体AI的演进与落地。
相比过去聊天机器人,推理型智能体AI模型所需的算力可能达到100倍、1000倍,若涉及更复杂的研究任务(如大量文献阅读与理解),算力需求甚至可能更高。
同时,借助智能体AI与视觉语言模型,物理世界AI、机器人技术及自主系统领域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黄仁勋预测,未来五年,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的机遇高达3万亿至4万亿美元。“过去几年,仅四大云服务提供商(CSPs)的资本支出就实现了翻倍,总额已达约6000 亿美元。”
黄仁勋说,“我们正处于AI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而AI技术的进步也切实推动其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助力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黄仁勋还回应了专用芯片(ASIC)的挑战。“目前确实有很多ASIC项目启动,也涌现出不少相关初创企业,但最终能实现量产的产品寥寥无几,核心原因在于ASIC研发难度极高。”
他历数了英伟达通用芯片的诸多优势。其一是产品覆盖所有云平台,与所有计算机厂商均有合作;从云数据中心到本地部署、从边缘设备到机器人,均采用统一的编程模型。“当你研发新的模型架构时,选择在英伟达平台上发布无疑是最合理的决策。”
另外,他还提醒,如今的AI系统已成为极其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人们往往只关注芯片本身——比如大家常讨论的某款ASIC 芯片,但要研发Blackwell与Rubin这样的完整平台,需要构建一整套技术体系:包括能连接高速内存的CPU、GPU、超级网卡、横向扩展交换机、横向扩展交换机,以及最新推出的跨域扩展交换机……”
黄仁勋说,无论是从增长机遇还是毛利率潜力来看,英伟达架构都是最优选择。
在未来3万亿至4万亿美元市场中,英伟达打算切走多少蛋糕呢?
黄仁勋表示,目前一座 1吉瓦(gigawatt)规模的AI工厂,其建设成本通常在500亿至600亿美元之间,而英伟达在其中的贡献占比约为35%。
英伟达Spectrum-XGS 以太网,可将多个分布式数据中心组合成一个AI超级工厂
他还强调,英伟达并非仅仅提供GPU,而是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家AI基础设施企业。仅打造一套 Rubin AI 超级计算机,就需要六种不同类型的芯片;若要将其扩展到1吉瓦规模,则需要数十万个GPU计算节点以及大量机架设备。这些英伟达都能提供。
按黄仁勋的3万亿-4万亿美元市场、英伟达占35%以上预测简单测算,未来5年,英伟达的年营收岂不是要达到1万亿-1.4万亿美元,比现在接近2000亿美元的营收还要暴增几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赛博汽车”(ID:Cyber-car),作者:邱锴俊,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