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换成了 AI,通识课今秋正式走进课堂
8 月 22 日,杭州市召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和《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这意味着,从今年 9 月新学期起,杭州的孩子们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课程,每学年不少于十课时。
杭州的动作只是一个缩影。2025 年秋季学期,中国基础教育整体上将迎来一次具有标志性的变化——人工智能通识课首次大规模进入中小学和高校的开学课表,并在部分地区被明确为「必修」。在此前数年,「人工智能教育」更多停留在试点和示范层面的探索,地方政策多以「行动计划」或「逐步推进」为表述。而如今,北京、杭州、昆明等地已相继出台刚性文件,明确课时底线与实施路径;在国家层面,则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联动格局。这标志着AI 通识课正从「倡议」走向「制度化」,进入教育体系的常态序列。
哪些地区已将AI通识课纳入「开学必修课」?
在已经明确启动的地区,北京无疑走在最前。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自 2025 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所有中小学须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至少八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课程既可以独立设课,也可以与信息技术、科学、通用技术等学科融合实施。不同学段的目标设计呈现出递进逻辑:小学阶段侧重体验与兴趣启蒙,初中阶段强化认知与理解,高中阶段则聚焦项目实践与创新应用。
为保障课程实施,北京市还建设了「京娃」智能系统和「AI 教育应用超市」,为各校提供统一的数字资源与实验工具,减少校本开发的负担。
杭州的推进同样具有明确导向。市教育部门在发布课程纲要的同时,出台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文件,要求自新学期起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将课时底线设定为每学年至少十课时。
与北京强调体系化和平台化不同,杭州突出地方产业与文化的结合。作为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基地,杭州尝试在课程中融入区域发展特征,使学生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数字产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既是对地方优势的延伸,也是推动课程本土化的一种尝试。
昆明则以普及规模见长。自 2025 年秋季起,全市约一千四百余所中小学、超过一百八十万名学生将系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至少八课时。在师资不足的背景下,昆明推出「种子教师计划」,通过重点培训骨干教师,再由其带动更多教师进入人工智能教学领域。
同时,当地还推动与企业合作,引入资源和真实案例,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适用性。就推广速度和覆盖范围而言,昆明的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除上述城市外,其他地区的探索也在持续推进。上海自 2024 年秋季起,已在四年级和七年级开展地方人工智能课程试点,并计划逐步推广至高中阶段。天津则在四年级和八年级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试点,并同步探索市级共享平台和实验基地。虽然这两座直辖市尚未宣布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但通过分学段、分年级的方式逐步积累了实践经验。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出台人工智能教育相关文件,建立了从省级教育部门到地市教育局的联动机制。这些政策虽然多仍停留在「行动计划」或「逐步推进」的层面,但整体的推进格局已经形成。北京、杭州、昆明的率先启动,上海、天津的持续试点,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响应,共同勾勒出一个多层次、多路径的普及图景。
AI通识课正在全国「百花齐放」,但趋势已然清晰
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各地在课程结构上的设计逐渐显现出差异。
首先是在课时安排上,北京和昆明均规定每学年至少八课时,杭州则将标准提高到十课时,显示出不同地区在积极性上的差别。总体而言,八到十课时已成为主流区间,既保证了课程的基本存在感,又避免因学业负担过重而引发争议。
在课程形式方面,不同地区的差异更加突出。北京和昆明采取「独立设课与学科融合并行」的模式,允许学校既可以单独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也可以通过「AI+学科」的方式嵌入信息技术、科学或通用技术等现有课程体系。杭州则更强调「本土化」,尝试将数字经济、互联网产业和地方文化融入课程,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与现实环境之间联系的理解。可以看出,各地在课程设计上对「启蒙路径」的理解有所不同:有的注重体系化推进,有的突出普及性,有的强调地方特色。
在实施机制上,探索同样呈现多样化。北京依托「AI 教育应用超市」集中提供资源和标准,突出平台驱动的方式;昆明侧重于「种子教师计划」和校企合作,以点带面、借助外部资源来解决师资和内容不足的问题;杭州则把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作为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同的机制设计虽然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即避免课程停留在形式层面,确保真正进入课堂实践。
尽管路径不同,但仍能观察到一些共性趋势。
其一,各地普遍设定了明确的课时底线,确保课程有固定位置和基本保障。其二,统一资源平台逐渐成为标配,无论是北京的「应用超市」,还是昆明的企业合作,都意在减轻学校的自主开发压力。其三,伦理教育正被广泛纳入课程设计,北京在高中阶段设置了伦理模块,杭州在教师培训框架中强调价值导向,昆明也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社会责任教育。这说明人工智能通识课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学习,更是面向素养的系统培养。
总体而言,这种「差异中显共性」的格局表明,AI 通识课并不存在全国统一的单一模式,而是允许地方结合自身资源和发展需求进行灵活设计。但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各地都在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标准化,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正日益被视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启动不等于落地,AI教育的「下半场」仍在打地基
虽然北京、杭州、昆明等地的政策文件已经明确,但真正的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最突出的难题是师资配备。人工智能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领域,更新快、要求高,而现有教师大多缺乏相关背景。即使有统一课程平台,如果教师无法理解和应用,课堂效果也难以保障。北京虽然建设了「京娃」系统,但教师能否有效利用仍需时间。昆明依靠「种子教师」带动,但整体数量仍显不足。杭州提出教师素养框架,方向明确,但从培训到落地尚需周期。
课程质量是第二个挑战。许多地区采用「AI+学科」的融合路径,初衷是提升学习体验,但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包装式整合」,即在传统课程上贴上 AI 的标签,却未能带来实质变化。如果课程只是形式化的「换皮」,学生难以真正形成 AI 素养。要避免这种风险,课程必须在趣味性与系统性之间找到平衡,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培养思维与伦理意识。
地方特色的融入是一种创新,但也需要警惕「噱头化」。杭州强调将数字经济和地域文化融入课程,这种探索为课程本土化提供了思路。但如果地方特色仅仅成为展示标签,而未能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就可能削弱教育价值。地方特色只有与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结合,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教育增值。
最后,政策与执行之间仍存在落差。近年来,各地出台的 AI 教育文件数量众多,但教师培训体系尚不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资源共享平台也处于建设中。如果这些配套不能及时跟进,启动令可能只是一阵短期动作,难以形成持续的改革动力。北京、杭州、昆明的探索既是突破口,也是一场硬仗。真正的考验是能否把政策落实到课堂,把课堂经验沉淀为长期机制。
因此,2025 年秋季的「开学必修」只是序幕。AI 教育的下半场,考验的不再是能否启动,而是能否深耕。从师资培养到教材研发,从资源供给到制度设计,这些基础环节才是人工智能教育能否扎根的根本。如果这些挑战无法解决,AI 通识课的必修身份就可能停留在纸面上。
然而,教育部的路线图明确提出,2025 年仅有 30% 的学校先行开设,2030 年前实现全国全覆盖。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是决定性窗口。只有在师资、课程、资源和制度层面持续发力,AI 通识课才能真正成为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的「第四通识」,成为一代学生共同的基础素养。2025 年的秋季,打开的是序幕,而非终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思珞,36氪经授权发布。